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

时间:2022-08-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把握时机孙子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就是把握利用有利客观态势的时机。而“审势”、“度势”的目的在于“用势”,即一旦发现有利态势,就要紧紧抓住机会而加以利用。失去有利时机,将反受其害。因此,有的态势是无法利用的,有的事情是不能成功的。

  孙子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势”,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态势。“任势”,就是把握利用有利客观态势的时机。这是一切谋略在实施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任势”首先需要“审势”、“度势”(《吕氏春秋》中称之为“知化”),即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准确判断。而“审势”、“度势”的目的在于“用势”,即一旦发现有利态势,就要紧紧抓住机会而加以利用。善于利用有利态势的谋略家,其行事有如从高山之上,向下推转木石一样,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如“腹翮”避风,“驽牛载重”一样,寸步难行。至于出现有利态势而不会加以利用,则是再糟糕不过的事了,因为“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失利后时,反受其殃”。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老子·五十四章》

译:善于建立的人坚不可拔,善于抱持的人牢不松脱。

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

《鬼谷子·内揵》

注:①外内:外和内,此指情内和情外,有情和无情之说。道数:即“道术”,就是方术。②揣策:揣摩策划。来事:未来之事,此指将面临的事。③疑:疑难,疑问。决:解决,排除。④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此言只要谋略无错,就可以受到君王的重用,建立大功,树立美名。

译:懂得了有情和无情的区别,一定明白方术之理,预见即将面临的情势,并能决疑解难,只要谋略无错,就可以建大功树美名。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乘势:利用有利的形势。②"基:大锄。“"”,音之。

译:齐国有句俗话:即使聪明,还得把握形势;即使有锄头,还得等待耕种季节。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子·离娄上》

注:①天:指自然规律。

译:合乎自然规律的就生存,违背自然规律的就灭亡。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

注:①天行有常:亦曰天道有常;天行即天道,指自然规律。

译:自然规律是持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帝尧而存在,也不因为夏桀而消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用平治来适应它,就获得吉祥;用紊乱来适应它,就遭到凶灾。

夫权籍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籍,背时势而能成事者,寡也。

《战国策·苏秦说齐闵王》

注:①权籍:指法令制度。“权”,权力。“籍”,典册。②率:楷模。

译:法令典册,是人们的行动准则,而审时度势,则是人们从事各种工作最应注意的问题。所以,没有法令制度,又违背了事物的必然发展趋势而能够做好事情,是很少见的。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孙子·兵势》

注:①任势:利用有利态势或形势。

译:善于作战的统帅,都注重寻求必胜的态势而不苛责部下,所以能选拔适当的人才,利用有利形势。善于利用有利形势的人指挥将士作战,如同善于根据木、石的特点加以转动一样。木头和石头放在平坦的地方就稳定,放在崎岖的路面上则不稳。所以,善于打仗的人利用态势,就像从千仞高山上往下推滚圆石一样轻而易举,这就是所谓“势”的含义。

凡战,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劳倦,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自古之政也。

《司马法·严位》

注:①闲窕:本义为安闲自得的样子。指休整得很好的部队。

译:凡是作战,都应攻击弱小而静处不动的敌人,躲避强大而沉着的敌人;攻击疲劳困顿的敌人,躲避生力军;攻击非常畏惧我的敌人,躲避对我保持戒备的敌人,这是自古以来的作战方针。

善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失。巧者一决而不犹豫。

《六韬·军势》

译:善于用兵的人,见到有利机会决不放过,遇到时机成熟决不犹豫。失去有利时机,将反受其害。所以有智谋的人紧紧把握机会决不放过,敏捷的人毅然决断决不犹豫。

以弱击强者,必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事大国之君,下邻国之士,厚其币,卑其辞。如此则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

《六韬·少众》

译:以弱小的力量攻击强大的敌国,必须获得大国的支持,邻国的援助。……服侍大国的君王,礼遇邻国的士人,大量赠送钱财,言辞要谦恭。这样,就得到大国的支持,邻国的帮助。

天下有信数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二曰力有所不能举,三曰疆有所不能胜。故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有贲育之疆而无法术,不得长〈生〉〔胜〕。故势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故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非其身重于千钧也,势不便也。离朱易百步而难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远也,道不可也。故明主不穷乌获以其不能自举,不困离朱以其不能自见。因可势,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

