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平衡之美——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和美学理论

平衡之美——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和美学理论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平衡之美 美不胜收——东方卫视频道宣传片“红色映像”系列解读从看得见的“表”和看不见的“里”说起看得见的是宣传片的“表”,所谓“表”并不局限于画面或者画面和声音,它的含义要广于具体的某些元素表现,是指代一切能够和收看宣传片的观众发生接触的渠道和方式。

平衡之美 美不胜收——东方卫视频道宣传片“红色映像”系列解读

从看得见的“表”和看不见的“里”说起

看得见的是宣传片的“表”,所谓“表”并不局限于画面或者画面和声音,它的含义要广于具体的某些元素表现,是指代一切能够和收看宣传片的观众发生接触的渠道和方式。这下好了,观众就是上帝,观众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频道宣传片就应当五爪齐下,占领观众感官的五个高地,理论上讲,这五个面都是所谓的接触面,可谓:视图视色视人间,听音听乐听天下,品甜品辣品南北,知寒知暖知春夏。

电视这个麦克卢汉笔下的冷媒介,虽然时至今日还无法提供给观众味觉的享受,但未来出现植入舌头的和电视同步的控制虚幻味觉的芯片也不一定,有了这个方向,具体的技术只是时间问题。而关于触觉嗅觉,已有报道说日本计划在2020年销售提供嗅觉味觉功能的“未来派”3D电视机,观看足球赛的话,观众不仅能够看到三维的运动员,还能够体验到球场上的氛围,甚至能够触摸到球。技术处理中,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利用超声波、电刺激、风压等用于产生触摸感的技术。

如果你摇头表示难以置信,那么将遭到不久之后必将来临的现实的无情嘲笑,道理了然在目,并不是以现阶段的接受度来推论它将来造成的影响度,既然频道的宣传是以能够包围观众的一切形式宣传自身,那么这些未来的技术和工具必然有登上舞台的一天。简而言之,电视这个播出工具并不能限制播出的内容所需要的广度深度,反而是后者引领前者不断突破旧我,承载看起来听上去更魔幻的种种方式,刚巧这里合了央视频道宣传片主题“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宣传片的实际表现点和潜在表现点

折回来看现阶段我们的电视和我们之间墨守的契约达成方式——视觉和听觉。实际上,这两样最基本的感觉已经给了观众无限大的空间去体会和感受频道魅力,它们已经足够让观众在众多频道宣传片中分出上下。一个有趣又实用的发现是,人们的感受力总是超出提供的呈现物的表达,在古代,纸上的简单句子就能把读者迷得七荤八素奔走相告。

所给有限,人们就会调动更多想象的视觉听觉辅助诠释,而现在有了视觉听觉的提供,人们又会调动更多的力量去想象触觉,嗅觉甚至味觉,这种想象是依据前两种感受来的。这就是说,视觉听觉是现在的主要表现诉求,而后三感是眼耳之外的想象享受,换句话说,前者是宣传片的表现点,后者是宣传片的胜出突破点。

把东方卫视的这一套“红色映像”从头至尾看一遍,观众大多会有类似的感受,即画面分配错落有致,音乐配合分寸恰当,主题表现简洁有力。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在整个宣传片的创意拍摄呈现过程中,“平衡”占据了最核心的位置。

从中国的传统美学来讲,对立统一是经常在作品中潜伏的元素,对立统一的力量制衡产生了平衡,而平衡之美构成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和美学实践的基础。人们对平衡、对称的理解往往制约了作品的表现,认为平衡关乎左右上下,非也,东方卫视的这一套“红色映像”频道宣传片,以具体形式表现了什么是真正的平衡,而媒体表达同时兼有教育观众的作用,以此为机,已被宣传片征服的观众有了机会去了解,自己欣赏的斜逸旁出之美,实际上真正血缘在于平衡的大美。不平衡是一种形式,而平衡是一种形态,往往在不平衡的形式下求得平衡。

系列宣传片在拍摄上均采用一镜到底的运镜手法,即使后期剪辑也是一条素材完成,没有加工的痕迹,也没有刻意渲染氛围,每一支片子都是在平实中见传奇。但是,在广告片的前期拍摄上却是费尽心机,担当此次拍摄工作的上海共同传播公司组建了由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英国的精英人士共60多人的摄制组, 17米的“高炮”升降机运进了上海新天地、登上了上视大厦楼顶、移动在外滩的欧式街区, 600mm长焦镜头拉开了鲜活生动的红色老屋顶,正是了解平衡的真正含义和应用价值,拍摄制作队伍才能把东方卫视的频道精髓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

“表”

视觉分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作为东方卫视的台标主色,红色被选入宣传片并且被作为宣传片中的灵魂色,当然没有疑问,但是对于为什么以绿色系映衬,显然不是一句对比色可以解释完整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本就发展迅速的色彩系列,随着高科技产品浪潮般地涌入市场、时尚行业使尽浑身解数地延伸色彩触角,色彩的系列变得越来越无限,越来越交叉,一种颜色的身上往往能够找到数种前辈的身影。古董白,玛雅金,科罗拉多绿,秘鲁橙,种种奇怪的色彩名称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人看了名字无从产生联想的本事,这些交叉色最在行。在红色之外搭配都市化一些模糊度高一些的色彩,岂不是更能够突出东方卫视都市化的主题?

