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曰:“观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于齐?”庄生曰:“齐物者,自剖其同。”
意译
人心如果不生出私心杂念,何必要去观心呢?佛家说:“观心反而是增加Ԛ持的障碍。天地间的万物原᱘是一体的,何必等待人去划一?”庄子说:“物我齐一,是把᱘属同一体的东西分开了。”
清心智慧
禅宗六祖惠能曾做过这样一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意是,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没有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简单几句诗启发了无数红尘内外的人,只因它蕴含着一种超脱自我的精神。
一切皆是虚空,可是参透这句话的人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活着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所以才执着于梦中的悲喜,殊不知,这悲喜就像梦本身一样虚幻,而且可能与真实的情况完全相反。很多人往往在快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才有了“恍然如梦”的感觉。中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恍然如梦”的故事,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相传,唐代有个叫淳于棼的人,嗜酒任性,不拘小节。一天适逢生日,他在门前大槐树下摆宴和朋友饮酒作乐,喝得烂醉,被友人扶到廊下小睡。迷迷糊糊中仿佛有两个紫衣使者请他上车,马车朝大槐树下一个树洞驰去。但见洞中晴天丽日,别有洞天。车行数十里,行人络绎不绝,景色繁华,前方朱门悬着金匾,上书“大槐安国”,有丞相出门相迎,告称国君愿招他为驸马。淳于棼十分惶恐,不觉已成婚礼,与金枝公主结亲,并被委任“南柯郡太守”。淳于棼到任后勤政爱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前后20年,上获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拥戴。这时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显赫,家庭美满,万分得意。
不料檀萝国突然入侵,淳于棼率兵拒敌,屡战屡败,公主又不幸病故。淳于棼连遭不测,失去国君宠信。他辞去太守职务,扶柩回京,心中郁郁寡欢。后来,君王准他回故里探亲,仍由两名紫衣使者送行。车出洞穴,家乡山川依旧。淳于棼返回家中,只见自己睡在廊下,不由得吓了一跳。
惊醒过来,眼前仆人正在打扫院子,两位友人在一旁洗脚,落日余晖还留在墙上,思及梦中之事恍如隔世。淳于棼把梦境告诉众人,大家感到十分惊奇,一齐寻到大槐树下,果然掘出一个很大的蚂蚁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蚁穴一个。人们不禁叹道,梦中“南柯郡”“槐安国”,原来如此!
人生如梦,佛教认为万物都是无常,所以,佛经里句句皆说无我,如《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般人以五蕴为我,五蕴都空,哪里有我呢?无我便无苦,有十分我便有十分苦,有一分我就有一分苦。如打碎茶杯,你有一分的执着便会难过,便有一分的苦;若有十分的执着,便如割肉一般。
莲池大师未出家时除夕打碎了祖传的白玉杯,十分难过,他的妻子安慰曰:“一切无常。”他才觉悟过来,于是出家。所以这个苦并非本来有的,而是万物本空,苦只因人的执念。可惜的是,很多人偏偏放不下这些对“物”的执着,于是生出种种烦恼。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表现的就是道家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境界。但不管人生是怎样的一个梦,有没有搞明白,每个人仍要在这个梦里走下去。
就像林语堂先生说的一样,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事是我们无法明白,或者暂时感到困惑的。即使是这样,所有人都需要继续拼争,因为我们想活下去,至少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从中获得快乐。我们之所以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因为它蕴含着我们依赖和热爱的一切,这就是我们坚定地走下去的理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