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业维艰,难以忘怀的供应商之痛

创业维艰,难以忘怀的供应商之痛

时间:2023-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曾说:“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况且,顶尖的元器件供应商往往是供不应求的,因而对于小米这种初创公司,不可能对其花太多的心思。因多数同为苹果供应商,一度有传言称小米手机将因iPhone 5而跳票。如今小米的发展世人有目共睹,早就不是当初被供应商拒之门外的无名之辈。而小米移动电源的问世,也与当初的“供应商之痛”有很大的关系。

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曾说:“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将这句话套用在生意场上,依然适用。不论是企业与员工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只有拥有共同的利益,才能够获得更高效率的合作。

与苹果公司一样,小米采取的也是一种“轻资产运营”模式,将产品配件生产的业务外包出去,自身则集中于设计开发和市场推广。这种模式有利于降低公司的资本投入,从而提高企业资本回报率。

因此,小米想要做手机,想要做顶级的智能手机,仅仅有了一流的团队还不够,还需要有一流的供应商来提供硬件。然而,在寻找供应商时,即使雷军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来迎接,但这一过程的困难程度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在供应商身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总是希望合作方大批量地生产,这样他们就能够大批量地供货,然而,他们又觉得这样风险很大,担心产品卖不出去会给自己带来负担。所以,像小米这样初出茅庐,又不希望大批量生产的“新人”,找供应商非常困难。

“小米提交了很多报告,这些报告从中国区报到亚太区,亚太区报到美国总部,最后告诉我不做。”雷军坦言,“我初期对供应商恨得牙根痒痒,后来开始理解供应商的难处,从理念方面开始有所改变。”

小米的大部分创始人都是做软件和互联网出身的,几乎没有硬件制造的经验,从零开始制造手机的他们,一上来就要说服像高通、夏普这样的顶级供应商,难度可想而知。一开始,全球100强供应商中就有85家拒绝了小米。

一没品牌,二没工厂,三没销售记录,小米想要说服供应商相信自己的信誉简直是难于登天。同时,大多数供应商对原有客户很忠诚,并且因为定制的原因,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建厂,而客户也会对工厂进行投资。况且,顶尖的元器件供应商往往是供不应求的,因而对于小米这种初创公司,不可能对其花太多的心思。

周光平说:“他们不了解小米科技,不了解雷军,最终我们只能一家一家地拜访,一家一家地谈,情况才慢慢开始改变。”

最终小米手机成为国内首款双核1.5G顶级配置智能手机,小米手机合作厂商几乎都是顶级的元配件供应商,包括高通、夏普、三星、TPK、Wintek和德赛等。因多数同为苹果供应商,一度有传言称小米手机将因iPhone 5而跳票。

虽然回过头来看,小米手机的未来是一片光明,但通往光明的道路着实十分曲折。以顶配为目标的小米,毫无经验就是其致命伤。比起这种毫无根基的创业企业,供应商们自然更愿意与稳定的老厂商合作,即便不是老客户,也至少要有些底蕴才行。

创业公司在起步阶段,往往都会遭遇这种境况,有好的创意,有了资金,有了团队,却没有人愿意冒风险与其合作。对小米而言,如果没有顶尖的供应商愿意合作,无疑将会使整个公司被扼杀在摇篮里。这种时候,就需要迎难而上,闯过这一关。创业就像是跳崖,开弓没有回头箭,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要硬着头皮顶下去。

为了能够解决部件供应的问题,小米的一部分高管开始放下手中的事情,林斌将80%的时间用来重点攻克各大供应商,刘德也在完成了图纸的设计之后,投身于与供应商谈判的工作中。

2011年3月,日本福岛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随之而来。当时多数人都在逃离日本,在这样的情况下,雷军、林斌和刘德还是飞赴日本,希望能与夏普敲定显示屏的供应。这份诚意打动了夏普的高管,因此得到了一个洽谈的机会,也才有了最终刘德说服夏普的结果。

智能手机的成败,关键因素就在于芯片,在争取高通的过程中,小米付出的努力与诚意,比起夏普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在争取与高通的合作时,林斌等了两个月才得以与高通的客户代表会面,之后又等了两个月才等到了正式签约。签约后,与高通的产品部门对接、拿到产品规格,又花了三四个月时间,才最终确定小米手机1的芯片授权。而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雷军、林斌等频繁地往来于台湾地区、日本,不断地修改产品细节。

万事开头难,在经历了最初的艰难之后,接下来的路就显得平坦许多。小米在与高通的合作中逐渐赢得了对方的信任,随着它自身销量的不断提高,这种合作开始变得紧密起来。

小米在做M2的时候,就曾派了6名工程师在高通发布骁龙APQ8064芯片前的6个月进驻到高通总部的研发中心,与高通的工程师一起调试芯片。之后,M2成了高通8064芯片的首发机型。高通第一批生产出来的100万片芯片,一半都用在了M2上。

在小米高层的不断努力下,最初被顶级供应商拒之门外的局面被打破了,成功与三星和苹果的部分供应商达成了合作意愿。

这段源于供应商的痛苦,让小米高层记忆犹新,愈发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拓展友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想要打造智能家居生态链的小米而言,更是如此。

如今小米的发展世人有目共睹,早就不是当初被供应商拒之门外的无名之辈。除了手机以外,小米还布局相关的配件,积极与各方寻求合作。

2013年12月,小米宣布进入移动电源市场,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相继问世了5000mAh、10000mAh、16000mAh三种型号的移动电源,与其他产品一样,也是性价比不俗。而小米移动电源的问世,也与当初的“供应商之痛”有很大的关系。

在小米屡遭供应商拒绝的时候,雷军遇到了时任英业达全球第五代工厂英华达的南京总经理张峰,他十分认同小米的模式,并积极促成了小米和英华达之间的合作。

后来,张峰决定离开英华达进行创业,雷军建议他用小米模式做一个简单的产品,于是就有了江苏紫米科技的诞生,有了小米移动电源。

寻找供应商确实痛苦,但痛过之后要有所收获。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有很多人并不是没有能力,只是缺少一个机会。对一个人而言,机会有很大的可能来源于朋友;对于企业而言,机会往往来自于合作友商。所以才会有模仿小米模式的100家企业,才会有小米对于友商的扶持。

正因为如此,在小米上市之初,雷军的朋友才纷纷为小米手机的宣传造势,这些大多数都是雷军投资过的公司的高管,每个人都有一众粉丝。当年雷军“宁赔一百万也不赔一个朋友”,就注定了今天的小米有一条前呼后拥的坦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