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福建省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示范推广研究

福建省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示范推广研究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福建省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示范推广研究杨 芳[摘 要]本文介绍了福建省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情况,总结项目实施措施和实施结果,肯定了项目实施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及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对项目实施的研究,为推进福建省茶叶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福建省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示范推广研究

杨 芳

(福建省农业厅 福建,福州350003)

[摘 要]本文介绍了福建省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情况,总结项目实施措施和实施结果,肯定了项目实施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及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对项目实施的研究,为推进福建省茶叶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绿色食品;茶叶;技术示范推广;研究

2005年2月,福建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持的《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被列入福建省农业丰收计划项目(编号:2005-56),参加实施单位有宁德、三明、南平、福州、安溪和南安等市县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各承担单位认真按照项目合同要求组织实施,2007年3月,福建省农业厅丰收办公室组织专家对6个市县示范区进行检查验收,认为该项目合同各项技术指标均已完成,顺利通过验收。现就2005年2月~2007年2月实施《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情况总结如下:

1实施区域及面积

项目选择宁德、三明、南平、福州、安溪和南安等市县茶区,茶园周边生产环境良好,无“三废”污染,适宜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其中,宁德市实施点在福安市松罗乡,甘棠镇、社口镇,霞浦县茶场及周边茶区,茶树品种主要以福鼎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6号及近几年通过鉴定的茶树优新良种为主;茶叶产品以绿茶为主。泉州市实施点在安溪县和南安市,主要茶树品种有铁观音、黄棪、本山、梅占、毛蟹等;茶叶产品以乌龙茶为主。南平市实施点在建瓯、政和茶区,茶树主栽品种有武夷肉桂、闽北水仙、闽北乌龙、政和大白茶、福云6号等;茶叶产品有闽北乌龙茶、政和大白茶、花茶等。三明市实施点在大田、尤溪、沙县等茶区,茶树主栽品种有铁观音、黄棪、本山、福云6号等;茶叶产品有乌龙茶和绿茶。福州市实施点在闽侯县、晋安区、罗源县、连江县、永泰县,茶树主栽品种有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等;茶叶产品有绿茶、花茶等。项目两年累计实施推广面积55200平方公里。每个实施市县设项目中心示范区66.67~333.33平方公里,共有28个中心示范区,合计面积2506.67平方公里。

2实施措施

2.1选择优良生态环境茶园,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根据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对茶园环境的要求,项目实施茶园选择了产地环境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生产区域。茶园周围5公里内,没有排放有害物质的工厂、矿山、作坊等;茶园四周有山体、森林、河流等天然或人工防护体系。空气、土壤、水源无污染,符合绿色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要求;与一般生产茶园、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区、交通主干道的距离在1公里以上,并有隔离带

2.2茶园间作套种,增加园面覆盖率

实现茶园园林化是建立绿色食品茶叶基地的重要措施之一,项目实施区在茶园周围、道路、渠道旁、风口处及茶园中种植防护林,既防风沙,又为茶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树种选择当地适生与茶树没有共同病虫害,根系集中于50厘米土层以下,冬季落叶,春后迅速着叶,根系分泌物呈酸性或微酸性的高大树种,既能提供夏秋遮阴又有经济价值的梨、桃、板栗、乌桕、杜仲、樟树等果树和经济林木,株间距5~8米、亩植8~12株,郁闭度控制在30%~35%为宜。茶园梯埂套种圆叶决明、百喜草等,梯壁采用当地自然植被修剪而成,或人工种植百喜草、爬地兰等;沟埂种植爬地兰、圆叶决明等;1~3年幼龄茶园或台刈改造茶园行间套种白三叶、圆叶决明、印度豇豆、平托花生等豆科绿肥;园内路面以耐旱耐踏的百喜草或宽叶雀稗绿化;同时利用绿肥每年3~4次割青料或作物稿秆,实行茶园覆盖,抑制杂草生长,控制青草高度,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2.3茶园改土增肥,提高土壤肥力

成龄茶园每年在各季茶芽萌发之前进行浅耕,配合追肥、除杂草。茶园树冠覆盖度高、土壤松软肥沃、土层深厚、病虫草害少的可减耕或免耕,每隔2~3年深耕一次,时间11~12月份,结合施足基肥。施肥以有机肥为主,不施或少施化学肥料,采用“一基三追”施肥方法,一般11~12月份结合深耕沟施农家肥、饼肥及少量磷钾肥;其余追肥分春、夏、秋施用,在茶叶开采前30~40天进行,其中无氯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全年肥料总量的20%,禁止使用硝态氮肥。叶面肥根据茶树生长情况合理使用,但必须是在农业部登记并获得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证,使用安全间隔期20天以上。

2.4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茶树病虫草害

各茶区根据常见的茶树病虫害及发生时期,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实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重点,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等有害物质孳生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适当降低防治指标,将农药残留降低到符合绿色食品茶叶标准范围。

