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被荣誉所陶醉

不被荣誉所陶醉

时间:2022-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天里,他只吃了两次饭,睡了不到10个小时。不过,在退稿信中,施永辉发现了希望的曙光。不到两年时间,已经被国际国内同行引用80余次。同时,他们还申请了两项国家专利。当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决定流露出惋惜之情时,施永辉认定,虽然目前中国的技术设备不如美国,但有整个国家对基础研究的强大支持,一定能做出与世界一流大学比肩的成绩!

3天里,他只吃了两次饭,睡了不到10个小时。26岁,他成为在世界一流生命科学杂志《PJantCeJJ》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位北京大学在校生。

年纪轻轻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施永辉,头顶的光环已不少,但在他的身上,既看不到年轻的迷茫,也没有盛誉下的轻狂。

感谢许多好老师

在北京生活了11年的施永辉,谈起家乡,不经意就会冒出几句扬州话。“我对扬州有很深的眷恋感。在的时候不觉得,一旦离开,觉得她的每一部分都那么动人。”

虽是家中独子,但父亲总告诉他做事要严谨,做人要宽厚;母亲则用她自身的经历,引导他要脚踏实地、正直;

受钱学森的影响,施永辉小时候就立志当科学家。童年时,他有着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时,学校里没有足球队。爱好足球的他,悄悄地发动了3名同学,组建了一支民间球队,并渐成气候,最后发展到20多人。“老师没有批评我们,而是鼓励。”班主任鼓励大家以足球队为圈子,共同学习讨论。

升人中学后,老师发现他对数学的感觉特别好,经常“投其所好”表扬他。“现在想起来,老师的赞扬让我有了一种压力,觉得必须比原来做得更好。”有了老师鼓励,施永辉对学习也越来越有兴趣,成绩稳步上升。他参加了省级化学竞赛,最终促使他选择了需要扎实化学理论基础的生命科学专业。1998年高考期间,他放弃了保送的机会,考取了北京大学。

“我虽然资质平平,但却有幸遇到很多好老师,使我一步一步走到现在。今天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要感谢帮助过自己的师长和朋友。”施永辉说。

成功背后是坚持与努力

18岁初人燕园,26岁成为第一位在《PJantCeJJ》上发表论文的北大在校生。8年的时间,施永辉就完成了许多人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达到的目标。少年得志,施永辉对自己的注解是:主要是“运气好”。

“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能遇到得力的合作伙伴,共同解决问题。”看似云淡风轻,背后却是实实在在的心血。

2002年,施永辉获得了保送研究生资格。当年秋天正式成为长江学者朱玉贤教授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初进实验室时,擦拭试管、清洗切片,这样单调的工作,他都做得一丝不苟。连续听了几次汇报后,导师觉得他“是块做科研的料”。2003年年底,导师决定开展大规模棉花cDNA芯片研究,委派读研二的施永辉为课题小组负责人。

“开始压力非常大。一个低年级的研究生,第一次承担国家投人了上百万经费的项目。而且棉花基因数量庞大,很难进行转基因研究,国内外可供参考的资料、数据、方法都很少。”

先期的DNA序列挑选工作,他和3位同学足足做了3个月。“每天重复大量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几乎崩溃。”施永辉回忆,“我和同伴都意识到这个课题意义重大——中国是种棉大国,但却不是种棉强国。我国棉花在纤维强度和密度上没有优势,直接导致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不去,还不得不进口大量的高级棉。如果我们能破解这个问题,就能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更能惠及千万棉农。”

埋头在实验室的日子是艰苦的。为了摸索一种只有计算机系高年级博士生才会偶尔用到的生物信息软件,他整整3天,只吃了两顿饭,睡了不到10个小时。

2004年11月,施永辉的研究几乎陷人了绝境。“根据手头获得的数据,要对上千个棉花基因进行深人分析,而预期只有200来个。分析一个基因就要用去一个月的时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就在此时,大洋彼岸传来消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位著名教授,研究方向和他们非常相似,并准备投到一个国际著名杂志上。“我们落后了对方一年,如果没有新突破,就等于过去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

施永辉开始慢慢静下心来,暂时把结果置之度外,全身心扑到课题上。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他经常连续几天闷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

2002年7月,施永辉和伙伴们第一次将研究成果投给了《PJantCeJJ》杂志,却被退稿。不过,在退稿信中,施永辉发现了希望的曙光。主编其实是欣赏他们工作的,问题在于两个挑剔的国际审稿人,出于对新兴国家研究者的排斥和怀疑,提出了很多并非合理的技术要求。

施永辉没有退缩。在导师的帮助下,经过半年的仔细打磨,论文终于赢得了这本世界一流生命科学杂志的认可。由于他们在植物学界,首次用大规模方法鉴定了棉花纤维发育中重要的生物因子,论文一发表便吸引了世界目光。不到两年时间,已经被国际国内同行引用80余次。同时,他们还申请了两项国家专利。

希望很快被人遗忘

27岁时,施永辉已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小有名气,却又做了一桩让大家疑惑不解的事:放弃留校及进人正规科研机构的机会,加人宝洁公司中国研发中心,从事化工和生物技术平台的研究与开发,并在亚太地区开拓技术合作伙伴。不过熟悉他的亲友并没有太多惊讶,因为这已不是他第一次“独辟蹊径”了。

早在施永辉本科毕业之际,当同行纷纷选择留洋时,施永辉选择了留下。“坦白讲,在生命科学领域,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在美国。我也考虑过留学,但当时父亲身体欠佳,虽然家人支持我留学,但是我觉得应该留下来。”

当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决定流露出惋惜之情时,施永辉认定,虽然目前中国的技术设备不如美国,但有整个国家对基础研究的强大支持,一定能做出与世界一流大学比肩的成绩!他做到了,还因此成为国外同行学习的代表。

而这次,他选择离开原来的轨迹,是因为“我希望很快被人遗忘”,因为“已经取得的成果被遗忘得越快,就说明我们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前进得越快”。

“我们国家研究做得好的有很多,但几乎每个我认识的科研人员都有一个困惑:自己研究出来的成果,到底如何通过企业、通过市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这应该是我将来奋斗的领域。”施永辉说,当有机会进人世界知名企业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商业开发经验,他觉得没有理由不尝试。

莎士比亚说,也许,那些已经过去的美绩,转眼间就会在人们的记忆里消失。只有继续不断地前进,才可以使荣名永垂不朽。年轻的施永辉似乎已经参透个中奥妙,他这样告诉记者:“如果可以,我希望十年后,大家能够在我目前奋斗的领域记得我。”

(北京大学 碧 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