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在统计中的应用

在统计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在统计中的应用上世纪80年代开设的综合平衡统计学这门课程是根据MPS创立的。为了与国际上的SNA接轨,这门课已被国民经济统计学或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取代。因此,新的综合平衡表应采用再生产平衡表。

第二节 在统计中的应用

上世纪80年代开设的综合平衡统计学这门课程是根据MPS创立的。为了与国际上的SNA接轨,这门课已被国民经济统计学或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取代。无论是MPS,还是SNA,都声称“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指导”。但我认为它们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联系不太紧密,只有再生产平衡表严格坚持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

一、综合平衡表表式

旧的综合平衡表主要是投入产出表。它与再生产平衡表相比有以下不足:不能反映流通过程,不能反映再分配过程,实物表与价值表分离,折旧列为增加值项目(应列为中间消耗项目),完全消耗系数只有结果,没有中间过程。相反,再生产平衡表却克服了这些不足,比投入产出表更为科学

因此,新的综合平衡表应采用再生产平衡表。

二、社会产品再生产统计

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旧的再生产四环节,钱伯海认为:“在社会产品再生产中,生产是起点,使用为终点,流通是生产的继续,做生产处理,分配则是生产和使用之间的中间环节。可见,社会产品再生产统计实际是对生产、分配和使用各环节进行量的考察,表现为社会产品的生产统计、分配统计和使用统计。”[2]

这种再生产统计削弱了流通统计,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再生产平衡表是按照生产、销售、购买、消费新的再生产四环节进行生产统计、销售统计、购买统计、消费统计,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经济要求强化流通统计(销售、购买统计)。

三、社会产品再生产平衡表

社会产品再生产平衡表,可以称作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表,它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把国民经济运动中各部门的经济收支关系反映在一张表上,从价值上全面反映社会产品、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再分配和最终使用的全貌。[3]

这张表也缺少流通统计,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只有再生产平衡表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四、综合平衡统计分析

综合平衡统计分析主要分析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发展速度、经济利益。旧的综合平衡统计分析参见钱伯海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第七章,在此不再赘述。新的综合平衡统计分析为:

(一)积累决定增长速度

积累为(⊿c+⊿v),消费为m/x,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有的概念。积累率高,生产的增长速度(⊿c+⊿v)/(c+v)就快,并且要求销售、购买、消费与生产同步增长。

(二)只有按比例才能平衡

再生产平衡表中,各个部类或国民经济部门只有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实现生产、销售、购买、消费之间的平衡。这样危机的可能性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性。

(三)剩余价值或利润平均化

再生产平衡表中,由于按比例定量生产,因而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所以每个部门的资本都获得相等的剩余价值率(或平均利润率),不存在超额利润,也不存在亏损。这样对部门利益来说,没有特别的好处,但对社会来说,却是最大的节约。

五、三面等值原理在再生产平衡表中的体现

所谓三面等值原理,是指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相等。它是SNA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

生产法:

GNP=各部门增加值之和

收入法:

GNP=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折旧

支出法:

GN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

三面等值原理在再生产平衡表中怎样体现呢?按照三面等值的定义,我们在再生产平衡表中能找到它的影子。按生产法计算的GNP就是各部类v+m之和,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它与收入法和支出法的GNP有个时差问题。上年的生产法GNP要在下一年交换、分配之后才会有收入法的GNP和支出法的GNP。收入法GNP在再生产平衡表中就是各部类v+m/x之和(表中尚未包括利息、地租、折旧)。支出法GNP在再生产平衡表中就是各部类购买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而发生的支出,等于第Ⅱ部类的收入。

为了区别三面等值原理,笔者把再生产平衡表中的总产品、总产值=总商品、总收入=总支出、总消费这个联等式称作三面平衡原理。三面平衡原理的各项指标都包括了c,一系列的平衡关系和比例关系都是通过总量指标计算的,扣除c是无法计算的。因此,笔者认为,不应扣除c,包括c是必要的。

六、产业关联比较

西方经济学里面,对产业关联进行数学描述的有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和列昂惕夫的完全消耗系数。

乘数原理是指一定量的投资(或消费)由于连锁反应能引起国民收入增加数倍。乘数等于一个无穷等比数列之和,公比是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在0与1之间。

完全消耗系数是说生产一定量的产品需要直接消耗一定量的原材料,由于连锁反应还需要间接消耗一轮又一轮的原材料。完全消耗系数逆阵(I-A)-1等于一个无穷等比方阵之和。A在0与1之间。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政治经济学对产业关联有过定性的描述,比如:国民经济各部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又比如: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但马克思对产业关联没有过数学描述。笔者通过对再生产平衡表的研究,发现再生产平衡表(当然也是再生产公式)是一个等比矩阵,公比是发展速度。公比≥1,>1是规模增大了,是扩大再生产的结果;=1是规模不变,是简单再生产的结果。笔者认为再生产平衡表的无穷等比矩阵表达式就是马克思关于产业关联的数学描述。

凯恩斯、列昂惕夫、马克思,三者关于产业关联的数学描述有什么区别呢?凯恩斯与马克思比较,凯恩斯假定边际消费倾向是80%,另外20%用于储蓄。马克思则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100%。笔者认为马克思对,像凯恩斯那样逐步储蓄下去,是萎缩再生产,就像人体因逐步失血而走向死亡。另外,凯恩斯没有要求最初投资的那100万元以及后来派生的各轮收入再回流回来。马克思则要求货币回流,以便进行下一轮再生产。笔者认为马克思对。

列昂惕夫与马克思比较,列昂惕夫的完全消耗系数要逐步往前追溯,比如生产100斤麦子需要直接消耗10斤种子,生产10斤麦子又需要消耗1斤种子,生产1斤麦子又需要1两种子,如此上溯直到最原始的那一粒种子,100斤麦子的完全消耗就是10.1斤。而马克思则认为不必往前追溯,只需要10斤种子就能生产出100斤麦子,生产是从10斤麦子的基础上开始的,并不是从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出发的。笔者认为马克思对。

七、建立新的SNA体系

SNA的优点是复式记账和矩阵形式,传统的MPS就没有这种优点。我受投入产出表的启发,在再生产平衡公式的基础上发明了再生产平衡表。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又吸收了SNA的优点。用再生产平衡表建立新的SNA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