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施不战而胜战略应遵循的原则

实施不战而胜战略应遵循的原则

时间:2022-08-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战而胜策略的运用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而这个原则,《孙子兵法》中已经明示。我们今天实施不战而胜的策略,就是将要解决的事情、问题的利或者害,巧妙地告诉对方或者暗示给对方。这位推销员后来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的做法暗合了孙子 “趋诸侯者以利”的智慧。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达到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不战而胜策略的运用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而这个原则,《孙子兵法》中已经明示。孙子曰:“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九变篇》)意思是,因此,要使诸侯国屈服就要给他造成祸害,要使诸侯国听从驱使就要让他陷入危险境地,要使诸侯国归附就要给他以利益。孙子在这里讲的虽然是对付诸侯国的方法,但其基本思想对其他人照样适用。我们今天实施不战而胜的策略,就是将要解决的事情、问题的利或者害,巧妙地告诉对方或者暗示给对方。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为了获取利益,为了免除祸患,对方就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办,从而省去正面做工作的成本和代价。上面所举的例子大都属于这种情况。

我们先举两件小事为例。

某单位临街的墙上,总被大大小小的广告贴得叫人难为情,什么 “性病一扫光”、“一针灵”。在墙上大书着 “严禁乱贴,违者罚款”,却如同虚设。没过两天,反倒全让小广告给盖上了。隔几日撕刮一次,仍旧 “野火烧不尽”。门口收发室的老者自告奋勇去处置,他拿着刷子和墨水,写了几个字:“危墙,小心倒塌!”从此,再也没有人乱贴了。其他办法都无可奈何的野广告,被仅仅六个字给制服了,奥妙就在于“役诸侯者以业”。

一位推销员向一家公司推销图案,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往这个公司跑一次,甚至几次,一连跑了近一年,这家公司还是没有与他达成交易。公司老板总是先看看草图,然后告诉他说:“很遗憾,你的图案缺乏创新,我看还是不能用,对不起……”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位推销员读了一本如何影响他人行为的心理学书籍,便决定采用一种新的方法试试。他带着未完成的草图去见那位老板,恳切地要求道:“请您帮我个忙,您看,我这里有一些未完成的草图,希望您能指点一下,以便让我们根据您的意见修改完成。”这位老板答应看一看。几天后,他再去见那位老板,而后根据老板的意见,请人把图案完成。结果,这批图案全部推销给了这家公司。从那以后,他用同样的方法顺利而成功地又推销了许多图纸,他自己也因此而获得了丰厚的报酬。

这位推销员后来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的做法暗合了孙子 “趋诸侯者以利”的智慧。推销员请对方提供修改意见,使对方觉得是他们自己创造了那些设计图案,是有了他们的指点才有那么完美的设计图案,他们因而就有了成就感。这样,即使不去推销,他们也会自动购买。

我们再举一件大事为例。

十月革命以后,成千上万的农民来到莫斯科。由于他们对沙皇仇恨很深,坚决要求烧掉沙皇住过的房子。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列宁。列宁指示干部们对农民进行说服教育。第一次劝告,农民不听;第二次、第三次,仍然劝不服。最后列宁决定亲自出马和农民谈话。列宁见了农民,他说:“烧房子可以。在烧房以前,让我讲几句,行不行?”农民们说:“请列宁同志讲。”列宁问道:“沙皇的房子是谁造的?”农民说:“是我们自己造的。”列宁又问:“我们自己造的房子,不让沙皇住,让我们农民代表住,好不好?”农民说:“好!”列宁再问:“那要不要烧掉呀?”农民一下子不吭声了,他们觉得列宁讲得有道理,不再坚持烧房子了。

其他干部左劝右劝,三番五次都说不服农民,列宁却三言两语就把农民 “打发”走了,就在于列宁没有说大话,没有讲大道理,而是把烧房子这件事同农民的 “利”和 “害”联系在一起了。列宁说的话告诉了农民这样的道理:既然沙皇的房子是农民自己造的,那么烧掉这些房子就等于烧掉我们自己的财产;把房子留下让我们农民代表住,住下来为我们农民办事,这不是很好吗?农民比较讲现实,农民认识到列宁的主意是为农民的利益着想,所以就不再坚持烧掉房子了。列宁是 “世界八大演讲家”之一, “世界八大演讲家”中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只有列宁一人。列宁的演讲水平非常高,从这几句话就可以看出来。列宁一去就说 “烧房子可以”,使农民误认为列宁同意他们烧房子,于是就放松了 “警惕”,对列宁产生了一种信任感。然后列宁并不自己说出不要烧房子,而是提出:“让我们农民代表住,好不好?”让农民自己说出 “好”。一旦说了 “好”,后面就不能再说 “烧”了。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达到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最后,我们需要说明两点。