然而在系列片子当中,“红色映像”的主创人员添加的却是最俗的红绿配。

《爱篇》中的红衣父子和绿地,《手风琴篇》中的红衣老人和黄绿色砖瓦,《水乡篇》中的一船红气球和清晨尚未苏醒的笼着绿意的小镇和河水,《听风篇》中蒙在少年眼镜上的红布和周围一人多高的芦苇等等,在这一系列宣传片中,红绿色系往往构成了整个画面,在这其中,绿色系被作为大环境色铺垫在画面中,代表东方卫视的红色以其鲜亮醒目从画面跳脱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个选择并不是偶然的,在传统延续下来的中国美学中,没有任何两种颜色被如此彻底地应用在视觉中,正是因为红绿色搭配的使用频率超乎寻常,在当代这种搭配近乎没落,近年流行的撞色风才又将它们带上时尚的风口浪尖。它的出现能够带给观众一种进入文明的微妙感受,这是任何其他的时尚色彩例如灰色褐色桃红色所严重欠缺的,可以这么说,这是具有历史感的色彩,历史感并不直接意味着黑或者白,而是这样一种能够使观众产生渊源的自然联想的色彩。更为重要的是,红绿组合的出现,也带来一股略带书墨香的微风,“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文学作品中,这些色彩的出现生动了作品,反过来讲,文学作品对红绿的大量使用,也给这些色彩添加了文化意味。比照一下即可分辨得更加明确,比如Channel[V]的频道宣传片,画面大量色彩来自黄褐色系,多种系内色彩的混杂赋予画面比较强的时代感,同时这种零乱感繁杂感也正和Channel[V]的多元音乐诉求有着相同之处,与东方卫视这个海派的综合卫视相比,显然路线是不同的。

听觉分析: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对于频道宣传片来说,与视觉冲击力一起发射的无疑是听觉,电视是视听艺术,视觉冲击力如前所说是吸引观众的最重要因素,但这个冲击力有了,能不能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存留在观众印象中,让观众情不自禁想起这个宣传片,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在宣传片中的应用,起着不经意但关键的作用。比如央视的《实话实说》在节目现场较早引入乐队,即兴音乐不仅渲染了气氛,同时帮助现场访谈和VCR调动了现场观众的话题情绪。知名者如在百事可乐《夏日海滩篇》中,炎炎烈日下,“噗——”的可乐开关声音通过麦克风夸张地传遍海滩,这个时候,人们远不止听到,画面和声音都在人们面前铺展多种感受图景,人们通过这个熟悉的响声闻到可乐微微刺鼻的味道,喝到凉爽解渴的可乐,甚至已经感受了一瓶冰可乐下肚的浑身畅快。

电视屏幕是平面的,要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表现多维的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立体的、多层次的音乐与二维空间的结合,却能够丰富观众的视野和想象。视听艺术的声音中,音乐、音响、语言三个大部分的组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听觉环境,在视觉之外,给予观众另一层冲击。

在红色映像系列的各部宣传片中,使用的声音效果各不相同,从跟随红丝带舞动的轻快活力的笛子,到老人演奏出的带有怀旧意味的手风琴乐曲,到红衣女子在水乡窄巷中演绎的深沉委婉的大提琴,甚至芦苇荡中少年耳机中听到的风声,每一种声音作为背景音的登台都安静但是恰到好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独特的音响效果从听觉的角度把红色映像系列宣传片和其他主题片子以及其他频道的片子区别开来。在声音效果的使用中,此系列宣传片分为两种,一为隐藏形式的声音,配合画面节奏,二为直观出现在画面上的演奏者或者演唱者,系列片中这样的处理共有三处,分别是上面提到的雨巷大提琴、黄昏手风琴以及另一部《水乡篇》中划船的红头巾少女的歌喉。

