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变“不可能”为“不,可能”

变“不可能”为“不,可能”

时间:2022-08-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创新需要创新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成功的创新者。最后一项是创新成功的外因。而四项内因中,则又以创新精神为主。创新精神以敢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为特征。可令美国人不解的是,梅花鹿的死亡率仍然不减当年,而且经常暴发传染病。最后,美国人只得重新引进狼,恢复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一、创新需要创新精神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成功的创新者。那么创新的成功到底取决于哪些基本要素呢?创新的规律表明:

该公式的前四项为创新成功的内因,这四者缺一不可,若有某一项为零,则四项的总乘积为零。最后一项是创新成功的外因。内因与外因相结合,方能取得成功。

创新成功的内因与外因相比,内因是主要的。而四项内因中,则又以创新精神为主。创新的实践表明,创新者与普通人最大的差别不是学历,不是文凭,不是职称,也不是智商,主要在于是否具有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包括创新理想、创新意志、创新毅力、创新胆识、创新兴趣、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自信心、竞争意识、怀疑精神、敬业精神、拼搏精神等。

创新精神以敢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为特征。例如:不满足已有认识,不断追求新知,不满足现有的生产方式,不断进行革新,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规律;坚持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怀疑,追求新颖、独特等,这些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是创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创新成功的关键。

二、创新需要竞争意识,需要拼搏精神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普遍遵循的法则。让我们先来看一个“鹿死谁手”的故事。

【鹿死谁手】

美国的阿拉斯加州靠近北极圈地带,当地有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梅花鹿。梅花鹿浑身是宝,经济价值很高。然而梅花鹿有一个天敌——狼。狼追得梅花鹿疲于奔命,每天都有梅花鹿被狼咬死吃掉。

美国人对此很心疼。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对梅花鹿来个“政策倾斜”,建一个梅花鹿保护区,把保护区内的狼全给打死。

狼死了,梅花鹿没有了天敌,也用不着整天疲于奔命。

可令美国人不解的是,梅花鹿的死亡率仍然不减当年,而且经常暴发传染病。那么究竟是鹿死谁手呢?

经过仔细观察,美国人终于找到了其中的原因。

原来,过去梅花鹿被狼追得到处奔跑,被迫“锻炼身体”。现在狼没了,梅花鹿天天优哉游哉、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体质如何能好?过去狼是梅花鹿优胜劣汰、优生优育的执行者,现在狼没了,体质差、有传染病、跑不快的梅花鹿都无法淘汰,非但不能优生优育,传染病还会迅速在鹿群中蔓延。

最后,美国人只得重新引进狼,恢复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自然界是这样,企业界也同样如此。

波兰过去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名牌企业格但斯克造船厂,该厂电工出身的瓦文萨在20世纪80年代搞团结工会发了迹。东欧剧变后,瓦文萨当上波兰总统。在他当政期间,对格但斯克造船厂特别关照,给予了大量政府补贴。这种有意识的政策倾斜使该厂在各种优惠保护下维持着丰厚的福利,从而不思创新。其他造船厂则没有这种幸运的优惠保护,只能减人增效,在不断创新中生存和发展。

结果是其他造船厂中已有两家跻身于欧洲的大船厂行列,而原先十分有名的格但斯克造船厂却失去了竞争力,拿不到造船合同,在负债1.5亿美元之后,形成无可挽回的资不抵债,最后不得不宣布破产。

三、创新需要怀疑精神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介绍自己科学探索取得成功的心得时,曾经说过:“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应该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很多事做出来的结果可能与原先料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丁肇中讲述了他所经历的一个测量电子半径的实验:最初,物理学界的很多专家都认为电子是有体积的,他对这个结论不以为然,便设计了实验方案对电子的半径进行测量,结果发现电子的半径根本无法测量,电子没有体积,这一结论后来得到了国际物理学界的认可。

从这个实验开始到后来对新粒子发现的一系列研究过程中,丁肇中教授最重要的体会是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不要惧怕困难,也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

创新需要怀疑精神,这种怀疑不是盲目地怀疑,而是建立在实证和理性基础之上的,是以遵循事物客观规律为前提的。

【聂利的发现】

蜜蜂发音靠的是翅膀振动——这个被列入我国小学教材的生物学常识,被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聂利用实验推翻了。聂利发现,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而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这个结论,是聂利对蜜蜂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试验后得出的。

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没有发音器官,但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从而产生嗡嗡的声音。后来,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也看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她向老师求证,老师的观点也同书上一样。

有一次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扇动,却仍然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因此对教材和科普读物上的说法产生怀疑,并开始试验和研究。

她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黏在木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的双翅,发现都能听到蜜蜂的叫声。她用这两种方法做了多次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

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黏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发音时,黑点会上下鼓动。

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的蜜蜂飞来飞去,却不再发出声音。

聂利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聂利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全国第1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聂利同学的发现过程并不复杂,她不迷信教材知识,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权威提出挑战。体现在聂利身上的那种勇于怀疑的创新精神,比“蜜蜂的发声器官”这个发现本身更为可贵。

