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冒风险,换共同利益

冒风险,换共同利益

时间:2022-08-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孙刘大军联合起来一致对曹,但是背地里周瑜却嫉妒诸葛亮,一心想要将他置于死地。周瑜和诸葛亮谈到两军交战,一致认为在江上交战,武器以弓箭为先。但诸葛亮洞若观火,他故意掉入周瑜的陷阱,反倒主动缩短时间,说三天就好了。而诸葛亮利用自己与周瑜的矛盾,获得了鲁肃的全力支持,从而在人不和的情况下尽力地创造出人和,这也是诸葛亮最了不起的地方。夜里,诸葛亮借大雾虚张声势。

虽然孙刘大军联合起来一致对曹,但是背地里周瑜却嫉妒诸葛亮,一心想要将他置于死地。周瑜得知曹操杀了蔡瑁、张允,异常高兴,他觉得一般人看不透此计,唯独对能否瞒过诸葛亮没有把握,于是就让鲁肃去试探一下,看看诸葛亮的反应。周瑜对诸葛亮的态度很复杂,他一方面很欣赏诸葛亮,另一方面又很害怕诸葛亮太厉害而成为东吴发展的障碍。因此当他的反间计成功之后,他迫切地想知道诸葛亮是否能识破此计。

鲁肃依令去见诸葛亮,结果诸葛亮一见到他就向他贺喜。鲁肃大惊失色,问有何喜可贺。诸葛亮坦白地说周瑜的计策只能瞒过蒋干,曹操虽被瞒过一时,但迟早也会醒悟过来。言外之意就是,他的计策怎么瞒得过我呢?诸葛亮之所以这么说,就是想让周瑜知道,彼此之间只有真心合作,才能产生最大的凝聚力,如此互相猜忌,恐怕很难成就大事。可周瑜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的计策完全瞒不过诸葛亮,就好像光着身子站在诸葛亮面前一样,毫无隐私。人总是要有一些隐私的,谁也不希望自己完全被别人猜透。现在周瑜的一切都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难怪周瑜会浑身不自在,想要尽快除掉诸葛亮。

在诸葛亮看来,高明的统帅一定要游刃自如。做一件事情,如果刚开始很辛苦,等慢慢摸到了门道,就感觉越来越轻松,也就说明是入对行了。相反,如果已经尽了力却还是感觉很吃力,那就表明你走错路了。周瑜虽然很高明,但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观念,否则这样猜来猜去,只会把自己逼向死路。因为他的方向压根儿是错的,天天想着跟诸葛亮斗智斗勇。但周瑜就是执迷不悟,诸葛亮也没有办法,最后会是个什么结果,相信大家一定预料得到,戏台上也常演不衰,那就是诸葛亮三气周瑜,最后把周瑜给活活气死了。

如果诸葛亮一开始装糊涂,不说穿真相,不仅会误导周瑜,也会害死鲁肃。因为周瑜会怀疑诸葛亮是否真的高明,如果连此计都看不懂的话,那他以前的那些事肯定是误打误撞,碰巧蒙的,而非真才实学。两个人要合作而彼此不了解,紧要关头就很难充分配合。而鲁肃也会觉得莫名其妙:难道诸葛亮真的神通广大?因为所谓的神通就是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诸葛亮每次都很有把握,每次都可以算得准,这是科学的推理,而非神通。科学与神通的区别就在于,科学可以屡试屡验,而神通有时候很准,有时候又不准,不足为信。

周瑜心中十分愤懑,发誓要找个正当的理由除掉诸葛亮,便假意请诸葛亮前来议事。周瑜和诸葛亮谈到两军交战,一致认为在江上交战,武器以弓箭为先。但周瑜说现在军中正缺弓箭,因此劳烦诸葛亮监造十万支弓箭,以作应敌之用,并说这是公事,还望诸葛亮切勿推辞。诸葛亮爽快地答应了,问周瑜何时要用。周瑜说,十日之内可否完成?他之所以没有下死命令让诸葛亮十日之内完成,是因为不想让人觉得他是有意为难诸葛亮,否则传出去不好听。但他这样一问,如果诸葛亮讨价还价想拖延时间,就显得诸葛亮能力不够,如果诸葛亮直接答应下来,那就正中了周瑜之计,因为这是相当苛刻的任务。