《韩非子·观行》

注:①信数:确定的术数。②疆:通“强”。③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力士。后用为力士的通称。④贲育:古代力士孟贲与夏育的合称。⑤钧:古代重量单位名。三十斤为一钧。⑥离朱:人名,相传为黄帝时人,目明。

译:天下间有三种说法是正确的:一是有单凭智慧不能建立的功业,二是有单凭气力举不起的物体,三是有单凭强健不能胜任的工作。所以,即使有尧那样的智慧,但没有众人的帮助,也不能建立大功业;即使有乌获那样的力气,但没有旁人的帮助,也不能抬升自己的身体;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强健体魄,但没有很好的方法,也不能屡战屡胜。因此,有的态势是无法利用的,有的事情是不能成功的。乌获能轻易举起千钧重物,但不能举起自身,并不是因为他的身体比千钧还重,而是因为态势不利。离朱能轻易看清百步以外的东西,却难以看见自己的眉毛,并不是因为百步以外的东西近,眉毛离得远,而是因为视力不可能达到。所以,明智的君主不因为乌获不能举起自身而使他窘迫,不因为离朱看不见自己的眉毛而使他困窘。顺着可以利用的态势,寻求容易到达目标的途径,这样就能用力少而建立功名。

凡兵,欲急疾捷先。欲急疾捷先之道,在于知缓徐迟后而急疾捷先之分也。急疾捷先,此所以决义兵之胜也。而不可久处,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畬之地矣。虽有江河之险则凌之,虽有大山之塞则陷之

《吕氏春秋·论威》

注:①捷:敏捷,迅速。②而:相当于“与”。分:区别。③兔起凫举:喻行动迅疾。起,疾跑,凫:音服,水鸟名,俗称“野鸭”。④凌:逾越。⑤陷:攻破。

译:凡用兵打仗,应该行动迅速,先发制人。要想行动迅速,先发制人,方法在于明辨迟缓、落后与迅速、抢先的区别。行动迅速,先发制人,这是决定正义之师胜利的因素。因而不可滞留一处,懂得军队不可滞留的道理,那就知道哪些地方是应该迅速避开的死绝之地了。这样,纵有江河之险也可以凌越它,纵有大山险塞也能够攻陷它。

智者之举事必因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广。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

《吕氏春秋·不广》

注:①成:这里是得的意思。②广:通“旷”,废弃。

译:明智的人做事情一定要依靠时机,时机不一定能得到,但人为的努力却不可废弃。得到时机也好,得不到时机也好,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就像船和车互相弥补其不足一样。

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釐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国虽大,民虽众,何益?

《吕氏春秋·贵因》

注:①因:凭借,顺应。②历:历法。③晦: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夏历每月的第一天。④裸国:指不知穿衣服的部族。⑤锦衣:当做“衣锦”,指穿上华丽衣服。墨子好俭非乐,这里说他“衣锦吹笙,”是为了顺应荆王的嗜好。⑥弥子瑕:卫灵公的宠臣。釐夫人:当指卫灵公夫人南子。⑦因则功:顺应、依凭外物就会成功。⑧专则拙:单凭个人的力量就会失败。拙: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译:观测天象的人,观察众星运行的情况就能知道四季,是因为有所凭借;推算历法的人,观看月亮运行的情况就能知道晦日、朔日,是因为有所凭借;禹到裸体国去,裸体进去,出来以后再穿衣服,是为了顺应那里的习俗;墨子见楚王,穿上华丽的衣服,吹起笙,是为了迎合楚王的爱好;孔子通过弥子瑕去见釐夫人,是为了借此实行自己的主张;汤、武王遇上混乱的世道,面对贫苦的人民,发扬自己的道义,成就了自己的功业,是因为顺应、依凭外物的缘故。所以善于顺应、依凭外物,就能成功;专凭个人的力量,就会失败。善于顺应、依凭外物的人所向无敌。在这样的人面前,国土即使广大,人民即使众多,又有什么益处?

