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要相信他,他以前经常骗人

不要相信他,他以前经常骗人

时间:2022-08-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常听人说:“经验是前人从无数经历中总结出来的,是智慧的结晶,无论办什么事,依靠经验都可以避免走弯路。”所以,切勿盲信经验,一味地以经验为论据,否则,可能陷入诉诸经验的谬误。其实不然,也有很多不爱骗的河南人、不豪爽的东北人、不小气的上海人、不“偷腥”的男人。因此,这句完全归纳的经验之谈就犯了诉诸经验的谬误。很明显,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经常听人说:“经验是前人从无数经历中总结出来的,是智慧的结晶,无论办什么事,依靠经验都可以避免走弯路。”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严格地按经验办事,期间固然少走了许多弯路,但话又说回来,经验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也会扼杀人的创造性,束缚人的手脚,阻碍人的进步。

在论证过程中,人往往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推断。然而,当你将经验作为无可争辩的证据,当作解释事物的出发点,当作分析事物的基础时,往往也意味着你的观点无法产生说服力。这就是诉诸经验带来的谬误,往往会让你与真理渐行渐远。

◎好孩子与坏孩子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认为,孩子一边看书,一边动来动去,比如抓耳挠腮,或打哈欠,或伸懒腰,或手上转笔等动作,都是学习不专心的表现,有这些不良习惯的都不是好孩子。相反,好孩子在看书学习的时候,不说正襟危坐,起码应该安静。由于这种判断好孩子与坏孩子的固有标准和经验的长期存在,不知道多少“不安分”的孩子被当作坏孩子训斥。

然而,美国加州大学的人体运动学教授摩尔豪斯博士却颠覆了这一经验判断,摩尔豪斯教授通过实验证明:那些坐在硬椅子上的同学,由于坐久了屁股不舒服,需要不断地调整坐姿,看起来毛躁不安,可是学习成绩却比那些坐在那里纹丝不动、安静看书的孩子好得多。

摩尔豪斯博士的结论是:坐在那里不断地挪动屁股、动来动去的孩子,由于肢体活动可以给脑部提供更多的氧和糖,从而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那些坐着不动的孩子,只要几分钟不动,血液循环就会减缓,脑部供血和营养就会减少,学习效果自然就差很多。

通过这个案例,你会发现:经验并非都那么可靠。也许你一直坚信的经验是错误的,即便这个经验是你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可能是谬误。就像下面实验中的猴子一样,它通过亲身经历总结出的经验却是错误的,这种经验只会束缚它的身心。

实验人员把5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在笼子上头挂一串香蕉。实验人员安装了自动装置,一旦猴子去碰香蕉,就会有水喷向猴子。5只猴子见到笼子上的香蕉,纷纷去拿香蕉,但每只猴子都被喷得湿淋淋的。于是,猴子们意识到香蕉碰不得,于是他们达成共识:不要去碰香蕉。

后来,实验人员将一只新猴子关入笼子。新猴子见到香蕉后,马上就想去拿香蕉,结果被其他5只猴子打一顿。因为经验告诉它们:香蕉碰不得,新猴子如果碰香蕉,它们也会被水喷到。所以,它们要阻止新猴子拿香蕉。结果,这只新猴子被打得再也不敢碰香蕉了。

后来,实验人员将香蕉上的自动装置卸掉了,碰香蕉不再被水喷。可是,猴子们由于之前经验的误导,依然认为香蕉碰不得,尽管它们饿得肚子咕咕叫,但就是不敢去拿香蕉。这个实验很好地说明:经验有时候并不能让人少走弯路,相反,却会使人故步自封。所以,切勿盲信经验,一味地以经验为论据,否则,可能陷入诉诸经验的谬误。

◎跳出经验这个圈

中国人十分崇尚经验,甚至有些偏信经验,这一点可以从那些俗语和顺口溜上就看得出来。不能说这些经验不好,这些经验在很多时候可以提升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帮助我们判断是非,但很多时候也可能误导我们,蒙蔽我们看清事实真相的双眼。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那些耳熟能详,被人口口相传的俗语和顺口溜中的经验之谈。

(1)天下乌鸦一般黑

有人经常说:“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经验之谈主张一竿子打死一船人,一个活口也不留。在心理学上,这叫晕轮效应。例如,说到河南人,他们就说:“河南人爱骗。”说到东北人,他们就说:“东北人豪爽。”说到上海人,他们就说:“上海人小气。”说到男人,他们就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也有很多不爱骗的河南人、不豪爽的东北人、不小气的上海人、不“偷腥”的男人。因此,这句完全归纳的经验之谈就犯了诉诸经验的谬误。

(2)一个巴掌拍不响

有人经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主张各打五十大板,谁都不是好东西,双方都有责任,都不能占便宜。比如,某些学校规定,只要学生打架斗殴,不管是哪一方的责任,双方都要被处分。这句经验之谈真的靠谱吗?当然不一定,因为一个巴掌也有拍响的时候,比如拍墙壁、拍桌子等,不一定要与另一个巴掌拍才拍得响。

与之类似的经验之谈还有“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比如,看到某某被强奸、被抢劫、被杀害的新闻,有些人就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认为受害者同样有责任,甚至传播谣言,煽风点火。例如,《西部商报》上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

余某和把某是邻居,村子里传说把某把杨某强奸了。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一位邻居坚信“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到处煽风点火,说把某一定干了坏事,否则,人们怎么说他强奸杨某呢。把某怒火中烧,忍无可忍,用菜刀将这位邻居的头砍了下来。看看,这位邻居就死在经验之谈上。

(3)人挪活,树挪死

老话说得好:“人挪活,树挪死。”这句经验之谈被跳槽族当成自我鼓励的有力论据。当他们在单位干得不顺心时,不是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而是想办法逃避,想办法跳槽。比如,有个亲戚家的孩子,在我们当地一个镇上当老师。由于觉得课程太多,工作太累,就四处找关系给他调换工作,结果调换了工作之后,发现还是不满意,于是又开始折腾。

“人挪活,树挪死”这句经验之谈有一定的道理,即告诉人们在无力改变环境的时候,选择抽身而出,毕竟有时候逃避也是一种应对困境的办法。然而,人挪不一定活,树挪不一定死。看看马路两边的绿化带上,那么多树木都是移栽过来的,不一样生长得枝繁叶茂吗?

对于人来说,在尝试去改变、尝试去付出努力之前,在没有发现自身问题的情况下,把所有的不如意归结为环境上的问题,会不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孬”呢?是否会限制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呢?如果一个人处处抱着“人挪活,树挪死”的态度对待工作,走到哪里都不可能干出成绩。

(4)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当年轻人不听话时,年长者经常用“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来告诫年轻人,这句经验之谈是典型的用年龄判断是非对错,什么事情都扯上年龄,为自己的观点做论据。很明显,这是不符合逻辑的。试想一下,如果年龄就是一切,年龄就是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那么任何单位的领导都应该是年龄最大的,国家主席更应该是全国年龄最大的。与此同时,年轻人虽然有能力,但因为年龄小,所以他们的话不足为据。如此看来,岂不太过荒谬?

我在这里驳斥“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这一经验之谈,并非对长者的不尊重,只是实事求是地说某个具体的问题,谁的观点正确不是看他的年龄大小、经历多少,而应该看他的论据、论证是否符合逻辑,这才是对真理最好的尊重。

诸如此类的经验数不胜数,在这里就不再列举。对待这些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们一方面要吸收其合理的成分,同时又应该跳出经验这个圈子,发现其中不合理的成分。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一些事实调查,多一些观念的创新,多一些思维上的突破,绝不能在经验这个圈中画地为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