周瑜设下这个圈套,等着诸葛亮来钻,想既不让别人说闲话,又能除掉诸葛亮。但诸葛亮洞若观火,他故意掉入周瑜的陷阱,反倒主动缩短时间,说三天就好了。周瑜一听,当然喜不自禁:三天造十万支箭!这是你自己找死,可别怪我!所以周瑜趁热打铁,说军中无戏言,于是诸葛亮依周瑜之意立下了军令状。如此一来,只要诸葛亮三天后交不出十万支箭,周瑜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杀他了。周瑜这样一步步紧逼,是因为他有自己的企图,但诸葛亮既然敢立下这样的军令状,自然也有自己的盘算,这一点是出乎周瑜意料的。

鲁肃见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打造出十万支箭,心想,这个任务怎么可能完成呢?因此他赶紧劝诸葛亮三思而行。但周瑜听了很不高兴,心想自己好不容易让诸葛亮掉入圈套,三天之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杀他了,鲁肃怎么能提醒诸葛亮呢?于是赶忙加以制止。

诸葛亮看到周瑜制止鲁肃劝他,自然心知肚明周瑜在打什么算盘。但他对自己很有信心,“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他是有本事才敢接下这个任务的,现在之所以故意制造一些紧张气氛,是为了将来彼此更加了解。因为他很清楚,现在大敌当前,双方一定要紧密合作,以后两国也是一样,和则两利,分则两伤。

其实,这样做确实很冒险,但做任何大事,都免不了要冒一定的风险。如果一个人完全不冒风险,那是永远成就不了大事的。诸葛亮就算对自己再有把握,也要看天意。这里的天意并不是指迷信,而是自然界的无常变化,这是人力控制不了的。人虽有思想性与自主性,但同样也有局限性。大自然变化无穷,连气象台都测不准天气,人怎么能精准地预测呢?可见,诸葛亮是冒着巨大的风险接下这个任务的,但此险又非冒不可。而且在他来看,这样的冒险是值得的,他对自己很有把握。

约定的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到船上一同取箭。这一天,大雾弥漫,诸葛亮镇定自若地在船上弹曲,鲁肃却心慌意乱,坐立不安。

一件事情的完成需要三个因素:天时、地利、人和。要想成功地实施草船借箭,天时和地利的因素已经具备了:当天有大雾,曹军大多不识水性,又看不清来者有多少敌兵,因此断不敢轻易出战,只会用箭来驱赶,这就是天时。要是换做能见度很高的晴天,相信他们会派出战船作战,那样诸葛亮的计划就落空了。地利就是吴军擅长水战,不畏惧长江之险。只是周瑜眼光短浅,老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以致缺少人和这个因素。而诸葛亮利用自己与周瑜的矛盾,获得了鲁肃的全力支持,从而在人不和的情况下尽力地创造出人和,这也是诸葛亮最了不起的地方。否则鲁肃肯定不会完全听诸葛亮的话,他也很难对部属有交代——部属会奇怪,诸葛亮造箭罢了,准备草人、船只这些不相干的东西干什么呢?

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要素,在我们看来相当危险的事情,对诸葛亮而言就不过是一次小小的冒险而已了。他对这次冒险有足够的把握,就去做了。最后事实证明他所有的预测都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天文地理知识,能够活学活用而已。

夜里,诸葛亮借大雾虚张声势。此时,曹操被诸葛亮蒙骗,误以为前方有大批东吴水军前来进攻。曹操听说敌人来势汹汹,天气又这么恶劣,而自己的军队又不识水性,唯一安全一点儿的办法就是乱箭退敌——不管敌军战船在哪里,有多少只,用箭拼命射就好了。等敌军被射到无法前进的时候,自然就会撤退了。曹操对自己的这个决定相当满意,他心想:你们这些人老想算计我,以为我无法应付,现在我就让你们见识我的厉害。但曹操却不知道这当中有很多的未知数。

