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个性的阐释

个性的阐释

时间:2022-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个性是个多视角、多学科的范畴,其内涵解释有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学科内也是众说纷纭。一个个体与其他个体在生理上表现出来的差别性就是他的个性。目前学术界对个性概念的界定比较混乱,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或者说也很难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而正是这种独立性和主体性,才成就了一个人独具特色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化存在的基础。总之,人的个性就是个体独特的社会性。

个性是个多视角、多学科的范畴,其内涵解释有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学科内也是众说纷纭。正是因为个性结构的复杂性是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与哲学等学科都对个性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和界定,即使在同一学科领域,不同的研究者因对其研究视角的不同而对它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和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探讨了有关个性的各种各样定义。据他的统计,为个性所下的定义不下50种之多。从现实情况看,给个性下的定义已不下百种。”[5]按照学科的划分,可以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等领域来分别对个性进行考察。

生理学上讲的人的个性,是以个体的各种解剖生理系统为基础的,从个体的生理特殊性出发,研究外界刺激如何转变为个体的神经过程,神经过程在个体的大脑皮层和整个神经系统中如何进行,并研究刺激如何引起反应和引起什么样的反应。一个个体与其他个体在生理上表现出来的差别性就是他的个性。

社会学中的个性,是研究社会中非个体的人的个性,是指“在一定社会结构中社会共同体的阶级的、群体的、民族的社会典型”[6]。社会学是把人的个性放到社会整体的发展中去研究,而个体的个性并不在他们的研究范畴之内。社会学意义上的个性通常用来形容个体的行为处世与约定成俗的社会规范不一致的特性,有标新立异的含义。

哲学视域中的个性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从宏观角度研究个体的个性,站在哲学的高度总体把握“个性”这一范畴。哲学意义上的个性是与共性相对的概念。《辞海》把个性定义为:“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性质,它使事物具有各自的特点。”《哲学词典》中对个性的定义是:“一个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爱好和品质、能力等)的总和。”[7]显然,《辞海》对个性的定义的外延太过于宽泛,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研究的范畴。《哲学词典》对个性的定义又接近于心理学上对个性的定义,并不能反映出个性概念的全部哲学意蕴。目前学术界对个性概念的界定比较混乱,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或者说也很难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从总体上讲,哲学上的个性可以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是“特殊性”说。这一类观点认为人的个性就是个体与其他个体相比较而表现出的特殊性,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比较多,王树石认为:“所谓个性,应是人的意志特征、思维和实践能力及其对现实态度的独特性的总和,它涵盖了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等不同层面。简言之,个性就是‘不像任何其他人’。”[8]这种定义把哲学中的个性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中对个性的定义混同起来考察,容易产生概念的混乱与歧义,因为生理学上的个性只研究单个的个体,并不会涉及社会领域。而哲学上的个性则必然要把个体与社会整体综合起来考察,否则必然会产生偏差。

第二类是“主体性”说。迟克举从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认识人的个性,他认为“所谓人的个性就是个人的社会主体性发展状况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9]。沈建国认为这种观点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人的个性具有‘是有利于社会进步,还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质的规定性,而个性发展理论只关注‘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个性发展问题,作为逻辑起点的个性内涵与个性发展理论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统一性。”[10]虽然这种观点为我们研究个性理论进行了新的尝试,但并没有提出个性的科学内涵。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性与哲学和心理学是不同的,它是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和教育的影响及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个体在身心、才智、德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的总和。”[11]

而心理学认为“个性是决定个人的个别性与独特性的种种特质的总和”,“有别于他人的其本身所固有的性格特征”,亦即作为人的各自的独特性。心理学为个性所下的定义多种多样,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定义,“沃伦(H.C.Warren)认为个性是个人品格的各个方面,如智慧、气质、技能和德行。奥尔波特(G.W.Allport)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12]。而心理学视野的个性正如朱智贤先生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所界定的:个性(personality)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固有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独特的结构构成的整体,它是一个多角度多视野的概念。当我们说一个人除了智力因素以外所有的因素时,实际上就是谈论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而个性则是其中最突出、最活跃的核心因素。

戴汝潜、宛士奇则认为,所谓个性应被看做是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刘文霞则是这样解释个性的,所谓人的个性,即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系统中形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以独特的方式有机结合而使个体具有的社会独特性。

个性这个范畴,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它们存在不同的诠释,其涵义之间差别明显,这生动说明了个性具有历史性特征,其内涵十分广阔,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民族国家,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价值观、思想观念和文化习俗等诸多方面的背景因素,会对个性的内涵和主题赋予迥然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从而使个性的内涵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无论是从哪个学科理解和界定个性,个性都首先意味着独立性和主体性。而正是这种独立性和主体性,才成就了一个人独具特色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化存在的基础。

总之,人的个性就是个体独特的社会性。个性它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它,它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以其独特的方式存在着,它不仅客观存在着,而且客观地形成、发展、变化着,在不同的层次和空间上延伸和展开着,或是往积极的方向发展,或是往消极的方向转化。个性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在社会环境的外在渗透和个体自身因素内化的双重作用下,其个性的基本要素会以不同的方式得到强化、弱化或者张扬。有些人的个性会在岁月的流逝中,经受住时间的冲刷、洗礼和磨砺,得以保存甚至发扬光大,并最终通过自我实现的方式,以外在的创造性成果昭示于世人,显示其独具特色的个性魅力。这种个性则正是我们应该提倡、推崇和张扬的。而大部分人的个性都会在岁月的洗礼中被“抽丝剥茧”所剩无几,甚至毫无个性。所以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平常人亦即普通人多,而独具个性的人少,而真正有个性并且能够坚持并发展自己个性的人则少之又少。因此有人形象地用数据比喻,在我们这个社会中95%的人都会沦为平常人,而只有5%的人会成为不寻常的人,而这5%的人往往是这个社会的佼佼者和创造者。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之初,都是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都有着创造的潜能。可是为什么在若干年过去以后,95%的人都沦为普通人,而只有5%的人才成为具有独到见解、独具个性魅力的人,也就是能够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并最终成为能为社会和个人做出特殊贡献的人。追本溯源,这都是源于个性,这就是个性的魅力所在。因为一个有个性的人,往往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独到见解和思想的人,不肯重复和循规蹈矩的人。这种人一般不会随大流,更不会人云亦云。他们会独守一份执著,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即便是因坚守个性而被世俗归为“不合群”的人,成为世俗眼光中的“另类”也在所不惜。更不会为了“合群”而成为错误的事物甚至是陈规陋习的附和者、赞成者、传播者和追随者。因此,一个人的个性要想在世俗的环境中,真正成长壮大起来,秉承今后事业的重任,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一个人的个性之所以能够最终发展壮大并成就一番事业,往往是要具有非凡的毅力、过人的胆识和勇气,以及被人指责甚至被孤立受冷遇的超凡脱俗的精神,这并不是一般的普通人能够做到的,只有那些具有长远目标、超凡脱俗的人才能够做到。有个性的人往往是喜欢独处和冷静思考的人,是富有远见的人,是能把自身的特质和特点发挥到极致的人,是不枉来到这个世界走一遭的人。

人的个性是一个逐渐生成的社会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元素加入进来,有的元素被修改,还有的元素被消解,而只有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元素被保留下来,茁壮成长起来,成为贯穿个体一生成功事业的特质。个性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和自身素质的影响,个性会被逐渐赋予丰富的时代内涵,从而使个性既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要社会为人的发展创造足够的条件,每个人的各种能力都会得到长短不一的发展。然而由于每个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与人的发展存在着种种差异,这种差异彰显了人的个性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