首页 百科知识 黑洞和恒星的关系

黑洞和恒星的关系

时间:2022-0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行发光的球形或接近球形的燃烧天体。黑洞与恒星恒星的颜色多种多样,有的发红,有的发黄,有的发蓝,表面温度和亮度也各有差别,表面温度越高,光度也就越大。恒星一生90%以上的时间,停留在主序星阶段。这时,恒星内部的核结构开始发生收缩。换句话说,恒星被自己的体重压垮了。
黑洞和恒星的关系_无法摆脱的境遇

7.黑洞和恒星的关系

无论恒星还黑洞,都只有一个体积很小,但质量和密度都很大的核。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恒星会发生强烈的震荡,并把震荡能传递给周围的宇宙微物质和天体。我们能够以各种方式感觉到它们的运动。而这种感觉的范围,往往被确定为是它的组成部分,也即被认为是它的体积。所以,在我们看来,它们就显得大。而黑洞除了它的核,我们几乎不能感觉到任何它周围的物质,而且连它输出的能量——纵向运动磁力线,我们现在也完全没有认识,更别提感知它的仪器了。我们人体感官完全不能感知这种纵向运动的磁力线能,所以它的体积也就很小。

其实,这就像一根火柴头,在燃烧前很小,点燃后就显得很大了,在一定的距离内,还会显得更大。因为我们将发光的部分,都认为是火柴头了。而且物体越明亮,我们的观察就会认为它更大。再如照相机的闪光灯,其实它很小,但当它闪光时,在一定的距离上我们看到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光团。如果,我们不是事先认识它的体积,仅以光像来判断,一定会认为它是一个很大的物体。所以,实际上恒星并不大,而黑洞也并不小。只不过因为它们处在不同的运动状态,我们看到的效果不一样罢了。因此,不燃烧的恒星就是黑洞,燃烧的黑洞就是恒星。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行发光的球形或接近球形的燃烧天体。太阳,就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恒星的种类繁多,有双星、变星、聚星、新星、超新星等,大小各不相同,多数恒星质量在0.1~10个太阳质量,大的恒星是太阳的120多倍,而小的恒星质量只有太阳的百分之几。

img45

黑洞与恒星

恒星的颜色多种多样,有的发红,有的发黄,有的发蓝,表面温度和亮度也各有差别,表面温度越高,光度也就越大。

按组成成分,恒星的成分约为70%的氢,20%的氮,1.5%碳和0.5%的铁元素。恒星的数量庞大,我们肉眼可看到的大约有6500颗。浩瀚的宇宙中,散落着无数颗恒星,一般认为,恒星是由星际物质凝缩而成的。而初试物质的质量和化学成分,决定了恒星的演化历程、演化速度和最终归宿。

我们通过天文观察知道,宇宙中弥漫着大量密度不一的星际气体和尘埃物质。在密度大的地方,往往形成星际气体云。质量很大的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会很快收缩、密集、升温。当星云质量达到1万倍的太阳质量时,由于密度分布不均匀,而变得不稳定。密度大的星云收缩更快,导致大型星云分裂瓦解成中等大小的星云。同理,中等星云又可能碎裂成更小的星云。小星云中密度较大的物体,能够吸引更多的气体和尘埃,并随着引力的增大而收缩,引力能转化为内部热能,内部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2000K时,星云又发生坍缩,形成原始恒星。从星际气体和尘埃变成原恒星,这一过程,大约需要200万年。

img46

星际中的星云和暗物质

原恒星诞生以后,在自身引力作用下,继续向中心收缩,内部物理反应加剧,引力能更快地转化为热能。中心温度继续增加,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热能会转化为光能,开始闪烁发光。随着原恒星的继续演化,内部压强逐渐增大,最终能够阻止坍缩。此时,总质量不再增加,星体内部气体处于完全对流状态,这时原恒星已经成长为少年星——主序前星。