人主之行,与布衣异。势不便,时不利,事雠以求存。执民之命。执民之命,重任也,不得以快志为故。故布衣行此指于国,不容乡曲

《吕氏春秋·行论》

注:①雠:通“仇”。②故:事。③故:所以。指:意旨。通作“旨”。④乡曲:乡里,乡间。

译:君主的所作所为,与平民不同。形势不好,时机不利,可以侍奉仇敌以便求得生存。君主掌握着人民的命运。掌握着人民的命运,是重大的责任,不能以恣心所欲为能事。平民如果在国内也这样做,那就不能在乡里容身了。

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为下。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旬日取之,与驽骀同。所为贵镞矢者,为其应声而至;终日而至,则与无至同。

《吕氏春秋·贵卒》

注:①突:突然,出其不意。②卒:通“猝”。迅疾,敏捷。③湿:迟滞。④旬日:十天。取:通“趣”,趋向。⑤驽骀:音奴台,都是劣马。⑥镞:音族,利。

译:用力贵在突发,用智贵在敏捷。同样获得一物,速度快的为优;同样战胜对手,拖延久的为劣。人们看重骐骥,是因为它能日行千里;如果走上十天才能到达,就与劣马相同了。人们看重利箭,是因为它能应声而至;如果整整一天才能击中目标,就跟没有击中目标一样了。

凡智之贵也,贵知化也。人主之惑者则不然,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

事有可以过者,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则胡可以过?此贤主之所重,惑主之所轻也。所轻,国恶得不危,身恶得不困?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于不先知化也。

《吕氏春秋·知化》

注:①知化:指预见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②一贯:一样。③过:过失。④胡:何故,为什么?⑤恶:同“乌”,哪,何。

译:大凡智慧的可贵,贵在知道事物的变化趋势。君主中的糊涂人却不是这样。变化没有发生时不能预见。变化已经出现,虽然知道了却又为时已晚,和不知道是一样的。

事情有些是可以失误的,有些是不可以失误的,而对于关系到身死国亡的大事,怎么可以失误呢?这是贤明的君主所重视、糊涂的君主所轻视的。轻视这一点,国家怎么会不危险,自身怎么会不困厄呢?陷入危险困厄的境地,遭致身死国亡,原因在于事先没有预见到事物的变化。

神莫贵于天,势莫便于地,动莫急于时,用莫利于人……夫地利胜天时,巧举胜地利,势胜人。

《淮南子·兵略训》

注:①神莫贵于天:神妙的事物中没有比天道更尊贵的了。神:神妙的事物。

译:神妙的事物中没有比天道更尊贵的了,形势没有比地利更方便的了,运动没有比时机更急切的了,利用没有比人和更为有利的了。……地利能够胜过天时,巧妙举动胜过地利,时势胜过人和。

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故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智用》

注:①顺天、因时、依人:即夺取战斗胜利必须考虑到天候、时机、人的素质等因素。②作:起作用。③逆时:时机不成熟。④逆天:天候条件不成熟。⑤逆人:不合人意。

译:当将帅的诀窍是一定要顺应天候,掌握时机,依靠人的素质,以便很快取得胜利。所以天候起了作用,人起了作用而时机没有起作用,这叫做时机不成熟;时机起了作用,人起了作用而天候条件没有起作用,这叫做天候条件不具备;天候起了作用、时机起了作用而人没有起作用,这叫做不合人意。聪明的人不在天候条件不具备时做事,也不在时机不成熟时做事,也不在不合人意时做事。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也,情机发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机形》

注:①以愚克智:以愚蠢的将领去战胜聪明的将领。②逆:违背常理。③顺:顺理成章。④事:指发生的某种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事件。⑤势:指出现某种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态势。⑥情:指出现某种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情况。⑦应:应敌措施。⑧制:克敌制胜的办法。⑨行:果断行动。

译:企图用愚笨的将领去战胜聪明的将领,是违背常理的,用聪明的将领去战胜愚笨的将领,是顺理成章的事。用聪明的将领去战胜聪明的将领,则要看机会,它的关键有三点:一是出现某种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事件,二是出现某种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态势,三是出现某种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情况。有利于己的事件发生了而没有相应措施,不是聪明的将领;有利于己的态势出现了而没有克敌制胜的方法,不是有才能的将领;有利于己的情况发生了而不能果断行动,不是勇敢的将领。善于当将领的,一定会根据情况而采取相应的行动,使战斗很快胜利。

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见机之道,莫应于不意。故猛兽失险,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虿发毒,壮士徬徨而失色,以其祸出不图变速非虑。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应机》

注:①合变之形:指军队在分散和集中这些作战技术上的变化。②失险:陷入险境。③蜂虿发毒:虿:蝎子一类的毒虫,和蜂一样,尾部有毒,可以螫人,此为发毒。④祸出不图:灾祸出乎意料地发生。⑤变速非虑:变化太快来不及考虑。

