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影响因素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影响因素1.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无论从数量上讲,还是从质量上说,区域经济都是一定要发展的,这已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实践所证实。区域经济发展的这种趋势性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目前,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影响因素

1.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无论从数量上讲,还是从质量上说,区域经济都是一定要发展的,这已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实践所证实(张敦富,1999;高洪深,2002;吴殿廷,2003;杜肯堂、戴士根,2004)。当然,这种趋势性变化也是不平衡的,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因自然灾害或政治动荡而暂时地有所下降,但最终仍会继续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规律是:区域发展初期,水平低,规模小,速度慢;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区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规模迅速扩大,水平迅速提高;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区域经济进入成熟阶段,水平已经很高,规模已经很大,再提高、再扩大都不容易,经济发展速度进入稳定、缓慢状况,如图2-1所示。英国、日本、韩国等,都曾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目前全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发展速度是1%~3%,西欧、北欧等相当一些国家的增长速度几乎为零;而我国发展速度在7%以上。这些事实都在验证着上述规律。

区域经济发展的这种趋势性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首先是社会需求的拉力——人们的消费需求永无止境;其次是科学技术的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无休无止的。

从主要生产要素变化的角度说,世界经济、大的国家和区域的经济都是沿着“资源经济→劳动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的过程发展的。亦即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的投入主要靠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相应的产业是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然后是靠劳动力,简单的、廉价的劳动力,相应的产业是轻工业、餐饮业等;后来发展起了大工业,机械设备厂房等的投入成了经济发展的关键,对应的产业是机械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目前,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img4

图2-1 区域经济发展规模、水平、速度长期变化趋势示意图

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有时快,有时慢;有时深刻,有时平淡。每一次深刻的科技革命都或早或迟地促进着产业方向的重大变革,出现产业革命,这必然导致经济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从这个角度上说,区域经济总量在大的S形曲线规律下,还会出现多个小的区段,或者说,若干个小的S曲线组合成一个大的S曲线;经济发展速度也是在一个大的倒U字形曲线下分解出若干个小的倒U字形区段。

从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的角度看,生存资料为主的消费(主要由第一产业供给),先后让位于发展资料为主的消费(主要由第二产业供给)和享受资料或服务为主的消费(主要由第三产业供给),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表现为“贫穷阶段→温饱阶段→小康阶段→富裕阶段→极端富裕阶段”的趋势。这就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由来,也是配第—克拉克产业结构演变定理的基本表现。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即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城镇化(城市化)不断提高的过程、非农产业不断扩大的过程、从物质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城市化规律、工业化规律、知识经济发展规律在发挥着作用。

2.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类型

区域经济发展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有利于深刻认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规律,为提出切合区域实际的发展思路提供依据。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动态的,既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也有非经济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综合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从各种因素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相关程度看,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两类。直接影响因素是指直接参与社会生产过程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或生产资金)两方面。体现在知识产业中的科学技术,也是一种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这些直接影响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间接影响因素是指通过直接影响因素对社会生产过程间接发生作用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教育、经营管理、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协作、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等。这些间接影响因素一般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质量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2)从各种因素的空间来源看,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产生于区域的内部,包括区内生产要素的供给、消费和投资需求以及区域的空间结构等因素。而外部因素则来源于区域的外部,包括区际要素流动、区际商品贸易、区域外部需求以及国家区域政策等方面。前者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后者则反映了外部环境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从各地因素的性质和特征看,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则可以分为一般性因素和区域性因素。前者是指国家和区域都具有的发展因素,如资本、劳动、技术、制度等因素,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共性特征。而后者是指区域所特有的发展因素,如城市化水平、资源禀赋与配置、制度安排以及国家投资的区位偏好等,它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个性特征。

3.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明确起见,现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简要分析如下(张敦富,1999;高洪深,2002;吴殿廷,2003;杜肯堂、戴士根,2004):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中,一切能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要素,包括地壳的矿物岩石、地表形态、土壤覆盖层、地上与地下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太阳光能、热能、降水以及生物圈的动植物资源。自然条件,从广义上讲,包括自然资源;从狭义上讲,则是除自然资源以外的所有影响经济增长的自然因素,如自然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地貌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直接的劳动对象,因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内容在不断增多,但所有劳动对象最初的源泉仍然是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状况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区域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开采条件,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工业生产效益。地貌条件则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明显的影响。地理位置,如交通便利与否、接近原料产地和消费地区与否,也影响着区域劳动生产率。

