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爱发妻罗氏一家

关爱发妻罗氏一家

时间:2022-08-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关爱发妻罗氏一家关于毛泽东的结发妻子,其生平材料罕为人知,甚至连她的姓氏人们也不十分清楚。当时毛泽东15岁,罗一姑比毛泽东大4岁。那时农村提倡亲上加亲,罗一姑的祖母和毛泽东的祖父是亲兄妹。去杨林必经罗家,因此毛泽东也常去罗家。毛泽东收到复信后,立即写信给罗石泉,表示十分想念他们。关爱罗氏一家正是他的无微不至、细心周到之处。

二、关爱发妻罗氏一家

关于毛泽东的结发妻子,其生平材料罕为人知,甚至连她的姓氏人们也不十分清楚。毛泽东本人也很少谈及她的生平与姓氏。最先探密的还是毛泽东成名以后西方记者对毛泽东的采访。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问到这回事,毛泽东也只简单提及,证明了这回事,那是他父母包办的婚姻,女方比他大了好几岁,他俩既没感情,也从没在一起生活过,因此也不存在想念发妻的事。英籍作家韩素音在《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一书中也只做猜测:毛泽东与那位姑娘没有任何联系,这使新娘一家备受乡邻闲话,甚至羞辱,因而韶山人至今不肯说出新娘姓什名谁。其实,《韶山毛氏族谱》对毛泽东发妻罗一姑有记载:“元配罗氏,清光绪十五年己丑九月二十六丑时生,宣统二年庚武戍正月初二寅时殃,葬韶山南岸土地冲楠竹坨。”那么罗一姑生于公元1889年9月26日,病逝于1910年正月初二,时年21岁,属于英年早逝。她依旧式封建婚姻,由父母包办,1908年,即19岁时嫁到韶山冲,成为毛家的大儿媳。当时毛泽东15岁,罗一姑比毛泽东大4岁。早婚,女比男大,这些都是当时韶山的旧俗。

罗一姑与毛泽东的这桩婚姻的形成,完全是传统的封建婚姻旧俗的产物。那时农村提倡亲上加亲,罗一姑的祖母和毛泽东的祖父是亲兄妹。因此他们的婚姻得到了父辈的赞同。罗一姑长得不赖,操持家务是把能手。毛泽东母亲文七妹身体一直不好,毛家又没有女儿,急需一个能干的女人操持家务。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为人精明,罗一姑这样的女子,是他理想中儿媳妇的最佳人选。这门婚事就这样订下来了。

毛泽东虽然不满意这门婚姻,没有与罗一姑共同生活,但对罗一姑却毫无怨言,因为罗一姑更是这门不幸婚姻的受害者。即虽然生病早逝,但毛泽东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对罗一姑的亲属一如既往地关注,而且总怀着一种歉疚的心理。

全国解放后不久,毛泽东即亲笔致信罗一姑的父亲罗鹤楼老先生。他向罗府全家表示问候,并说如罗老先生身体尚健,欢迎他去北京做客。不幸的是,罗鹤楼老先生已于1943年12月去世了。战火连天,关山阻隔,毛泽东全然不知这个情况,才有这封迟到的信件。

1925年2月,毛泽东回韶山一带开展农民运动,经常去杨林一带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去杨林必经罗家,因此毛泽东也常去罗家。这期间,毛泽东与罗老先生,还有他的侄儿罗石泉交往很多。在毛泽东的影响下,罗石泉后来思想进步很快,并且加入了党组织。就连罗鹤楼老人也成了农民协会的积极分子。

1927年5月“马日事变”发生,湖南韶山和毛泽东沾亲带故的人员都受到牵连。国民党反动派对罗鹤楼、罗石泉叔侄也没放过,他们抄了罗鹤楼的家,逮捕了罗石泉,对罗家进行种种迫害。当时年过半百的罗鹤楼也只有携家带口,远走洞庭湖边,种湖田维持生计。罗石泉则花了一大笔钱才千方百计经人保释出狱,倾家荡产,家乡又呆不下去,后来也是去了华容县,以教书糊口,过着流离颠沛的日子。

抗日战争爆发后,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政治环境稍稍宽松,罗鹤楼、罗石泉双双回到了家乡。但年逾古稀的罗鹤楼老人回家不久就离开人世,终年72岁。

解放后,罗石泉在家乡教小学。毛泽东从北京致信后,由于罗鹤楼早已辞世,即由罗石泉写了复信,说明前面的情况。

毛泽东收到复信后,立即写信给罗石泉,表示十分想念他们。战火无情,加上他毛泽东的原因,罗家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毛泽东心里像关心天下所有穷人一样,一直放不下心。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又对不幸的罗石泉等人寄钱送物,派人看望,代为问候。

1950年5月,毛岸英受父命回乡探亲期间,专门约请罗石泉到毛氏公祠见面叙谈,转达了父亲毛泽东对他的亲切问候。毛岸英依旧按乡里习惯称罗石泉“舅舅”,赠送他鹿茸茶叶人民币旧币20万元(合新币20元),并详细询问了他的家庭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

那时,罗石泉已经年过花甲,年老多病,家口众多,在族立小学任教,薪水没有保证,生活很是困难。毛岸英返京后向父亲谈了罗家的情况。毛泽东立刻叫人为罗石泉汇去300万元(旧币),以解燃眉之急。

后来,毛泽东的弟媳王淑兰(即毛泽民烈士的遗孀)从北京回韶山负责招待所的工作。毛泽东在中南海家中嘱咐她:要常去罗石泉家看看,他们一样是受苦人。王淑兰记着大哥的嘱托,曾多次和九弟毛泽连一道去罗家看望他们,并送去大米、黄豆和豆腐干等物。

从上述事实不难看出,毛泽东当年不满意的是当年那桩由父辈包办的封建婚姻,而对罗一姑和罗府一家,却丝毫没有嫌弃之情。相反,正是这桩封建婚姻的不幸,才长期以来对罗氏一家充满了关心和同情。

毛泽东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对劳动人民的爱是无限的、深沉的,又是真诚的、实实在在的。关爱罗氏一家正是他的无微不至、细心周到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