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有这样一条人生格言:“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很多人都曾对此不解,人的一生如此漫长,只做好一件事不免单调。把疑惑放下,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李国修的故事。
李国修的父亲是个做京剧戏靴的人,一做就是一辈子。一次,懵懂年少的李国修对父亲抱怨道:“你做鞋都做了一辈子了,也没见你发财。”没想到,李国修话音刚落,就遭到父亲的一顿痛骂:“我从16岁开始做学徒,就靠着这一双手,你们5个小孩长大到今天,哪一个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衣裳?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
李国修深受震动,后来他才知道,父亲当时是台湾唯一一个会做京剧戏靴的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也刻在了他的心上,成了他的人生格言。
2013年7月,李国修辞世,综观他的一生,也确实在坚持“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这件事便是“开门、上台、演戏”。李国修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谁能说这不是“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结果呢?
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人被称赞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年轻人也经常被鼓励说“技多不压身”。会的东西多当然是好事,但谁也没有三头六臂,一个人的精力和职业生涯都是有限的,很少有人做到样样精通,相反,大多数只是样样涉足,个个平平,艺是多了,却没有办法养家,更没有办法成就自己。
殊不知,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如果我们能用心做好一件事情,就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只是,太多的年轻人什么都想做,今天考律师,明天学会计,后天读MBA……
小宇终于进入了大学,她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支配了。不过,有上进心的小宇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原来,她整天忙着考证,从大一到大三,小宇已经考了包括会计证、导游证、平面设计师证、房地产经纪培训证等五花八门的证书。
家人问她:“你怎么考这么多八竿子都打不着的证呢?你自己不知道自己以后想干什么吗?”小宇无辜地说:“我也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反正技多不压身嘛,多一个证书多一个选择。大家都在考,如果我不考的话,到时候在竞争中不就处于劣势了吗?”
家人又问:“考这么多的证,你能掌握这些技能吗?”“怎么可能啊,恶补那些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这些资格证考试而已,况且证书那么多,我哪里学得过来呢?”
一转眼,小宇大学毕业了,在她看来,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终于到了。于是,她抱着自己的一摞证书跑到了人才市场。按理说,小宇这样的“全才”应该很受追捧,可事实是,这些证书不仅没有给她加分,反而让她寸步难行。
原来,在用人单位眼里,小宇考了一堆证,就意味着什么都想干,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专。更重要的是,这表明她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稳定性较差。就这样,“考证达人”小宇被多家单位拒之门外,她只能大呼倒霉。
当今社会,小宇的例子不是个别现象,据说在大学里,考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考取自己感兴趣或对自己日后成长有帮助的证书来提升自己,这无可厚非,但这种见证就考、见技能就学的做法就值得研究了。如果你对每项技能都是略懂皮毛,没有一项能拿得出手,那么在未来的职场发展中又何来幸运呢?
现在的年轻人往往心浮气躁,除了表现为毫无目的地考证,还表现为频繁地跳槽。刚刚迈进职场没几年,但工作换了好几家的人不在少数,试问,哪个企业愿意要一个不能踏踏实实做事、没有恒心、缺乏毅力的人呢?对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的人,又如何取得大的成就呢?要知道,坚持做好一件事,更可能有所长、有所成。
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得意地对福楼拜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一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三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鹅,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罢又问福楼拜每天都在做什么。
福楼拜笑着说:“我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读书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说罢,福楼拜反问莫泊桑:“那你有什么特长呢?”
莫泊桑哑口无言,接着他又反问福楼拜:“那么,您又有什么擅长的事呢?”福楼拜笑着答道:“写作啊。”再后来,莫泊桑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从此开始专注读书写作——当然,结果我们也知道,莫泊桑成为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
原来,特长便是坚持并且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甚至用一辈子的时间。
坚持做一件事情,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恒心与毅力的考验。诚如成功学上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两万个小时看似漫长,甚至让人绝望,但如果我们将其分解为一辈子每天坚持呢?如此看来,幸运甚至奇迹,并非遥不可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