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计划完成不了怎么办

计划完成不了怎么办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成长会成立以后,我给每位会员布置了作业。在回答中,看到最多的一条是,很多会员认为自己经常完成不了计划。这其实就是一种对未来的感知力,为了确保计划的执行到位,为了确保将来在战略上的主动。企业的决策者如果拖延,没有将对未来的感知投射到当下的执行,甚至对未来没有感知,那他和他的朋友们,可能就要成为一个连续创业者了。

成长会成立以后,我给每位会员布置了作业。我提出了11个问题,让每位会员通过回答问题,对自己做全面的审视。在回答中,看到最多的一条是,很多会员认为自己经常完成不了计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我自己而言,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的确会有很多因素影响计划的完成,甚至计划本身的合理性也占重要方面。这里我们分几个方面试分析一下。

1.对未来的感知力能否投射到当下的执行。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倾向于响应在当前或者可预见的几日内要发生的情况。比如你有个电话响了,来了一条微信,微博有人留言,这些属于紧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而且完成与否十分容易衡量。比如电话接完了,未读数清零了,终于没有那个小红点了。所以当下或者临近的事件,特别容易触发我们的行动,因为它们来了,我们感受到了,如果不行动,痛苦更大。

但是,未来对于我们经常是一种无痛感的存在。一个月后我要交付一个项目,半年后我有一个二级考试,两年后我要找工作……急什么,还早着呢。由于时间拉长了,我们无法切身感受那种迫切的临近感,也就是说,这时我们的感知是迟钝的,不敏锐,经常让我们无法触发行动。

于是,就有了人见人爱的拖延了。大部分会员在问题的回答中,都承认自己拖延。

倒不是说拖延不好。拖延是一种战略,有的时候的确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对于一些对我们很重要,要求我们立即投入的事情,如果拖延,造成的后果会比较严重。

如果你要应对这种拖延,你需要做的就是,在你的计划完成以后,尽早地开始行动。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计划,你都不应该到迫在眉睫时才开始,不是说了,在通往牛×的路上,让一部分事情先做起来。

比如,假使你决定夜里11点前要睡觉,而你有四项工作要在这之前完成。那么你吃完晚饭稍事休息后,大概7点就要开始工作,而不是先上会儿网,聊个天儿,看集美剧刷部片儿。那样一下就到9点了,然后你又做不完事情,于是自责工作没做完,于是还会晚睡,于是第二天起不来,于是恶性循环。

对抗拖延的方法是前紧后松,而非前松后紧,告诉自己是因为没状态。动作快一点永远不会吃亏,因为你赶在了时间的前面。

这其实就是一种对未来的感知力,为了确保计划的执行到位,为了确保将来在战略上的主动。而且更关键的是,能感知到未来的场景与可能性,做出预判后,就开始行动。

充分感知将来的处境,并投射到当下,触发行动。什么样的人做这种事情最多?是企业的决策者。企业领袖通常时刻在思考行业的变化,关注自身企业的发展,结合内外情况做出预判,形成战略布局,通过团队执行,做好准备,等风来,站上去……在他们口中有一句话,叫赢得未来。我的理解就是趋势来了,如果你准备好了,你就赢了;如果你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你就输了。企业的决策者如果拖延,没有将对未来的感知投射到当下的执行,甚至对未来没有感知,那他和他的朋友们,可能就要成为一个连续创业者了。

在我的会员中有几位是创业者或者实体经营者,拥有自己的企业机构。而我们其他大部分人现在未必是一个团队的决策人,但是我们是自己的领袖,对于自己的未来也要有像健康生长的企业那样,有一个好的预判,好的执行。具体下来就是,你如果制订了计划,就让自己尽快开始执行。拖延更像是心里的柏林墙,你要把它推倒,势如破竹般前行。

2.待办与计划应该安排合理,必要时做出取舍。

世上事有难有易,有一类事情,是极端容易的,但又是极端难的,那就是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欲望和想象力,以及在大脑里运行的各种思绪,均来源于此。

想法是极易生成,且极具逃逸性的,它不会受到我们所处局部的限制。我们可以处境悲苦,但这完全影响不了内心的肆意徜徉,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霍金困在轮椅上,却能思考整个宇宙的问题。他的著作《果壳中的宇宙》,其书名源自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台词:“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

这些想法很容易生成,不受限制,而且你随便想一想,也没有任何成本。这几乎就构成了我们肆无忌惮的想法与野心,可以滋生的客观条件。

于是你可能会看到,一个刚刚创业一个月的“连续创业者”,呼喊着我是未来的马云,我有改变世界的理想;一个四级挂科的学生,手里拿着一本GRE红宝书,告诉其他人,他的目标是三个月消化20000个生词,他的理想在大洋彼岸;一个从来不练习听力且连VOA慢速英语都无法听懂的学习者,报了一个×××英语,期待每天5分钟,一个月搞定美剧听力;一个重度拖延患者,因为一滴鸡血,又在一个崭新的日记本上,写下今天晚上要完成的十项工作,以及在新年重新开始的十大任务……

这些倒不是不可能做到,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是普通人,平凡人,小人物,小土豆。小人物的意思就是我们的行为就是要服从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就是,你不可能期待在一个时刻,马上得到一个质的瞬间转变,例如百万的大奖让你财务自由,突然的财富让你成为高富帅,女神的意外降临让你成为人生赢家……我们都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条鱼,尽管认为自己很不一样,但是也和其他鱼一样,在顺着河往下游。

但是这些想法与欲望,其实很多时候,会给我们造成一种幻觉,让我们沉迷其中。并且更要命的是,这种幻觉代替了我们的部分真实。这种虚幻的真实,是能给大脑一些快感的,仿佛你已经有了显赫的声名、巨额的财富、遮天的权力。于是,你的判断、认知与决策,都出现偏差。这就像是这种逻辑:假使我是个学渣,我就不能通过装着要背GRE单词,看上去牛一点吗?假使我是找不到工作,我就不能做出创业的样子,看上去更像成功人士一点吗?

举几个具体例子。

其实你自知自己是个懒人,没有控制力,但是你的大脑却告诉自己要做一个勤奋有规律的人。于是在读书时代,每到放假,你就带很多书,你是在用一个将来自己会很勤奋的幻象指导你自己当下的决策。想象自己很勤奋又能管得住自己是一种很快乐的感觉,然后我们觉得自己真的能做到。事实我们也知道,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做不到的。所以在大学我认清了自己的本质以后,放假就不带书回家了。

再说计划。当拖延者报复式地在纸上写下一大堆待办事项的时候,他是在用一个极富有行动力的幻想,或者预期的美好场景指导自己当下计划的制订。其实有的时候,我们知道,按照自己这种糟糕的状态,是绝对不可能把这件事情做完。但是我们还是写了,因为我们沉溺在美好的幻想中不愿意出来啊。所以,一次又一次,我们制订了好多计划,然后我们又没有做完。反复挫败,我们已经不再相信计划了。

计划的执行都需要消耗资源,包括时间、精力,而且还要看你的伴侣、朋友会不会对你发起中断请求。一个晚上算4小时工作时间的话(7点~11点),那你如果1小时完成一项工作,加上中间的状态休息切换,你能做完4项大的工作,已经很高效了。但是如果你的工作量没有预估准确,或者工作太多,那就会出现超时,而第二天如果你还有新的工作,那么,你是不可能做完手头的事情的,因为你的资源不够。

(本文文章编号317,首发于2014年11月4日,修订于2017年2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