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因情况而变

因情况而变

时间:2022-08-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我们讲了因时间而变、因空间而变、因对象而变三个方面,其中已经渗透了一些因情况而变的内容。可见,因情况变化而变是因敌制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二者方法虽然不同,思路却是一样,都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而且都是成功的典范。在上述情况下,林肯的做法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正确运用这条原则,是作战取得胜利、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前面我们讲了因时间而变、因空间而变、因对象而变三个方面,其中已经渗透了一些因情况而变的内容。下面我们再集中地讲一下这个问题。

孙子反对千篇一律地对待作战中的各种不同情况,主张“践墨随敌,以决战事。”(《九地篇》)实施作战计划时,要随着敌情的变化作相应的修改,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这种灵活变通的作战指导思想为历代兵家所重视。《黄石公三略》曰:“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并说道:“如此谋者,为帝王师。”意思是,与敌作战,要根据敌人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的策略。不要事先制定僵死刻板的作战模式,要因敌方的变化而变化。该书认为,能够如此出谋划策的人,就可成为帝王的老师。可见,因情况变化而变是因敌制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我们先看一个战争中的例子。

史书记载,宋高宗绍兴四年 (1134)七月,岳飞收复郢州 (今湖北钟祥),然后进兵襄阳。李成迎战,李成军队左边挨着襄江。岳飞指挥大军对阵,当他看到李成的阵势,大笑起来,对王贵和牛皋说:“李成不懂阵法,步兵要利用阻险,骑兵要利用旷野。而李成把骑兵置于江岸,步兵置于平地,虽说有十万大军,又能有什么作为?”于是命令王贵以长枪步兵袭击对方骑兵,牛皋以骑兵冲击对方步兵。一交战,李成的骑兵掉入江中,步兵死者无数,横尸二十余里,李成连夜逃走,再也不敢打襄阳的主意。岳飞为什么轻易就把李成打败了?原因在于他能够灵活用兵,因敌制胜。这里要说明两点:第一,按常规,骑兵不能部署在江边这种险要的地方,要部署在平地。第二,按常规,要用步兵对步兵,用骑兵对骑兵。但因李成不懂布阵,把骑兵部署在江边,把步兵部署在平地,因此,岳飞命令用步对骑,用骑对步。这样一来,骑兵冲击步兵,步兵抵挡不住;长枪步兵专门袭击骑兵的马,前面的马倒了,后面的发生混乱,便连人带马落入江中,所以轻而易举地就把对方解决了。如果不因敌制宜,还是用步兵对步兵、用骑兵对骑兵的打法,那就不会如此轻松获胜。

小说 《三国演义》第二回中也有一个审时度势决策的故事。刘备跟从朱俊围困一支黄巾军于宛城,由于城中断粮,黄巾军请求投降,朱俊不准。刘备问道:当年高祖进军关中,同是在这宛城,由于实行招降政策,以后许多城池不战而下,你为何不效仿?朱俊说:彼一时,此一时也。秦末天下大乱,民无定主,所以招降赏附可以鼓励归顺。而如今海内一统,唯黄巾造反,如果准其降,则无以劝善,反而使得造反者可以在得势时恣意劫掠,失势时又投降求生。抛开朱俊的封建官僚立场不论,其中体现的审势思想却是可取的。

用兵打仗如此,做其他工作也应当如此。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楹联,是清末民初人赵藩写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对联下一句所说的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是诸葛亮对法正的回答。在刘备取得益州之后,诸葛亮替他制定政规法令,从严治蜀。法正却提出不同意见,劝谏诸葛亮要 “缓刑弛禁”,执法从宽,以汉高祖为法。诸葛亮对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作了具体分析,认为从宽还是从严,需要根据客观形势决定。汉高祖入关的时候,要除去秦朝的严刑苛法,所以宽刑省法,解除了人民的痛苦;现时益州在刘璋统治时期积弊很多,没有权威,就必须从严法治,“荣恩并济”。历史条件不同,就该实行不同的政策,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如果不审时度势,不当宽时也宽,不当严时也严,那都是片面的。诸葛亮治蜀的方针,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后来也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刘邦治秦以宽,是因为当时秦法失之于严;诸葛亮治蜀以严,是因为当时蜀法失之于宽。因此二者方法虽然不同,思路却是一样,都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而且都是成功的典范。

要因情况而变,那就要求人们不能墨守成规、死板教条,要视具体情况,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个故事,对领导干部很有启示。林肯在上任后不久,有一次将六个幕僚召集在一起开会。林肯提出了一个重要法案,而幕僚们的看法并不统一,于是七个人便热烈地争论起来。林肯在仔细听取他们六个人意见后,仍感到自己是正确的。在最后决策的时候,六个幕僚一致反对,但林肯却说:“虽然只有我一个人赞成,但我仍要宣布,这个法案通过了。”

从表面上看,林肯这种忽视多数人意见的做法过于独断专行,是一种错误的决策方法,其实不然,因为他已经仔细了解了其他六个人的看法,并经过深思熟虑认定自己的方案最为合理。既然如此,自然应该力排众议,坚持己见。所谓讨论,无非就是从各种不同的意见中选择出一个最合理的。只要自己的方案是对的,就应当坚持到底。多数人的意见是要听的,但做出决断的,是一个人。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否则就做不成正确决策。在上述情况下,林肯的做法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讲了 “因敌而制胜”原则的运用。正确运用这条原则,是作战取得胜利、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古今中外的成功领导者,尽管他们的性格、素质、能力、机遇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够顺应形势、善于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和形势,来调整自己的战略,所以他们成功了。例如,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最成功的经验 “以变制变,变中求胜”,实际上就是孙子所说的 “因敌而制胜”。

综上所述,可以明显看出,“因敌而制胜”的实质是随机应变而取胜,它完全不同于按照一定模式、规范、程序而运作的领导方法那样简单,它比领导方法要高一个层次,是领导方法的升华。它是对原则的灵活运用,如岳飞所说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它是用兵中、领导工作中最难把握的东西。正因为它难以把握,如果做到了,那就很了不起,所以孙子把它称作 “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