译:必胜的方法:如何运用分散和集中等作战技巧在于要掌握时机。不是聪明的人,哪一个能见机而行?掌握时机的方法,就是没有什么出乎意料之外。所以,凶猛的野兽陷入困境,小孩拿戟来追打它;蜂虿螫人,强壮的男士大惊失色,因为这灾祸是出乎意料地发生,变化太快而来不及考虑。

上骄下怨,可离而间,营久卒疲,可掩而袭,士众猜嫌,可振而走,重进轻退,遇逢险阻,可邀而取。若敌人旌旗屡动,士马数顾,其卒或纵或横,其吏或截止,追北恐不利,见利恐不获,涉长途而未息,入险地而不疑,劲风剧寒,剖冰济水,烈景炎热,倍道兼行,阵而未定,合而未毕,若所之势,乘而击之,此为天赞我也,岂有不胜哉。

《李靖兵法·料敌制胜》

注:①离:使……有隔膜。间:使……有嫌隙。②掩而袭:乘其不备地偷袭。③振:鼓动。走,逃走。④邀:拦截进击。⑤顾:回头观望。⑥北:败逃之敌。⑦剖:破。济:渡。⑧倍道兼行:日夜兼程,紧急行军。

译:敌人统帅骄横跋扈,士兵怨声迭起,就能够进行挑拨离间,激化其矛盾;驻扎太久,军队疲惫,能够乘其不备地偷袭;下层士兵中相互猜疑,可以发动进攻迫使他们逃跑;重视进攻计划而忽视撤退方略,能够拦截邀击取胜。如若敌人旗帜晃动移位,人马屡屡回首观望,士兵行动不统一,军吏有的半道而停,有的想追逐逃敌但担心于己不利,有的又一味贪功追击,长途行军而不停顿休息,进入危险境地而无疑虑,狂风呼啸,天寒地冻之时,破冰渡河,烈日炎炎之时,日夜兼程,紧急行军,到达地头时尚未完全驻扎好,阵势安排尚未完毕,像这种情形,乘机进攻,这就是上苍对我的恩赐,哪有战而不胜的呢?

凡事有形同而势异者,亦有势同而形别者。顺其可,则一举而功济。如从未可,则击动而必败,故孙膑曰:计者,因其势而利道之。

《李靖兵法·审敌势》

注:①顺其可:在它可能允许的条件下,采取顺其道而行之的方式。

译:诸多事物之中往往有表象相同而本质不同的,也有本质相同而表象不同的。只要我们顺其道而行之,利用其有利的条件,那么就能一举成功。如果逆其道而行之,就会动辄失败,所以孙膑说:计谋,就是根据具体情形而因势利导。

夫未见利而战,虽众必败,见利而战,虽寡必胜。利者,彼之所短,我之所长是也。利则起,无利则止,见利乘时,帝王之资。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及。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害。

(唐)李筌:《太白阴经·作战篇》

注:①见利而战:发现有利的条件就发动战争。

译:没有发现有利的条件而盲目征战,即使人多也一定会失败,找到了有利条件并在战争中运用它,人少也一定能胜利。有利的因素就是敌人的短处,我方的长处。具有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就发兵,如果没有则罢。发现有利条件并把握时机,是帝王的秉赋资质。时机到了,可能眨眼间消失,早于时机则太急了,迟了就来不及了。要发现有利的条件而不放弃,要遇到有利时机而不迟疑。如果放弃了有利条件,错过了有利时机,反而会遭遇到祸患。

夫制敌行师,必量事势,势有难易,事有先后。力大而敌脆,则先其所难,是谓夺人之心,暂劳而永逸者也;力寡而敌坚,则先其所易,是谓固国之本,观衅而后动者也。

《旧唐书·陆贽传》

注:①衅:漏隙。

译:克制敌人,行军布阵,必须度量事物的态势。利用态势有的困难,有的容易,事情有的要先干,有的要后干。我们力量强大而敌人脆弱,就要先从困难的地方着手,这说的是征服敌心,一劳永逸。我们力量薄弱而敌人强大,就要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这说的是固守国家的根本,观察到了敌人的漏洞然后采取行动。