第一,实现不战而胜的手段可以结合运用。实现不战而胜,可以单一运用 “伐谋”的手段,可以单一运用 “伐交”的手段,也可以把 “伐谋”、“伐交”结合起来,甚至和 “伐兵”或者 “攻城”结合起来运用,相互配合,增强效果。

《战国策·楚策二》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闵王不许,说: “你要给我割让东地500里,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您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500里吧。土地是为了安身的,因为爱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500里。”齐王这才放太子回国。

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了使车50辆,来楚国索取东地500里。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派使臣来索取东地,该怎么办呢?”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大家来想办法吧。”于是,上柱国子良来拜见楚王,楚王说:“我能够回到楚国来办父亲的丧事,又能和群臣再次见面,使国家恢复正常,是因为我答应了给齐国割让东地500里。现在齐国派使臣办理交接手续,这可怎么办呢?”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割地,是守信用;攻齐,是不示弱。所以我觉得应该割地。”

子良出朝后,昭常拜见楚王。楚王说: “齐国派了使臣来,要求割让东地500里,该如何办呢?”昭常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500里,这是割让了国土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昭常出朝后,景鲤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派了使臣来,要求割让东地500里,该怎么办呢?”景鲤说:“不能给。不过,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大王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强齐,而又不给割地,这就在诸侯面前违背了大义。楚国既然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去求救于秦国。”

景鲤出朝后,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子良说 ‘不能不给,给了以后再出兵去进攻齐国’。昭常说 ‘不能给,我愿去守卫东地。’景鲤说 ‘不能给,既然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意去求救于秦国。’我不知道他们三个人出的主意,到底采用谁的好?”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怒容满面地说:“这是什么意思?”慎子说:“请让我说出我的道理,大王将会知道确实如此。大王您先派遣上柱国子良带上兵车50辆,到齐国去进献东地500里;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任命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派景鲤带领战车50辆,往西去秦国求救。”楚王说:“好。”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在派子良的第二天,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秦国求救。

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武装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60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30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传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50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扣押了楚太子,不让回国,这是不讲仁道;又想抢夺楚国东地500里,这是不讲正义。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战一场。”

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子良去告诉楚国,两国讲和。又派人出使秦国,声明不进攻楚国,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不用一兵一卒,竟确保了东地的安全。

楚襄王在齐国做人质,脱离虎口是第一位的,其他的事情等自身安全有所凭依时再考虑不迟。所以慎子让楚襄王答应割地的决策是正确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碰到这样的难题,这时只能 “两害相权取其轻”,先解决第一位的事,其他的事只能徐缓图。

在这个故事中,慎子把 “伐谋”、“伐交”和 “伐兵”都用上了。答应割地,可以脱离虎口,派子良进献土地,不失信用,这是 “伐谋”;派昭常守卫东地,这是 “伐兵”;派景鲤去秦国求救,这是 “伐交”。慎子同时采纳了三人的意见,只不过来了个巧妙的排列组合,达到了不用一兵一卒确保东地安全的目的。整个计策以 “伐谋”为中心,兼用 “伐交”和 “伐兵”,是一个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型案例。

第二,并非所有事情都能 “不战”而胜。在战争中,有时候运用 “伐谋”,就能 “屈人之兵”;有时候运用 “伐交”,就能取得胜利。但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有时候靠 “伐谋”、“伐交”不能 “屈人之兵”,非 “伐兵”不可,非 “攻城”不可。如果所有战争都能 “谋攻”,不战而胜,那么孙子就没有必要写13篇兵法了。事实上孙子在写了 《谋攻篇》后,又写了若干篇,论述了 “伐兵”、“攻城”中的诸多战术问题。可见作战不能单靠 “伐谋”、“伐交”。

作战是这样,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例如,在领导工作中,以仁爱的精神、宽广博大的胸怀感化人,以柔顺巧妙的方法引导人,以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运用这些“伐谋”、“伐交”的手段能够收效,自然是上策。但现实不是理想,“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并非 “伐谋”、“伐交”在每个人身上都能见效。因此,对于那些不自尊、不自爱、不自重的不识时务者,对于那些屡教不改、违规违纪者,则应“伐兵”。严肃批评、责令检讨、降他的级、减他的薪等等,这可谓 “其次伐兵”。这虽非上策,但终究是达到了目的。对于那些 “伐兵”而仍然顶风对抗、顽固不化的恶人,则采取撤职、开除、绳之以法等严厉打击的手段,这可谓 “其下攻城”,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综上所述,孙子讲不战而胜,是要我们做事情尽可能地用 “伐谋”、“伐交”的上策去解决问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再去使用 “伐兵”、“攻城”的中策和下策。即使是 “伐兵”,即使是 “攻城”,也要用谋略胜敌,不能单凭实力胜敌。一句话,尽量智取,力避强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