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模仿创新的基本特征

模仿创新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模仿创新的基本特征(一)跟随性模仿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跟随性。在技术方面模仿创新既然称之为创新,就必然而且必须有相应的研究开发(R&D)活动。从数量上看,模仿创新企业的研究开发可能要投入很高的R&D资金。从这一角度看,福特公司的贡献并不亚于率先创新者的贡献。

二、模仿创新的基本特征

(一)跟随性

模仿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跟随性。这种跟随一是体现在技术方面,二是体现在市场方面。在技术方面,模仿创新不做新技术的开拓探索者和率先使用者,而是做有价值的新技术的积极追随学习和改进者;在市场方面,模仿创新者也不会独自去开辟全新的市场,而是充分利用并进一步发展率先者所开辟的市场。总之,是充分利用率先创新在技术和市场开发方面的外溢效益,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有下列三方面的原因:①企业的资金实力、技术实力和经验均不足以涉足充满风险的率先创新研究和市场开发,而只能以模仿创新者的身份边观察、边学习、边追赶。②由于信息传播的障碍或决策失误,当率先创新者的产品推向市场后,模仿创新者才发现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于是奋起直追,并试图通过向市场提供更好的改进产品与先进入市场的企业竞争。这样的模仿创新者其技术实力与率先者相差并不大,一旦进入市场,竞争力将很强。③为回避风险,节约投资,一些企业对尚难掌握的技术领域和产品采取故意等待和观望的策略,自愿作为模仿创新者,待率先者已探明风险,时机成熟后迅速跟进,利用其强大的实力开发、生产模仿创新产品,占领市场。如摩托罗拉公司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对RISC(8)处理器进行基础性研究,但对其市场前途一直没有把握。因此,在RISC芯片开发方面就故意延缓了开发行动,待仙童公司、M IPS公司、AMD公司等率先开发的RISC芯片产品推向市场,用户需求从低水平徘徊开始不断增长,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大幅下降后,才从事该芯片的开发,并于1988年向市场推出自己的RISC芯片。

(二)开拓性

模仿创新在技术上和市场上具有跟随性并不是否定其开拓创造性。在技术方面模仿创新既然称之为创新,就必然而且必须有相应的研究开发(R&D)活动。模仿创新在技术方面所作出的开拓性及发展性的成果同样可以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即模仿创新同样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因此,那种将模仿创新与对率先成果机械复制不加区别的观点是错误的。模仿创新属于一种渐进性创新行为,其投入的研究开发力量一部分用于消化吸收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另一部分用于对率先创新技术的完善和进一步开发。从数量上看,模仿创新企业的研究开发可能要投入很高的R&D资金。日本许多以模仿创新而著称的企业每年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均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如1985年,当时属于典型模仿创新企业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研究开发经费就达2200亿日元,占销售收入的6.4%。再如曾在数控机床、小型计算机领域较有影响力的日本富士公司,1993年的研究开发经费为33.4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11%,而同年以率先创新著称的索尼公司的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6%。模仿创新不仅是对率先创新的渐进性改进,同样也可能产生局部性的技术跳跃,如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在进行其发动机的开发过程中,发现新的MPI(电控多点喷射)技术动向,便果断地放弃原先的开发计划,投资于MPI开发,结果获得了成功,申请了专利,所开发生产的新型发动机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模仿创新过程中甚至也会发现崭新的技术领域引致重大的技术突破,使得原先的模仿创新企业在某一领域内成为率先创新者。

模仿创新在市场方面同样具有开拓性,开辟新市场、激发新需求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内容,模仿创新亦不例外。模仿创新不仅是抢占率先创新已开辟的市场空间,而且包含着对新市场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和扩充,亦即模仿创新产品的问世必将拓展和激发更大的市场需求,推动新市场疆界的延伸。模仿创新通过提供不同品质、不同价格、不同特种功能的产品,形成差别化,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和额外的需求,在市场开发方面实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比如国外质高价贵的高档蒸汽电熨斗面市后,国内一些厂家马上开发出低档的简易塑料蒸汽电熨斗,其功效与国外产品大致相当,但价格只及进口产品的1/10,该产品一上市便激发了大批低收入用户的购买需求。再如,戴姆勒奔驰公司19世纪末率先开发生产出汽车,但工艺制造技术十分落后,全部手工制作,由此导致成本高昂,只能面向贵族,作为贵族的玩物,普通老百姓根本买不起。而福特公司却在此基础上开展工艺创新,引入流水线生产方式,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开发出500美元左右一辆的普通汽车,打开了巨大的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市场。从这一角度看,福特公司的贡献并不亚于率先创新者的贡献。每一个成功的模仿创新都可能在开拓率先创新开辟的市场,这与单纯模仿者瓜分率先者开辟的市场的做法是不同的,也正因如此,奠定了模仿创新较强的竞争力。

(三)积累机制

学习积累机制是技术创新中的核心问题,是支持技术创新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在这一方面,模仿创新与率先创新有显著的差别,率先创新的学习积累主要依赖于自我探索,除了基础知识可来源于企业外部外,大部分与率先创新直接相关的特殊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是企业“干中学”(learning-by-doing)的结果。而模仿创新的技术积累来源却是多方面的,在初期阶段,主要是通过“看中学”(learning-by-watching),即通过观察、选择、模仿率先创新者的行为,在观察率先者的成功和失误中学习,在模仿中吸取大量的外部知识,培养提高自身的技能。这样的积累机制具有投资少、时间短、效率高的特点,是模仿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根基。

(四)中间聚积性

模仿创新在资源投入方面,与率先创新有较大的区别。率先创新面临着艰巨的新技术和新市场开发的任务,必然要在创新链的前期(即研究开发阶段)和后期(即市场开发阶段)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因此,率先创新在创新链上的资源分布较为均衡。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集中资源进行强势投入,率先创新甚至会牺牲在创新链中段的投入,如美国的许多公司已将生产制造环节转包给国外企业,在本国只保留研究开发和销售部门。由于模仿创新省去了新技术探索性开发的大量早期投入和新市场开发建设的大量风险投入,因而能够集中力量在创新链的中游环节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即在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装备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得创新链上的资源分布向中部聚积。以率先创新为特色的美国企业和以模仿创新为特色的日本企业的有关数据可提供有力的证明。曼斯费尔德曾经对日、美100家公司创新成本分配比例进行过调查研究,结果如表6-1和图6-1所示。日本企业创新资源投入具有明显的中间聚积性,而美国则比较平坦。曼斯费尔德还对美、日R&D的资源配置情况做过调查分析,发现美国企业2/3的研究开发预算用于产品技术的改进,1/3用于工艺技术的改进,而日本则正相反。

表6-1 日、美100家公司创新成本的分配比例

img53

资料来源: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img54

图6-1 日、美100家公司创新成本的分配比例

模仿创新这种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一方面保证了模仿创新企业并不丰厚的创新资源的集中利用;另一方面保证了在工艺改进、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大批量生产管理等方面形成强势技术积累,造就了模仿创新竞争力的又一重要根基。

(五)普遍性

模仿创新是一种受利益驱动的行为,在任何经济中都是存在的。由于率先创新引人注目,易产生轰动效应,尽管量很少,但也能获得举世关注。而模仿创新大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难以引人注目。但事实上,模仿创新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率先创新,在经济收益上也并不亚于率先创新。从宏观上来看,由于发达国家企业多数处于国际技术扩散链的上游环节,是现代工业领域内率先性重大创新的开拓者,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落后,在客观上常常扮演对发达国家模仿创新的角色。但这并不是说模仿创新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有现象,大量的事实说明,模仿创新在发达国家经济中也是大量存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