2.4.1农业防治

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合理密植,保持茶园通风透光,减少茶饼病、粉虱类、茶叶害螨等病虫害的发生。合理配施N、P、K,增施有机肥,提高茶树抗逆能力,减少蚧类、害螨、叶蝉的发生。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眼小绿叶蝉、茶橙樱螨、茶白绢病等危害。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低于80厘米,可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危害,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小绿叶蝉的危害。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能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减少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夏季及时灌溉抗旱,对防治云纹叶枯病、茶赤叶斑病、白绢病有明显效果;冬季清园,清除病虫枝、细弱枝、边脚枝、扫除地下落叶、清理园内园边杂草,并用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封园,可大大减少越冬病虫,降低翌年虫口基数。

2.4.2物理防治

采用人工捕杀或灯光、色板等诱杀,可减少茶毛虫、茶蚕、蓑蛾类、茶丽纹象甲、天牛、茶蚜、小绿叶蝉、蓟马等害虫危害。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每2平方公里安装1台,诱杀茶毛虫、小绿叶蝉成虫。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

2.4.3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鸟类等天敌防治病虫害。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防治,充分利用生物防治对人畜无毒,不污染环境,防效持久等优点,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卫生,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要求。根据福安农垦茶业有限公司、霞浦县茶场等地的试验和生产实践表明,使用Bt制剂、1.2%苦参素水剂、苏特灵可湿性粉剂、5%除虫菊素、2.5%鱼藤酮对茶树主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茶丽纹象甲、茶毛虫、茶叶螨类等均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采用混合、轮换使用生物农药防治效果更好。

2.4.4天敌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寄生蝇、捕食螨、蜘蛛、青蛙、鸟类等。

2.4.5化学防治

福建省茶树主要病虫害有茶假眼小绿叶蝉、茶毛虫、茶丽纹象甲和黑刺粉虱等。具体防治措施,一是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根据预测预报,对个别茶树病虫害发生较严重的,掌握害虫对农药最敏感的阶段,选用针对性强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挑治,一般选用吡虫啉、天王星、辛硫磷等农药。农药使用的剂量、方法、安全间隔期严格按规定操作,施药时间掌握在各茶季采摘前20天以上施用,而且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各次使用的农药进行轮换,一种农药在一个生长季内只使用一次;严禁使用绿色食品茶叶禁用农药(见附表)。二是采用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则用侧位低容量喷雾。

附表     绿色食品茶叶禁用农药表

img58

续表

img59

2.5合理修剪,培养茶树树冠

成龄茶园每年在秋茶后至立春前或春茶后10天内进行一次轻修剪,剪去鸡爪枝、结节枝、细弱枝、病虫枝和突出枝。对于成龄树骨干枝未衰老,但树冠经多年采摘和轻修剪,分支浓密而细弱,形成大量的鸡爪枝、结节枝,育芽能力下降的茶树,采用深修剪,在立春或春茶后10天剪去树冠面15~25厘米,促进潜伏芽萌发新枝,更新树冠。对于树势趋向衰老,分枝稀疏,枝条细弱,对夹叶增多,萌发无力,出现虫蛀枝、枯枝、主干枝退化的茶树在以上时间进行重修剪,一般离地面35~45厘米剪平或离地10厘米剪除全部树冠,重新培养枝干、树冠。

2.6采养结合,做到量质兼顾

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类茶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养结合、量质兼顾的原则。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摘鲜叶,阴雨天尽量少采。一般开采期宜早不宜迟。绿茶区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开始采摘,制造质优价高的明前茶,当有70%~80%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进入采摘旺期,采摘标准以一芽二、三叶为主。乌龙茶区春茶一般在5月上旬至中旬采摘面上有50%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开采;秋茶留鱼叶采,当采摘面上有60%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开采,一般在10月上旬至10月中旬。茶青要求中、小开面3~4叶,不可太嫩或过于粗老,保持茶叶完整,新鲜度好,严禁带蒂采和采单片叶。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符合机采条件的茶园可实行机采,但要求操作员技术熟练,必须采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树和土壤。盛茶青器具须是清洁、通风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鲜叶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质变或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2.7规范加工要求,确保茶叶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茶叶加工厂房所处的大气环境须符合绿色食品大气质量标准,茶叶加工车间整洁卫生,有相对独立的包装车间和仓库;茶叶精制加工厂区应配套更衣室、盥洗室、工休室和相应的消毒、通风、照明、防蝇、防鼠、防蟑螂、污水排放、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茶叶加工设备不使用铅及铅锑合金、铅青铜、锰黄铜、铅黄铜、铸铝及铝合金材料制造接触茶叶的加工零部件;可以使用无异味、无毒的竹、木等天然材料及不锈钢、食品级塑料制成的器具;茶季结束后,应清洁、保养加工设备。茶叶加工人员上岗前要经过绿色食品茶叶知识培训,了解相关的生产、加工要求;人员上岗前和每年度均应进行健康体检,持健康证上岗。茶叶加工生产严格按照各茶类工艺要求生产;茶叶产品要符合绿色食品茶叶的感观、理化和卫生标准。茶叶包装应符合《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的要求,绿色食品标志必须符合GB191-1990规定,标志要醒目、整齐、规范、清晰、持久。

