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统节日礼仪

传统节日礼仪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传统节日礼仪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拜年是一种传统节日礼节,但要注意避免那些借拜年之机请客送礼,豪吃狂饮的不正之风。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是民间文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的载体。传统节日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累的过程。

第一节 传统节日礼仪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节日礼俗是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从中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文化智慧等各方面内容,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一、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民间节日中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民族节日。春节标志着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春节前夕,从农历腊月起,人人都处于一种紧张忙碌并夹杂着喜悦期盼的状态中,准备热热闹闹地过个好年。其中,腊月初八,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月二十三是传统意义上的祭灶日;腊月二十八开始贴春联,我国自宋代以后,题写春联就逐渐成为春节活动的必要礼俗。真正地过“新年”是从除夕这天开始的。除夕指的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按照北方民间习俗,除夕年夜饭的主食必须吃面食饺子。

春节还有燃鞭炮、点焰火的习俗。过年放爆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的时候主要是为了驱吓鬼邪妖魔,到后来燃放花炮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为节日增添喜庆、热闹气氛的娱乐礼俗了。

过春节拜年的礼数已延续至今,它是人们相互拜访、祝贺节日,表示辞旧迎新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利用节假日交流思想、联络感情、通融关系的一种手段。拜年是一种传统节日礼节,但要注意避免那些借拜年之机请客送礼,豪吃狂饮的不正之风。

春节前是准备阶段,春节后是庆祝阶段,过年的气氛要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甚至二月初二。民俗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节中套节、节日不断,喜庆祥和是过年期间最大的特征。

二、元宵节礼俗

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刚过,便迎来了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的夜晚天上明月高挂,地上悬灯结彩,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元宵节。

据史书记载,元宵节的起源和西汉年间元月十五日汉文帝平定叛乱有关。汉文帝规定每逢此夜,官民都要出游同乐。正月十五这一晚,家家户户盛饰灯彩,到处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成为名副其实的“灯节”。元宵节的娱乐活动也越来越丰富,除了张挂彩灯,还有耍龙灯、扭秧歌、跑旱船、猜灯谜、放焰火等活动,灯火锣鼓,热闹非凡。另外,过元宵节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也叫做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的开始标志着庆祝新年的活动进入了高潮。

三、清明节礼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祭祀和扫墓的日子。按阳历,清明节在每年4月5日前后,也即农历三月上旬。清明节气一到,草木萌动,春光明媚,一片清明景象,又是踏青郊游、插柳、植树的大好时光,所以清明节又有踏青、插柳、植树的习俗。

从节气上看,清明是我国传统历法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唯一演变为节日的一种节气。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包括禁火、扫墓、踏青等许多风俗活动。按照旧的习俗,人们扫墓时,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培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清明节祭祀祖先,追忆亡人,缅怀英烈,寄托哀思都成为传统礼俗一直延续下来。

四、端午节礼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亦称“粽子节”“端阳节”等。关于这一节日的起源众口不一,但民间普遍认为这与纪念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据史书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言而流放在外,闻楚国被攻陷,痛不欲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楚人得知后争相用舟楫拯救,后来五月初五龙舟竞渡习俗由此而生。楚人为了哀悼这个爱国士大夫,还在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用竹筒装米后用丝带包楝树叶于竹筒口,投江以祭屈原,由此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如今,端午节的许多内容已渐渐成为一种传说,但吃粽子话屈原、龙舟竞赛等都一直沿袭至今。

五、中秋节礼俗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十五节”,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因为这一天恰是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古时有秋日祭月的习俗,《礼记》中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是说古代帝王春天拜日,秋天拜月,拜日在晨,拜月则在夜晚。这可视为中秋节的雏形。

中秋节最重要的事情是吃月饼。中秋之夜,举家团坐,摆上酒宴果品,饮酒赏月,同分月饼,庆祝中秋佳节,后来逐渐演绎出了合家团圆的含义。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重阳节礼俗

农历九月初九为我国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也有“登高节”“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的别称。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叫“重阳”。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月重阳,秋高气爽,人们在这一天习惯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后渐成习俗。九九与“久久”同音,而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国诗人留有许多抒发九九重阳情感的诗词歌赋。

现今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们国家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如今,重阳节已成为我国人民非常喜爱的节日,金秋重阳之际已成为人们登高郊游,饮酒赏菊的黄金季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是民间文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的载体。传统节日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上述传统节日外,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和文化习俗。这些内容将在第二节做详细的介绍。

温馨提示

中国传统节日里包含有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关注节日礼仪不能忘记这些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