传统的应试教育制约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理念倡导怀疑精神、批判意识。聂利的发现,对于我们的基础教育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四、创新需要积极的心态

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就是他的心态,如果一个人的心态是积极的,他能乐观看待任何事物,乐观接受挑战和应对困难,那他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在对大量成功人士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著名的成功定律,即PMA(Positive Mental Attitude)黄金定律。这个定律指出:人与人之间开始时只有很小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人们对待事物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种很小的差异最终却往往会造成巨大的差异,这就是成功与失败。成功人士运用PMA黄金定律支配自己的人生,他们始终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任何问题,而失败人士则运用消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最终走向了失败。

拿破仑·希尔讲过一匹赛马的故事。

【格里尔是这样被打败的】

约翰·格里尔是一匹著名的良种赛马,它曾经取得过许多次赛马比赛的好成绩。它被精心地照料和训练,并被认为是当时唯一能击败在任何时候都占优势的赛马“战斗者”的种子选手。事实上,它的确很有希望获胜。

在阿奎德市举行的德维尔奖赛马比赛中,这两匹马终于相遇了。那天是一个万众瞩目的日子。当这两匹马沿着跑道并列奔跑时,人们都清楚“格里尔”是在同“战斗者”作殊死的搏斗。

跑了四分之一的路程,两匹马不分高低;跑了一半的路程、跑了四分之三的路程,它们仍然不分高低。在仅剩八分之一路程的地方,两匹马似乎还是齐头并进。

就在这时,“格里尔”使劲向前窜去,跑到了前面,眼看胜利在望。

在这危急关头,“战斗者”的骑手在赛马生涯中第一次用皮鞭持续地抽打他那心爱的坐骑。

“战斗者”的反应是他的主人似乎在放火烧它的尾巴,它一下子猛冲到“格里尔”前面,并同“格里尔”拉开了距离。比赛结束时,“战斗者”比“格里尔”领先了整整七个身长。

“格里尔”原是一匹精神昂扬的马,是一匹很有希望的马。可是,这次经历却把它彻底打败了。“格里尔”从此消极悲观、一蹶不振,它在后来的一切比赛中再也没获胜过。

人虽然不是赛马,但像格里尔那样的却大有人在。他们也许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刻,但是一旦遇到挫折,他们便容易悲观失望,看不到希望的灯火,从此一败涂地。

面对桌上的半杯水,乐观者会说,还有半杯水;悲观者会说,只剩下半杯水。其实,这半杯水折射出的是一个朴素的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关键是自己看到了哪一面。持有消极心态的人,总是悲观地看待问题,在他们的眼中,杯子永远是半空的;持有积极心态的人,总是乐观地看待问题,他们在创新的过程中,能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处理各种困难和矛盾。

当然,有了积极的心态并不能保证事事成功,但肯定会朝着成功的方向努力。反之,持有消极心态的人则会离成功越来越远。拿破仑·希尔说,从来没有见过持消极心态的人能够取得持续的成功。即使碰运气能取得暂时的成功,那成功也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五、变“不可能”为“不,可能”

作者的同行、同济大学创新思维研究中心主任王健教授擅长在互动游戏中让人感悟创新的哲理。他在一次会议演讲中,做了下面的实验:

【吸管穿石榴的启示】

王健教授拿出一颗新鲜的石榴、几根普通的塑料吸管,问台下的与会者:“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不破坏石榴的特性,一分钟内,用什么办法可以将塑料吸管从中间横穿过这颗结实的石榴?”

会场顿时活跃起来,有人说用钉子将石榴打穿后再将塑料吸管穿过去,有人说在塑料吸管内穿根钢丝再将塑料吸管穿过去,有人说先将石榴煮熟了再用塑料吸管穿过去……显然,这些办法都违背了问题的前提条件。

上述各种方法被逐一排除后,一时间,大家再也想不出其他方法,纷纷摇头说“不可能”。

王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先试一下不就有答案了吗?”

大家齐刷刷地望向王教授,只见他手握塑料吸管以极快的速度去穿石榴,结果没花多大气力,就顺利地将塑料吸管横穿过了石榴。

在场的人瞠目结舌。难道王教授用的吸管是特制的?几名听众上台仔细检查了王教授用的吸管,与普通吸管没有任何差别。一名听众特意挑了一根吸管让王教授再示范一下,结果吸管又顺利地穿过了石榴。

其实吸管穿石榴的奥秘,在于穿插时用大拇指封住吸管的一端,并快速将吸管利入石榴。由于速度很快,加上塑料吸管的空气压力突然增大,导致塑料吸管的钢性突然加强,吸管就会轻而易举地穿过石榴。

这是一个简单而富有哲理的实验,它以无可争议的事实向我们证明:有时固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遇到问题时,我们往往只顾着埋头寻找解决之道,却忽视了最简单不过的“先试一下”。

经过几次训练后,让塑料吸管穿过石榴,简单到只是一个举手之劳的动作。而要让“不可能”变为“不,可能”,只不过是给它加一个逗号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