诸葛亮只管在船内饮酒,静观其变,而鲁肃却紧张地担忧曹军会出兵攻击。我们可以把人分为两种,一种叫计划内之人,一种叫计划外之人。鲁肃是计划外之人,而诸葛亮则是拟定并执行计划之人,因此他对一切了如指掌,就算一天到晚轻松地饮酒,该做的工作也能正常进行。他对鲁肃说,战争用不着统帅亲自上阵,现在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就是饮酒,从而让军士们感到轻松自信。可鲁肃作为计划外之人,对整个事情不甚清楚,也搞不清诸葛亮到底唱的哪出戏,他甚至还可能认为诸葛亮走投无路了要投降曹操,想拉上他垫背。所以两个人的表现不一样,也是非常正常的。

曹操熟读兵书,而且还曾著书评点过《孙子兵法》,可见他是很自信的。现在他对自己的决策很满意,自以为很高明,又觉得射箭的范围应该拓得更宽,才能把对方吓退,于是下令加派人手在岸上射箭。只要对方的战船一退,所有人都会赞叹他决策的高明。但他却万万没有想到,对方的船上并没有多少人,而且外面堆满了草垛,等的就是他万箭齐发。诸葛亮令船上士兵齐声高呼“谢曹丞相赠箭”,曹军将领发现中计后,连忙下令停止射箭。

我们一路看来,可以发现诸葛亮的作风一向很透明——我所做的事情,都要让你们知道,无需任何遮掩,因为你们要做的事情我能够看得一清二楚。只有具备真功夫的人才敢这样做。

诸葛亮希望鲁肃了解他,也希望周瑜明白他的作风,甚至希望曹操也能对他有所了解,所以他没有偷偷返回,而是命令军士齐声高喊“谢曹丞相赠箭”。一方面诸葛亮感谢曹操的配合,虽然曹操是中了他的计才这样做的;另一方面这样能让所有人知道,曹操虽然人数众多,不仅没打胜仗,反而白白送了他这么多支箭,从而给曹操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也算是一种心理战。

在草船借箭的过程中,诸葛亮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资源,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回报,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曹操发现真相后有苦难言,就算认错也没有丝毫作用。因此他只能硬着头皮面对当前的这种困境,苦思其中的突破点,这是很无奈的事情。所以一个人做事之前,千万不要一厢情愿地觉得自己有优势,有胜算。有时候要想想自己,也要想想对手,这样才比较安全。

周瑜得知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感慨诸葛亮神机妙算,并自叹不如。其实,诸葛亮借箭,用现代话来说,根本就是把工作外包,请同行分担,加起来数量便很多。

诸葛亮对天文地理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知道不日之内必有浓雾。中国人自古就对天文很有研究,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就已制造出了指南车。我们了解了天文,就能推算出天气状况,因此中国最畅销的书并不是各种排行榜上的书,而是一本几乎家家必备的老皇历。老皇历自古流传下来,告诉我们哪天白天最短、晚上最长,哪天天气变化最激烈……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也相当科学。

同时曹操人生地不熟,又不熟悉水性,不敢在浓雾中出战。如果以船只逼近,伪装进攻,曹操必定箭如雨发,不敢停息。于是不用费力,便能够借得十万之箭。但是,这样一来,周瑜必然更加气愤,也更为嫉妒,很可能不择手段,非置诸葛亮于死地不可。诸葛亮并不是故意卖弄才华,使自己陷入更危险的境地,只是周瑜这样的人,不能让他看不起,否则无法合作,不得不承担风险,采取如此措施来换取共同的利益。应该做的,绝对不推辞;不应该做的,再有利也不能做,这才是做人的基本素质。

工作有很多人会做,不一定样样要亲自去做。外包给别人做,并不代表自己偷懒,而是分散风险,由大家共同承担。诸葛亮借箭,说明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解决方案。自己做十万支箭,费时费力又费神,不如向有箭的人借,一下子就凑齐了。问题是,怎么借?向谁借?什么时候借?有没有借到?这些才是我们要学习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