和浓墨重彩、怡红快绿的视觉效果相比,宣传片的听觉效果显然更加纤细清淡,你会发现,主创人员似乎越来越觉得还不够清淡,他们不断在画面之外删减音乐。和很多长河落日气势恢宏的宣传片不断用音乐给片子做加法乘法相比,红色映像的宣传片音乐却不断地在画面之外作减法。在《水乡篇》中用人声配乐,到了《听风篇》中甚至只有需要侧耳细听才能捕捉到的风声。从中国传统的审美品格来看,“和”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表现方式的一般特有的气质,是音乐审美中的核心范畴。此“和”的内涵有二,分别为相反相济对立统一与平和自然,从第一个意义来说,正好与平衡之美契合,从第二个意义来说,与系列“红色映像”的配乐又完全贴合。从这个角度讲,东方卫视的这套宣传片从视觉上听觉上,都在一个很高的程度上符合了传统审美的要求,由此产生的大派、贵气的效果也就不足为怪了。视觉效果的浓烈和听觉效果的清淡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在这种对比之中,片子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大平衡,如果视觉听觉同时喧闹,固然氛围热烈,但是显然失却了东方卫视的文化隽永韵味;如果视觉听觉同时清淡,固然氛围淡雅,但是又显然过于小家碧玉,失却东方卫视的大气之风。

主题分析:

在红色映像宣传片中,一个不能忽略的元素就是主题的平衡,除却视觉听觉之外,主题的平衡是宏观上需要加以把握的一个方面。每个宣传片的元素构成显然是精心构思的结果,人贯穿所有片子,是所有片子的主角,并没有运用静物、景物或者世相的组合来表达主题,而用具体的人来作为主角,这个考虑是与视觉效果的环境和片子所要表达的主题相结合得出的最佳方案。在宣传片中,创意人员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元素表现东方卫视的文化。设想要表现国际大都市的风范、海派文化的兼收并蓄和都市的多文化气质,常规意义上的好办法应该在于如何突出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发展轨迹,而东方卫视则从具有历史感的事物入手,把石库门的房子,朱家角的水乡风韵,老上海两三层高的小楼群搬上屏幕,以具有历史因素的景物凸现具有现代感的主题,得到的效果是,不仅历史愈加历史,现代愈加现代,而且包含了一层独特的人文关怀在其中。

“里”

文化、理念的大平衡

在东方卫视这一套宣传片的具体表现之外,更深的平衡在于东方卫视的理念和主张在宣传片中的表达。如果留意片中主题的表现元素,观众往往会有这么一种感觉,这些足够代表上海这个具体的地区,但是和西湖频道或者浙江电视台的宣传片不同,他们的宣传片中的地域特色景点或物品能够使观众产生明确的地域想象,而在东方卫视的片子里,总有一种不同方向的力量制衡着这种可能产生的想象空间。比如说类似和平饭店的欧式建筑下,一个老外和几个老年人身穿红色唐装打太极;新天地的石库门房子之间的巷道中,一个年轻女孩舞动红绸,奔跑跳跃;朱家角的雨后窄巷中,一个打扮新异的女孩演奏大提琴。如果把这些元素的排列归结为一种新旧对比,相反对比之类,我认为低估了它们的存在价值和意义。首先看之前存在的元素,无不是最能代表上海这个城市自身的标志,看到这些,观众自发形成一种观念,即,这是来自上海的画面和声音,当后面的元素出现时,一种抵消的力量出现,达到了东方卫视的目标,相对于其他地域媒体来讲,东方卫视是立足上海本地,辐射全国的。在东方卫视开播伊始就提出了自己鲜明的定位,它将频道总定位于“中国都市气质,国际传媒标准,社会制作窗口,全国城市平台”,将内容定位于“新闻见长,影视支撑,娱乐补充,体育特色”,与频道宣传片关系最直接的是频道形象的定位,东方卫视的频道形象定位如是说:都市特色,媒体主流,大台风范;风格定位为:现代、国际、青春、海派。东方卫视早在宣传上海推广上海形象和气质的同时,并没有画地为牢,局限于“都市旗帜”,而是广泛融合并收,主动出击,放眼全国全球。回归宣传它自身理念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频道宣传片,它的定位在于有上海味道,但是又不止于上海味道,大气宽广的海派风范是更高的追求。从多方位符合现代、国际、青春、海派的主题,显然仅仅“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是远远不够的。

结语

多样与统一是平衡美的基本表达方式,只有多样变化,没有整体统一,就会显得纷繁散乱;只有整齐统一,没有多样变化,就会显得呆板单调,无论对立或者调和,都要有变化,并且在这种变化中产生的平衡美才是真正回味久远、值得推敲的。东方卫视的“红色映像”系列频道宣传片从表和里两个方向上演绎了平衡的技巧和智慧,表之画面色彩,篇章配乐,主题表达,里之文化支撑,理念陈述,都是“平衡”的很好阐释。重要的是,东方卫视以自己频道特有的文化和理念为出发点,从形态上先入手,从形式上贯彻,避免了平衡变成形式上的附庸。同时,把平衡生动形象地应用在宣传中,很好地散播了东方卫视“现代、国际、青春、海派”的主体风格,这是众多频道宣传片中一个不可不提的亮点。

(执笔:周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