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状况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往往形成不同的产业部门;二是每一个自然条件对各个产业部门的影响程度不同。

(2)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是指区域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总和,是存在于人的生命机体中的一种经济资源。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劳动力数量充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首先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2)劳动力素质提高可以提高区域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者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资本。

所谓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及厂房为主的物质资本。对于我国各区域,劳动力是比较充裕的投入要素,一般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而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增量形成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资本主要来源于储蓄,储蓄可转化为投资,投资进而形成机器、设备、厂房、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本。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资本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区域的产出水平。一般来说,资本投入的增加同经济增长成正比,一个区域投入生产的资金越多,能容纳的劳动力就越多,生产增长就越快。

2)资本产出率的提高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资本产出率的提高,具体表现为生产资料利用效率的提高,如设备、燃料、动力和原材料利用率的提高,单位产品物质消耗系数的降低,耕地复种指数的提高等。

3)固定资产投资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的物质技术条件。固定资产投资是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4)技术条件。

技术是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经验等精神范畴的东西,这是技术的软件;二是工具、装备等物质方面的东西,这是技术的硬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区域的技术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技术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不同的技术决定了各种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结合方式。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总要按一定比例,以某种具体形式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而各种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从根本上来讲是由技术决定的。一般来讲,技术进步能使其他要素得到节约,而降低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是技术进步的最终目的。然而,就不同区域来讲,由于要素禀赋的差别,技术进步对各种要素投入结构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劳动稀缺的区域,宜采用“节约劳动型技术”;对于资本稀缺的区域,宜采用“节约资本型技术”;而对于自然资源稀缺的区域,则应采用“节约资源型技术”。

2)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尤其是机器设备。一般来说,技术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机器设备等劳动手段的变化上。大机器代替人工劳动,自动化机器代替人工操作机器,这种变化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且能大大提高产出的水平。技术进步对劳动对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改变材料的物理或化学属性,促使新材料的出现;二是为人类寻找新的矿产资源提供手段。

3)技术进步能促进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人类社会的一切技术进步都是劳动力质量不断改善的结果,反过来,技术进步又会促进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是因为:一是较先进的技术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这迫使劳动者接受更多的教育和不断进行技术培训;二是技术的现代化往往与分工的深化相联系,因而能使劳动者在专门化的劳动中提高技能;三是技术进步导致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为提高劳动者的精神素质和体力创造了条件。

4)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从要素的投入来看,生产要素不断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从要素的密集程度来看,是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有要素禀赋的变动、人们消费偏好的变化、区域输出和输入商品结构的变化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技术的进步。

(5)制度。

按照诺斯的话来说,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以约束行为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的规则、守法程序、道德和伦理的行为规范。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要素的配置效率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而经济制度又影响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政府通过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政策属于制度范畴。政府通过这种制度安排,改变各区域的要素供给特征和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各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政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要么追求公平,要么追求效率。所谓公平,就是要实现各区域相对均衡的发展;而效率,则是在资源供给既定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一般来讲,当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时,由于资本稀缺,高素质人力资源不足,各区域间的资源利用效率差别很大。这时,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整个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区域经济政策,促使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生产要素流入重点发展的地区,从而增加要素供给,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区域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使得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这时,区域经济政策的重点将转向公平取向,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区际之间的协调平衡。

2)制度创新能力的差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制度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范畴,不仅包括体制、政策和法规,而且还包括道德、伦理、观念和习惯等。由于不同区域的道德、伦理和观念的差异,各区域的经济主体在对政策法规的理解、适应和应用方面就会出现差别,因而造成区域制度创新能力的不同。我国沿海地区之所以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中西部地区,主要一点就在于沿海地区具有较强的开放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较顺利地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敢于在体制改革方面进行超前试验。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经济体制、管理体制都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地进行改革。因此,对这种改革的适应能力将是长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6)区际贸易因素。

区际贸易包括区域对外贸易,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区际商品贸易(包括商品输入和输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乘数作用。也就是说,区际贸易量的一定增长,可以使区域社会总产品或收入成倍地增长。区际贸易量的大小,一般取决于区域可输出商品的比较优势、区际贸易障碍(如地区间距离、运输成本以及一些其他的人为障碍)和区域外部需求三个方面。区域可输出商品的比较优势越大,输出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就越强,也就越能促进区际贸易的发展;区际贸易障碍减少,则降低贸易成本,会扩大贸易交易;区域外部对本区商品的需求增加,促使本区域增加商品输出,从而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