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集聚的空间边界

创新集聚的空间边界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创新集聚的空间边界创新活动及其组织之所以与产业集聚有着紧密关系,是因为R&D活动具有外部性。在这种情形下,边界接近的作用不大,因为知识可以通过迅速流动、许可和技术联盟等方式进行转移,例如电信和制药行业。③若创新包含很强的隐含、专有、系统性知识,空间接近将是保证与创新所需知识的协调、迅速转让和融合的重要条件。

四、创新集聚的空间边界

创新活动及其组织之所以与产业集聚有着紧密关系,是因为R&D活动具有外部性。某产业R&D密度越高,它的知识溢出效应也就愈为明显。因此,在知识溢出效应普遍存在或R&D密集的产业,其生产区位在地理上将更为集中(Krugman,1991)。在检验某产业中知识溢出与创新空间集聚之间的关系时,Audretsch和Feldman(1996)假设,知识外部性主要存在于新经济知识扮演重要角色的产业。新的经济知识可以通过产业R&D、大学R&D和熟练工人数量等指标来反映。他们的结论是新的经济知识决定着生产和创新的空间分布。

Stafano Breschi和Franco Malerba(1997)的研究发现:①如果创新所需的知识具有相对简单、共性等特性,以及创新机会内嵌于一般的资本品、原材料或中间产品中,那么企业创新过程所需的知识边界不能从地理上进行界定,传统部门属于此例。②如果创新知识具有复杂、易变、专有和隐含的特性,企业创新过程的知识空间边界就与本地区、国家或全球之边界显著不同。创新企业可以在其边界内完成创新,也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来完成,这种合作关系将为创新企业提供必要的知识。创新者可能位于国内,也可能位于国外。在这种情形下,边界接近的作用不大,因为知识可以通过迅速流动、许可和技术联盟等方式进行转移,例如电信和制药行业。③若创新包含很强的隐含、专有、系统性知识,空间接近将是保证与创新所需知识的协调、迅速转让和融合的重要条件。因为边界接近不仅有利于隐含性技术诀窍之转让,也能促进系统内不同部分、元素之间快速、有效地进行重组,例如汽车行业。④如果支持创新活动的知识是隐含的、复杂的,且存在知识外部性,创新活动会在具有技术专家的特定集体内产生,此时地缘接近可能很重要。因为处于集体中的技术专家可以共同对付各种技术问题,创造通用本地化的技术储备基础,例如机械工程行业主要聚集在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等工业区,而软件和微电子行业则群聚于硅谷。(38)

技术体制(Technological Regime,TR)不仅决定着不同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系统,也决定着不同产业的创新空间,即创新集聚。有关技术体制的概念可以追溯到Nelson和Winter(1982)的开创性研究。他们认为,由机会和独占条件构成的技术环境对某产业的创新强度、进入比率有着巨大影响。Breschi和Malerba(1997)对此加以发展,他们根据Malerba和Orsenigo(1990,1993,1994)的思想,用四个基本要素来解释TR(表8-11):机会条件、独占条件、技术知识的积累性和相关知识基础的性质。

表8-11 技术体制的决定因素

img83

资料来源:Stafano Breschi和Franco Malerba,1997.

机会条件表示一定R&D投资条件下的创新可能性,由水平、普遍性、源泉和多样性构成;独占条件是指创新免予模仿的可能性和获得独占利润的概率;累积性是指创新或创新活动间的联系程度,表明在时间T或T以前的创新条件下,在时间T+1创新的可能性。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累积性意指一种经济环境,其特点是创新活动的相关连续性,它可以分为技术、企业、部门和本地四个层次;知识基础是指企业创新活动的知识资产,包括知识属性以及知识传递和交流的形式。

TR中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以多种方式影响着部门创新系统(Sectoral Innovation Systems,SIS)的性质。SIS是指共同开发、生产同一部门的产品,创造和利用同一部门技术的企业系统或集团。系统中的企业通过两种途径相互作用:在市场和创新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和合作过程,以及竞争过程(Breschi和Malerba,1997:152)。Breschi和Malerba(1997)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把SIS分为五种类型:传统部门、机械工业和工业区、汽车行业、计算机主机行业以及软件、现代微电子行业和硅谷。同时,他们还分析了不同SIS的TR,以及熊彼特创新模式的动力、创新者的地理分布和创新过程的知识边界(表8-12)。Breschi和Malerba(1997)利用美国、日本、西德、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专利数据对创新者的熊彼特动力和创新者的地理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国家专有和技术专有属性影响着产业及产业内创新活动的空间组织。他们认为,TR并不是SIS长期演化的唯一决定因素,历史和制度变量、企业特质能力的存在、行为者之间的多种联系方式、生产属性(如规模经济)、路径依赖以及技术、企业、组织、制度的共同演化过程,都是长期决定某国SIS性质的因素。

表8-12 TR与SIS

img84

资料来源:Stafano Breschi和Franco Malerba,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