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严介和印象

严介和印象

时间:2022-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严介和印象文/赵磊“最后的狂人”——这可能会是一个有争议的标签。1960年,严介和出生于此,在家中排行老九。因为吃过政策的苦头,所以严介和对于“政策”一直非常看重,他认为自己的成功正是自己深谙中国政治和经济规律并经过反复斟酌思考的结果。在严介和眼中,一流的商人应该先要脸,后要钱,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流商人。■ 严介和先生带领华佗论箭、太平洋建设携手打造中国投资环境新天地。

严介和印象

文/赵磊



“最后的狂人”——这可能会是一个有争议的标签。

我们之所以用这个题目是基于两层考虑:严介和对“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狂”就是要创新,打破固有的规则,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模式;即使曾被痛批为“侵占国有资产的第一大鳄”,他也毫不介意;真正的“狂人”不是一时逞能,而是要狂到最后,当然他也一直坚持至今。另一层面,严介和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独特的“BT+零资产收购国资”模式,以及在15年内将他的商学院做到全球排名前五位的事业,恐怕除他外再难有后来者。

■严介和其人

江苏省淮安市,古称淮阴,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交汇于此。历史上这里曾诞生过淮阴侯韩信、吴承恩、刘鹗等名人,此地也是当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

1960年,严介和出生于此,在家中排行老九。

1966年,受文革风潮影响,严家迁居农村。2005年,作为黑马富豪参与某电视台节目录制时,严介和回忆起儿时的贫困:童年时家里穷得连买块布都很困难,他穿的鞋是用稻草、废麻袋编织的。如果鞋子沾到水会受潮烂掉,因此每逢下雨他就不得不光着脚。

成年后的严介和抓住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机遇,考入了本地师范学院,毕业后成为中学语文老师。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算是继承了家业。

上世纪80年代初,严介和在江苏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发动全家编织草帽、斗笠和簸箕等生活用品,自产自销,曾经积累过几十万元资产。但后来被批为走资本主义路线,工厂被查封,生产的原材料只能放在仓库中烂掉,因此他损失巨大,欠了8万元的外债。之后政策好转,国家开始鼓励百姓勤劳致富,他才重拾旧业,仅过一年就还上了所有的欠款。

1986年,严介和因超生,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而丢掉了教师的饭碗,被迫下岗的他到了一家国有企业做办公室副主任。

因为吃过政策的苦头,所以严介和对于“政策”一直非常看重,他认为自己的成功正是自己深谙中国政治经济规律并经过反复斟酌思考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让他丢了饭碗,但邓小平“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却让他从中受益。多年后,每次演讲时,他都会提醒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一定要懂政治!不懂政治的企业家,做不了一流的企业家。”

■吃亏换来第一桶金

严介和的第一桶金,自然也与政策逐步放开的背景密不可分。1992年邓小平南巡,进一步肯定了“创业致富”“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方针,创业环境越来越宽松。

1992年前后,严介和对水泥制品行业已经很熟悉了,便将目光转向建筑业。他认为,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业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天南地北去干”,这可以满足他到深圳、北京等大城市去干大事业的雄心壮志。于是他马上开始着手实施创业计划。起步阶段,他租赁了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注册成立了“淮安市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这就是后来“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前身。这次创业,被他描述为“下海”。

1996年,36岁的严介和在“下海”打拼4年后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那时,严介和曾11次从淮安跑到南京找项目,最终拣了一个“鸡肋”工程——南京市绕城公路项目。到他接手此工程时,该工程已经是第5次被分包,并且他事先就知道至少要亏损5万元,但他还是坚持接了下来。

虽然这个工程意料之中地赔了8万块钱,但这也让人看到了严介和做事认真的态度。后来,他又得到了一个工程,这一次赚了860万元。

在严介和眼中,一流的商人应该先要脸,后要钱,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流商人。

■“太平洋建设王国”的兴衰

跻身为“中国一流商人”行列的严介和,在淘到第一桶金后的十多年里,逐步攀上了事业巅峰。

各种荣誉接踵而至:1998年12月,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授予“光彩之星”称号;2001年5月,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2004年3月,被授予“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奖章”;媒体则对他冠以“中国最大的包工头”“黑马富豪”等称谓……但这一切在2006年的“逼债风波”后,都烟消云散。

1995年前后,严介和注册成立江苏太平洋工程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次年6月公司更名为江苏太平洋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他出任董事局主席兼总裁;2002年12月集团名称再度变更为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严介和任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随着这一次次名称的变更,严介和打造的太平洋建设王国的版图也在急速扩张。

