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响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原因

时间:2022-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 高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普遍整体滞后, 专业培养目标不能有效适应市场需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些高校, 平时很少提到职业素养教育, 甚至于许多教师也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素养教育, 认为这和自己无直接的联系。这就是许多企业明确表示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真正原因。显然, 这些现象都有悖于职业素养教育的宗旨, 不利于职业激情与品格的培养。

目前, 高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普遍整体滞后, 专业培养目标不能有效适应市场需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认知不足, 阻碍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开展

目前, 许多高校对职业素养认知不足, 阻碍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开展。 有些高校, 平时很少提到职业素养教育, 甚至于许多教师也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素养教育, 认为这和自己无直接的联系。 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 只是在临近毕业时才开始为就业而了解职业, 茫然地临时抱佛脚, 缺乏起码的职业意识、 责任意识, 更谈不上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 这就是许多企业明确表示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真正原因。 即便在不少的高职院校, 对职业素养教育从认知到贯彻都不到位, 往往仅满足于实际操作的工具型培养, 侧重于技术和经验, 相比之下, 在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素质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

(二) 重理论轻实践, 职业技能素质培训不足

目前, 许多高等院校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 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采用的仍然是纯课本讲授, 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偏重于对概念和理论知识的讲解, 内容陈旧, 没有把目前生产、 生活领域出现的各类实际问题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介绍、 解释, 使该学科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许多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的工作经历, 没有切实的实践体验, 授课针对性不强, 只是纸上谈兵,无法较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不能很好地运用书本知识去分析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也不能用一些模型去评估现行的方针政策, 所以学生普遍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 课程设置不合理, 职业道德、 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虚位

目前, 高等院校普遍没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仍存在着重智能和技能的传授, 轻学习动机的激励; 重学习材料的记忆, 轻认知方式的培养; 重书本知识、 实训技能的考核和评价, 轻日常行为规范、 健全人格的评定; 重教学内容选择, 轻学习进取心、 自信心、 责任心的培养; 重理性训练, 轻和谐发展等。 在课程设置上, 就业指导课常常由日常事务繁杂的学生管理人员兼职并且课时不足, 较少开设职业规划、 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学等课程, 学生普遍缺乏相关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素质知识, 不知道 “为什么而学” “到底应学什么” “怎么去学” 等之类的问题。 没有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职业素养是未来职业的需要、 民族振兴的需要、 国家发展的需要、 客观形势的需要。 显然, 这些现象都有悖于职业素养教育的宗旨, 不利于职业激情与品格的培养。

(四) 考评方式不合理, 缺乏对职业素养的有效考核

在显性素养方面, 不少大学生表现还可以, 但在隐性素养方面, 由于没有得到过有效的培训考核, 所以比较欠缺。 目前, 在学生成绩的考评方式上, 许多高等院校仍然采用的是期末考试 “一锤定音”, 即用一张试卷判定成绩的考核方法。 由于老师出题的任意性和随机性很大, 这种考核方式缺乏整体性、 全面性和客观性, 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更不能正确地反映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情况。 如果做好一张试卷, 就可以高枕无忧; 如果失败, 一学期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 而且, 这种考核方式还容易助长学生平时懒散、 考前突击、 死记硬背甚至作弊等不良倾向, 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