主序前星的内部温度达到3000~5000K,其引力能的一部分用于维持向外的辐射,一部分用于增加内部的热能,使其内部温度不断升高。当恒星内部温度升高到1500万K时,恒星内部发生热核反应,氢聚变为氦,此时恒星生命到达零龄主序,叫零龄主序星。

img47

星系中孕育着原恒星

主序恒星主要是核能,稳定的核反应让主序星的温度和光度将不再有太大的变化。恒星一生90%以上的时间,停留在主序星阶段。

主序星的热核反应,是在星体核心区进行的,当内部反应结束,氢全部聚变为氦时,反应区向外推移,恒星内部热核反应停止。外层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又进一步向内挤压,核心区收缩,温度进一步增高,外层温度受内层影响升到107K时,壳层的氢开始燃烧,推动外面的包层受热膨胀,恒星的体积快速增大到千倍以上,而表面温度则快速下降。此时,恒星演化到红巨星阶段。

恒星核心区继续收缩,温度升高,到1亿K时,氦开始聚变成碳。

大质量恒星若得以充分演化,会依次聚变成为氧、硅等,直到合成最稳定的元素——铁。

小质量恒星,如太阳,在核能耗尽后,其质量小于1.44M就会演变为白矮星,等收缩到原来半径的几1/10到1/100时,中心密度已经很高,电子形成兼并态。当电子气体的压力足以抵住引力收缩时,便达到新的平衡。这时恒星不再收缩,只靠它的剩余热量发光,这种星称为白矮星。随着它的余热逐渐消失,表面温度逐渐降低,慢慢成为红矮星、黑矮星,就无法观测到了。

恒星外层进一步扩张,最后成为行星状星云。大质量的红超巨星坍缩后发生大爆炸,形成超新星。超新星爆炸时,外部的物质爆炸出去,形成星云状物质,内部坍缩,形成为中子星。

恒星在核能耗尽之后,如果它的质量在1.44~2M,就会成为中子星。

img48

星云

如质量超过2M,则平衡态不再存在,星体将无限制地收缩。虽然目前还没有密度大于1027克/厘米的物质的实验数据,无法推测星体的具体结构,但根据理论可以推断,星体的半径将愈来愈小,密度将愈来愈大,终于达到临界点,这时它的引力之大,足以使一切粒子,包括光子,都不能外逸,因而称为“黑洞”。

黑洞,形成于大质量的恒星。当恒星到达老年期,自身内部的氢原子核数量,不足以支持核聚变反应的时候,那么就由氦原子核来进行核聚变反应。四个氦原子核发生聚变,形成碳原子核。进一步看,当氦原子核数量也消耗殆尽的时候,核聚变反应就改由四个碳原子发生聚变,形成一个铁原子核。在这个不断聚变的过程中,恒星的体积不断膨胀,直至几千倍,到聚变形成时,核反应要吸收核心的热量,恒星温度迅速下降,在巨大引力作用下,恒星又进行剧烈坍缩。这种坍缩一方面造成恒星内部结构开始发生收缩,原子间距不断缩小;另一方面造成恒星爆炸。

img49

大质量星云

爆炸之后,恒星的外壳被抛到宇宙空间当中。这时,恒星内部的核结构开始发生收缩。原子间距离不断缩小,恒星的密度不断增大。物质间的作用随着距离的变小,引力不断增大。由于物质间,同时还存在斥力作用。当距离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引力大于斥力,恒星就会发生坍缩。换句话说,恒星被自己的体重压垮了。这之后,恒星还会不断吸收周围的物质,使得自身重量越来越大。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物体质量越大,对其他物体的引力越大。那么,引力使得质量不断增加,不断增加的质量,又促使引力不断变大。最终发展成为任何东西都会被它吸引。广义相对论认为,光具有波粒二相性。也就是说,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大质量的恒星本身,也会发光。随着质量的不断增大,最后会出现自身发出的光粒子,也会被吸引而出不来,这就是黑洞。

img50

img51

恒星爆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