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宽恕比憎恨更好

宽恕比憎恨更好

时间:2022-08-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充满幸福的同时,这个世界也充满了伤害。但是,出乎爱华的意料,儿子对于父亲的厌恶和憎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不愿意像对待陌生人那样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孩子是无辜的,但是,这么多年以来,爱华却总是在儿子面前喋喋不休地指责和抱怨前夫,导致孩子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原谅自己的亲生父亲。

在充满幸福的同时,这个世界也充满了伤害。面对伤害,你选择原谅还是选择憎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本能反应是憎恨伤害自己的人。殊不知,憎恨别人也是伤害自己。试想,假如一个人始终带着仇恨生活,那么他能够得到幸福吗?他还有闲情逸致去享受生活的美好吗?佛家有云,做人要学会放下,所谓放下,就是原谅别人,宽宥自己。还有人说,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遗忘。细想起来,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假如你曾经爱着一个人,那么当你被他伤害的时候,长久的恨只会使他在你心中更加根深蒂固,同时,也使你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之中,无法摆脱。只有遗忘,才是对自己最彻底的解脱。很多时候,假如憎恨的情绪持续在心里发酵,那么还有可能使人们失去理智,甚至因为报复而使自己原本平静美好的生活,陷入混乱和癫狂之中。相比之下,宽恕则显得完全不同。宽恕的人往往胸怀开阔,能够原谅对方的错误,能够接受对方的伤害,能够自我疗伤,最终彻底地原谅对方。只有怀宽容之心的人,才能够大度地宽恕别人。

然而,宽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要知道,宽恕首先是一个接受伤害的过程。没有人愿意受到伤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绝大部分的心理分析家都一致认为,从受到伤害,到产生憎恨心理,再到平复自己的心情,直至最终重修旧好,期间必然要经历心灵艰难的挣扎。在现实生活中,宽恕之所以很难做到,就是因为每个人都认为人们应该无一例外地为自己所犯的错误付出相应的代价,只有这样,才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不然,岂不是便宜了犯错误的一方?由此可见,要想宽恕别人,必须打破自己内心深处固有的平衡,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伤害并且建立一个新的平衡。这个新的平衡因为不符合人们日常的公平主义的原则,所以必须基于宽容和爱心的基础之上。能够宽恕别人的人,一定是有爱心的、宽容大度的人!宽恕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够让伤害停止继续扩大的能力。而憎恨呢?除了使对方担心遭到报复之外,憎恨的人本身也深陷痛苦的泥沼中无法自拔。因为没有宽恕的能力,所以人们在憎恨别人的同时不得不承担因为憎恨这个沉重的包袱所产生的巨大风险。要知道,这种风险带来的可怕后果是很难预料的。总而言之,宽恕对于别人是一种宽容和原谅,对于自己是一种解脱,远远比憎恨更有效果!

爱华在孩子4岁的时候和前夫离婚了。多年以来,她始终一个人拉扯着孩子。离婚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爱华的前夫不仅不务正业,而且吃喝嫖赌样样俱全。刚开始的时候,爱华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一直容忍着,但是,最终还是走上了离婚这一步。一个女人独自抚养孩子长大,期间经历的艰辛可想而知。每当生活令爱华不堪重负时,她就忍不住在孩子面前抱怨:“都怪你那个不争气的爸爸,害得咱们娘俩儿过不完苦日子!”

在艰难的生活中,儿子一天天地长大了。当爸爸的来看他时,他总是非常厌恶,甚至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爸爸。爱华曾经也和儿子说过,无论如何,那个肮脏邋遢的男人都是他的爸爸,但是儿子始终不肯原谅爸爸。随着儿子长大成人,参加工作,爱华的苦日子总算熬到了头,随着小孙子的出世,爱华渐渐地原谅了前夫。归根结底,他是儿子的父亲,是他和自己的结晶,才有了今天尽享天伦之乐的生活。所以,爱华开始试着开导儿子,让他原谅那个不争气的父亲。但是,出乎爱华的意料,儿子对于父亲的厌恶和憎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不愿意像对待陌生人那样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

看着儿子执拗的身影,爱华非常后悔和自责。孩子是无辜的,但是,这么多年以来,爱华却总是在儿子面前喋喋不休地指责和抱怨前夫,导致孩子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原谅自己的亲生父亲。

人的心就是一片土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假如种下的是爱,那么收获的也必然是爱,假如种下的是仇恨,那么收获的必然是憎恶。爱华是一个伟大的母亲,辛辛苦苦地抚育儿子长大。多年来,每当生活的重负压得她喘不过来气的时候,她总是毫不避讳地当着儿子的面抱怨前夫,最终导致时间抚平了爱华心中的创伤,但是却没有抚平儿子心中的创伤。要知道,一个儿子憎恶自己的亲生父亲,正如我们前文所说的,对自己也是一种深深的折磨。因为他是恨自己的父亲,而不是把父亲遗忘了。这就像是长在肉中的一根刺,想起来的时候就隐隐作痛。为了不让我们的心中有隐痛,我们应该尽量选择宽恕,因为宽恕别人就是解脱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