3实施结果

3.1制定生产规程,规范茶叶生产

通过两年来的项目实施,各实施点根据[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4-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和[NY/T288—2002]《绿色色食品茶叶》规定的要求,结合当地茶叶生产实际情况,共制订适合6个茶区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之中,规范了茶叶生产加工,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卫生。项目实施后,共有30家企业61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3.2优化茶叶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绿色食品茶叶生产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茶叶协会,带动千家万户茶农按照“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要求组织茶叶生产,改变传统的茶叶生产方式,优化产品结构,促进名优精品茶的开发,增强茶叶质量比较优势,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如福安市北门茶场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开展绿色食品茶叶生产,茶叶产品达到欧盟标准,并以优价成功销往欧盟市场,促进茶农增收、企业增效。

3.3建立可追溯制度,实现全程监控

项目实施区建立了完善茶叶生产操作规程、加工规范制度、质量和卫生管理制度,并公布上墙,做到茶叶生产人员人人皆知,人人遵守;建立了生产加工记录档案,对茶叶生产加工全过程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记录,包括生产投入品记录、农事操作记录、生产原料进仓记录、成品茶进出仓库记录等,实现了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性。

3.4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茶农素质

开展绿色食品茶叶相关知识和生产技术的宣传培训,使茶叶生产企业、茶农增强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掌握绿色食品茶叶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害化施肥和加工要求,保证了茶叶质量安全。两年来,项目实施茶区共举办绿色食品知识、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培训班70多期,印发各类生产技术指导手册资料131460多份,培训各类管理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及茶农432期39480多人次,开展技术咨询18814人次,广播电视宣传报道218期次。

3.5推广面积大,获得显著效益

两年来,项目累计实施推广面积55200平方公里,技术辐射达83333.33平方公里,占可推广面积83.3%。示范区增产率达5%以上,平均每平方公里增产72~180千克,两年累计新增总产7165.42吨,新增总产值58378.12万元。年减少用药45~60次/平方公里,平均农药使用量减少35%,加权平均节约农药费用265.2元/平方公里,两年共节省农药费用1464.20万元。两年累计新增纯收益62006.02万元,项目投入产出比1∶6.31。以上数据表明,通过示范推广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不但提高了茶叶生产经济效益,而且严格限制各种化学合成物质的使用,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同时,项目实施也带动了周围茶区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组织茶叶生产加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4小结

4.1把握生产投入品使用是项目实施的关键措施

一是农药使用因不同茶区而异。宁德市茶区在5月上中旬时,根据茶丽纹象甲发生情况,用400~600倍悬浮剂Bt制剂防治,安全间隔期15天以上;福州市茶区对茶园发生黑刺粉虱,一般使用800~1000倍20%乳油锌硫磷防治;安溪茶区用2000倍2.5%乳油天王星防治红蜘蛛。二是茶园施用肥料具有共同性,大部分茶区的茶园在2月、6月、11月,沟施或穴施腐熟农家肥、生物有机肥或复混肥;但有的茶区在茶园施用菜子饼或茶叶专用肥;也有茶区的茶园以适量尿素追肥或钙镁磷混合沟施。

4.2GAP与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有机结合是项目实施的良好模式

安溪茶区示范点—八马茶业有限公司茶园基地在绿色食品茶叶生产中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制定了《茶叶良好农业规范(GAP)管理手册》、《茶叶良好农业规范(GAP)技术规程》、《禁用农药清单》、《推荐使用农药清单》和《茶园GAP实施的内部检查程序》等规范性文件,为茶叶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和管理提供了可操作性文本。通过建立从生产源头、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安全的保证体系,推进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全程控制,实现茶叶生产可追溯制度,提高了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3茶叶加工引入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是项目实施的创新应用

南平市茶区在茉莉花窨制生产中,引进了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分析,确定了茶坯原料和茉莉鲜花的生物性(致病菌)、化学性(农残)、物理性(夹杂物)是显著危害关键控制点,要求进货时要索取检验合格证;在窨花拌和、起花、转窨、复火干燥和提花过程中物理性(夹杂物)是显著危害关键控制点,要求操作器械、工作人员保持卫生,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4.4开展宣传和培训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

围绕项目实施,项目主持单位充分利用培训、专题讲座、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为生产企业、茶农提供信息咨询,大力宣传推广应用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的重要意义。通过宣传培训,加快推进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有效促进茶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推进福建省茶叶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方向发展。

4.5建立示范区有利于提高示范带动作用

建立高标准示范区和中心示范片是融合技术推广部门、企业和茶农为一体,集各方力量,加大对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指导服务的有效形式,可有效增强先进适用技术的辐射带动作用。该项目在福建省6个实施区共建立28个中心示范片,与周边茶叶生产场、茶农订立协议带动项目实施,共辐射面积40000平方公里,有效地促进了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在福建省各茶叶产区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