夫用事之势,必使轻利而易为,不使重困而难举,何者?夫鹰隼乘风,高入于云汉,视禽鸟所在而搏取之;骏马日驰千里,过都越国,恍然若无所见,此其以轻利捷疾,故能胜物。若夫爰居,腹翮非不大也,避风于鲁东门而不能去;驽牛载重,行才十数里,复遇大雨,踹息踯躅而不能进;此皆困重之势。故兵不难动,动必有功,兵休事已,无复后患,而天下卒以平治。

(宋)叶适:《叶适集》

注:①轻利:轻快利落。②爰居:海鸟名。③翮:鸟翼。④踯躅:徘徊不进。⑤已:本义为结束。指整治完备。

译:干事情要保持这样的态势:必定要以轻快利索为基础使事情容易完成,不要在重重困难的条件下使事情举步维艰。为什么这样说呢?雄鹰乘着风势翱翔在万里云霄,看准走兽飞鸟的位置,搏击而获取它们;骏马日驰千里,过都越国,人们还没有看清楚就杳无踪迹了,这是因为它们轻松利落敏捷迅疾,所以能胜任它们所干的事情。爰居,身躯翅膀不可说不大,但只能在鲁地东面的海岛上避风而不能离开;劣牛负载重物,只能行走十几里,遇到大雨只能喘息徘徊而不能前进,这些都是因为它们笨拙而行动困难。所以,不要在困难的条件下出动军队,一出动就要获得胜利,战事结束了,事情都处理完了,没有留下后患,天下也就最终太平了。

兵至大捷之后,所恃也,势也,非力也。乘势贵速,稍缓则势衰,势衰则敌人之心定而守固,吾之气竭,以战,则不利,情见势屈,反受其败矣。

(明)王源:《贾诩论》

译:在军队获得重大胜利的后面,依靠的是抓住战机,而不是兵力的多少。利用战机贵在迅速,稍一迟缓,时机就消逝了。失掉了战机,敌人的心理就会稳定,防守也稳固了,而我方的斗志也会衰竭,再去作战就不利,敌人明了形势,时机又对我不利,反而要遭受失败。

有必取,有不必取,有必胜,有不必胜,势也……气也者可以决一日之胜负耳,至于定天下之大计者必以势。是故,用气不如用势。

(明)崔述:《崔东壁遗书》

译:有的必须夺取,有的不必夺取,有的必须战而胜之,有的不必去战胜,一切取决于事物的发展态势……士气可以决定短时间内的胜负,至于设计安定天下的大计,必须把握事物发展的态势。因此,利用士气,不如利用态势。

善兵者务度势。虚乎一隅而天下摇摇,莫有定居者,制其上也。以少邀众,而坚锐沮避,莫敢与争者,扼其重也。破一营而众营皆解,克一处而诸处悉靡者,撤其恃也。阵不俟交合,马未及鞭弭,望旌旗而踉跄奔北者,摧其气也。能相地势,能立军势,善之以技,战无不利。

(清)揭暄:《兵法百言上·智篇》

注:①虚乎一隅:“虚”,使……变虚。“隅”,角落。②定居:指情绪稳定。③靡:披靡,倒下。④俟:及,等到。⑤弭:停止。

译:善于用兵的人务必度量形势。击破敌方的一点,就使其天下摇摇欲坠,人心惶惶,这是因为制服了它的君主。以少量兵力攻击人数众多的敌军,就使它的精锐部队士气沮丧,被迫躲避,没有敢与我军交战的,这是因为扼住了它的要害之地。打垮了敌军的一支队伍,而所有敌军便土崩瓦解,攻克了敌人的一个据点,而敌人的所有据点都不战而破,是因为使敌人失去了依靠。两军还未交战,骑兵还没有摆开阵势,望见敌方的旌旗,就仓惶败逃的,是因为士气受到摧折。能利用地势,能确立有利的作战态势,作战技巧高明,打起仗来就不会失败。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三十六计·树上开花》

注:①渐:逼进。②仪:仪表。指气势。

译:借用其他力量制造有利态势,虽然力量小也会显得声势浩大,就像大雁向陆地俯冲一样,它丰满宽大的双翼能造出一种逼人的气势。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句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早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戹乎?”句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img110进兵,曰:“王已属img111政于执事img112,使者去img113,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句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img114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注:①罢弊:即“疲弊”。②栖:栖息,此指围困。③公孙雄:吴国大夫。④肉袒膝行:光着上身,用膝盖跪行。⑤成:求和,讲和。⑥异日:过去。⑦尝:曾经。⑧欲许之:想答应他(夫差)(的请求)。⑨晏:晚,迟。⑩戹:“厄”的异体字,灾难。img115鼓:擂鼓。img116属:同“嘱”,嘱咐,托付。img117执事:官名,这里是范蠡自称的。img118去:离开。img119君:统管。