严介和先生带领华佗论箭、太平洋建设携手打造中国投资环境新天地。

严介和的太平洋建设王国,建立在两种有争议的模式之上,其一是与地方政府合作,采用BT模式拿下项目。所谓BT,是英文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的缩写形式,意即“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其二,就是“零资产”收购国有企业。对于“零资产”收购,严介和对媒体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我们的方法就是把正资产的企业与负资产的企业打包,这样整个并购包就会变成负资产,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零资产’并购。”

但在其太平洋建设王国急剧扩张之时,严介和这种经营模式的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太平洋危局真正的导火索不是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危机,而是来自于其本身的资金链危机。当时曾有人针对严介和的商业模式指出:“出于融资成本考虑,国外BT项目大多有风险投资做后盾,一般不采用银行短期贷款。严介和没有风险投资做后盾,而是想利用银行,这从一开始就隐藏了很大的风险,也随时都有崩盘的可能。”尤其是太平洋建设集团后期主要靠收购国有企业获得地方政府工程项目,这一做法更加大了该模式的风险。

■不堪回首的2006

2006年,对于严介和来说是不堪回首的年份。

这一年,太平洋建设集团官司缠身。这些诉讼的原告,大多为各地商业银行,被告皆为太平洋建设集团或者其下属企业,也包括集团实际控制人严介和。这一年,他被9家银行联合追债,频频成为被告,财富迅速缩水;同时,历时两年多的“ST纵横重组计划”也宣告失败。

9月,他被迫赶回南京应对讨要欠款的机构和个人。10月,法院对其启动了威慑机制,限制其高消费。当时据媒体报道:“南京市房管局的登记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9月21日,短短半年多时间里,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先后5次查封了严介和的12处住宅,绝大多数甚至已经被重复冻结3次以上。”

对于限制其高消费,媒体描述的原因是,因太平洋建设集团及严介和有关的4起已判决生效经济案件中,尚有总额超过3238万元的欠款未还清,法院启动了威慑机制,作出了限制严介和出境等多项强制措施。还有媒体报道称:“2006年,严介和因欠债4亿被银行逼债,他本人也以被告身份出现在法庭上。”

严介和先生在美国作精彩演讲。

严介和本人事后对我们解释说:“外界说我因债务被限制出行,可2006年我出了好几趟国。外界说我是被告,实际上我是因为担任担保人承担连带责任而成了被告,不是第一被告。”

同年5月20日,他公开宣布自己因为“身心疲惫”,辞去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职务,太平洋建设集团前任总裁黄新忠出任董事局主席。严介和决定在2007年年底正式宣布退出太平洋建设集团。此后,他多次对外表示将稀释自己的股权,最终希望保持在10%左右。

在“债务门”风波后,严介和把太平洋股份转让给了妻子,并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

■重出江湖

早在2006年年初,严介和其实已经为自己定好了去处,事后他曾总结,2006年的风波,仅仅是他淡出太平洋的一段插曲。

2005年年末,在接受某电视台专访时,他对今后的办学计划进行了一番高调宣布:2008年以后要和国内的一些高校联手办“太平洋商学院”。这一想法的产生是因为他观察到每年都有大批“海归”,但这些“海归”并不熟悉中国市场,他希望借此培养自己本土的商业人才。

2007年12月14日,在北京西山一个部队的院子里,严介和广邀媒体参加“华佗论箭”的成立典礼。他宣布了两个重大事件:一是卸去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的职务,建立华洋建设,亲任董事局主席;二是创办“华佗论箭”首席专家论坛,以资深咨询机构学者的身份为中小企业把脉。

笔者亦有幸受邀。北京西山的冬天异常寒冷,但这没有影响屋内严介和激情洋溢的慷慨陈词。他手持话筒,用语速飞快的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妙语连珠地描述自己将如何诊断中国的中小企业。媒体没有机会询问他一年前那场风波是否彻底了结了。

他宣称要在15年里将自己的商学院做到全球排名前5位,并说相关的计划正在落地。

严介和用了“壮阔”二字来形容自己近几年的事业。而至于他本人,他觉得自己现在的幸福指数比较高。自己应该处于“人生的高级阶段,大智通透。都想开了,都想明白了。小成靠朋友,大成靠敌人,君子让我们成长,小人让我们成熟”。

严介和是深受社会关注的企业家,在多种媒体上都有他和他的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