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职业的幸福感》

《职业的幸福感》

时间:2022-08-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0-9-7为什么不能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做你喜欢的工作,并把你喜欢的变成你必须做的?因为成功就意味着我们活成了一个个标签,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品牌”。我自己就经历了这样职业化塑造的过程,也塑造了我的职业品牌。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品牌也是一种禁锢,让组织中的人用固定的视角来看待我。品牌给了我空间,同时也扼杀了我尝试新的可能性。

2010-9-7

为什么不能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做你喜欢的工作,并把你喜欢的变成你必须做的?为了生存而职业,为了生活而职业,为了生命而职业,三种职业化的境界是不同的。

你好!

你发过来的课件收到,课程的框架和结构如何设计我们已经探讨过了。今天想和你谈谈你课程中的一些观点,我从一个职业人成长的经历,分享我的感悟。

这堂职业化训练的课程中有一张投影片很有亮点,让我觉得这一点谈清楚,会让你的课程灵魂更有深度。你说:在职场中有我们喜欢的事情,这让我们快乐;同样也有我们必须做的事情,这让我们痛苦。而所谓职业化就是喜欢做我们必须做的事情。

我想资深的职业人都会认同这个观点,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做到,同时还言传身教地培养企业的新进员工。在职场中不乏这样的话:“先喜欢你必须做的工作,你将来才有可能做你喜欢的工作。”无论是你还是过了而立之年的我,都是这样被塑造出来的。

可是,今天,我却想说,这样的说法很片面。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80后成为管理的主体,管理环境变化不仅大而且快,有很多观念都会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理性地来分析一下我们面对的工作。

工作中,我们面对的事情无非分成三类:①我想的事情;②我能的事情;③我必须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干的事情是自己内心喜欢且渴望的,也是有能力做好的,更是组织要求必须完成的。这就是职业幸福感。

如果我们干的事情不是自己喜欢且渴望的,但却是可以发挥能力能够做好的,同时是组织环境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这时,可能不会有幸福感,不过短期内会有一种“我证明了我是……”的成就感。如果这种成就感持续,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我们内在的渴望,我们就会感受到成功。

不过,很奇怪的是,往往很多成功的人,内心并不幸福。因为成功就意味着我们活成了一个个标签,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品牌”。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外在的要求没有内化成我们内在的渴望,在必须和想要之间总是有很多拉扯和冲突。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郁闷”,会带来一种“无奈”感。

如果我们干的事情不是自己想干的,也没有能力做好,但却是必须要干的。这种状态就比较痛苦了,常常带来挫败感,打击我们的自信。

于是,我们学会了妥协之道:

一种是认真干自己该干的,赚取劳动收入,然后,工作之余,支持我们去做自己喜欢且渴望干的。于是,工作是获得收入的工具。

另一种是喜欢干自己该干的,在现有工作中发现寻找与内心渴望梦想相匹配的价值感,或者让自己接受一个事实,就是用今天的忍受换来未来的喜欢。这样的工作是一种交易,只不过看上去比前一种似乎要高尚些。这样的工作其实也是一种受苦,职业化的过程也是麻木自己、压抑自己的过程。时间久了,我们会忘记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我们只是知道什么是自己不想干的,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干的。我们把这称为成熟。

我自己就经历了这样职业化塑造的过程,也塑造了我的职业品牌。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品牌也是一种禁锢,让组织中的人用固定的视角来看待我。品牌给了我空间,同时也扼杀了我尝试新的可能性。

今天我回顾自己的过去,我想说,为什么不能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做你喜欢的工作,并把你喜欢的变成你必须做的。我们多年的教育让我们建立了一种惯性的思维模式:学习是苦的,但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工作是苦的,合理的是训练,不合理的是磨炼。总之都是锻炼,一切都是为了有一天你可以有资格干你喜欢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没有资格喜欢、享受、追求我们想要追求的?谁说,人上人的前提,一定是苦中苦。难道作为人,我们没有天赋的权利去实现每个人个体的使命,绽放不同的精彩?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可能,我做我喜欢且渴望的,并经由这种渴望发展我的能力,选择我的必须?为什么不让工作对我不仅是我生存的手段、生活的前提,更是我生命绽放精彩的途径呢?

为什么我们不断培养我们的意志力却聚焦在我们不想要的东西上并与之抗争,而不是把这样的意志力聚焦在我们的渴望和愿景上?当一个人为自己内心认为的目标献上无限心力的时候,会涌现出一种强大的喜悦和承诺,让我们即使面对挫折也坚忍不拔。因为,愿意就是最大的值得。只有这样,工作才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经由工作我们不仅没有扼杀自己,反而发现了自己;不仅没有束缚自己,反而解放了自己;不仅没有麻木自己,反而因为创造让我们的生命不断充满了鲜活感。

这才应该是工作的意义,也是职业化的最高内涵。我相信,一个有职业品牌的人,一定就是像孔子说的那种人:“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所以,为了生存而职业,为了生活而职业,为了生命而职业,三种职业化的境界是不同的。如果,你希望未来走向企业导师的讲台,那么,你自己首先要穿越这些心智模式的障碍,活出你自己生命的精彩。只有正身垂范,才可以虚怀传薪。

注释

[1]CM代表企业导师,是corporation mentor的缩写,1代表CM课程的第一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