译:那次战斗(吴越之战)之后过了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的军民已经疲惫不堪,精兵强将早在齐晋两国战死了。越国军队打败了吴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并留下兵马包围了吴都三年的时间。吴国军队被打败了。越国又把吴王及其剩余部队包围在姑苏山上。吴王派公孙雄赤裸着身体,双膝跪地爬行到越王勾践面前,向越王求和说:“我夫差冒昧地向您讲出我的真心话,过去,我曾在会稽山上得罪过您,那时,我没有违背您的要求,最后是和您讲和,让您回到了越国。现在您只要动一动脚趾头我就会被杀死,我完全听您的吩咐。您现在是否愿意像当年我放您回越国那样赦免我的罪过呢?”勾践不忍心,准备答应夫差的请求,同吴国讲和。范蠡说:“会稽山的事情,是上天把越国赏赐给了吴国,但吴国没有要。现在是上天把吴国赏赐给越国,越国怎么能违背上天的旨意呢?况且,您早上朝晚下朝,难道不是为了打败吴国吗?我们策划了二十二年的事情,眼看要成为现实了,却在这个时候放弃它,行吗?况且上天给我们的,我们不拿回来,反而会受到上天的责怪的。‘砍掉树枝后离树倒的时候就不远了,’您忘记了会稽山上的灾难吗?”勾践说:“我是想听你的建议,但是我看到这个使臣的样子又狠不下心来。”范蠡听到越王这样说,就擂响进军的战鼓,指挥军队攻山,并对吴国的使臣说:“越王已把政事交给我处理了,你赶快离开,如果还不走,我就不客气了。”吴国使臣哭着走了。勾践很同情他,就派人对吴王说:“我可以赦免你的罪行,并放你到甬东去,让你统领一百家。”吴王推辞道:“我老了,不能侍奉您了。”于是自杀了。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者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罪且改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则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道,岂不远哉?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先见其化而已动,远乎性命之情也。

《吕氏春秋·观世》

注:①子列子:即列子,列御寇,战国时郑人,道家人物。②子阳:郑相。③秉:古量名,十六斛为一秉。④望:怨。拊心:手拍胸膛,表示气愤。⑤过:访,探望。⑥死无道:为无道之人而死。⑦已:通“以”。动:表示采取相应的行动,指谢绝子阳的馈赠。

译:列子很贫困,脸上现出饥饿的气色。有个宾客把这种情况告诉郑相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之士,居住在您的国家却很贫困,您恐怕是不喜欢士吧?”子阳让官吏送给列子几百石粮食。列子出来会见使者,拜而又拜,谢绝了。使者离开后,列子进了门,他的妻子怨恨地捶着胸脯说:“听说有道之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得到安乐。如今妻子儿女已经面有饥色了,相国派人探望并给先生您送来吃的,先生您又不接受。我们岂不是命中注定要受贫困吗?”列子笑着对她说:“相国自己并不了解我,是因为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粮食,过不了多久,同样又将会因为别人的话治我的罪。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结果人民果然发难,杀死了子阳。接受了人家的供养,却不为他遭难而死去,就是不义,为他遭难而去死,就是为无道之人而死。为无道之人而死,就是悖逆。列子免除不义,避开悖逆,岂不是眼光很远大吗?当他有饥寒之苦的时候,尚且不肯随随便便地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因为事先预见到了事情的发展变化。事先预见到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这就通晓性命的真谛了。

宣曲任氏之先,为督道仓吏。秦之败也,豪杰皆争取金玉,而任氏独窖仓粟。楚汉相距荥阳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所富。

(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注:①宣曲、督道:古地名。仓吏:粮官。②距:同“拒”。

译:宣曲任氏的先人为督道县粮官。秦灭亡了,众多豪杰英雄都争先恐后地夺取金玉,然而任氏独独挖窖藏粮。这时楚汉相争在荥阳,民众不能耕种,米价贵到一石值万钱,结果众豪杰的金玉都归到了任氏的名下了,任氏由此富裕起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