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兵母亲的眼泪

小兵母亲的眼泪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兵母亲的眼泪大凡士兵的母亲如果去营房看见长官处处爱护士兵,尤其是自己的儿子,一定会由衷地高兴和感激,但中国古代一位士兵的母亲,却因为将军爱护其儿子而伤心地哭了起来。但在中国母亲看来,“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种仁慈无异于赶着士兵去送死的一道催命符。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臣子就是为了有过这样一种体验后,宁可死于其手也不肯背主。

小兵母亲的眼泪

大凡士兵的母亲如果去营房看见长官处处爱护士兵,尤其是自己的儿子,一定会由衷地高兴和感激,但中国古代一位士兵的母亲,却因为将军爱护其儿子而伤心地哭了起来。

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吴起曾担任魏国的将军,领兵攻打中山国。有个士兵长了疮,吴起就跪着替他吮吸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见了此番情景,站在那里就哭了。人们问她:“吴将军待你儿子这么好,你为什么还要哭?”

她回答说:“当年吴将军也曾给孩子他父亲吮吸过伤口的脓血,他为此而拚命报效吴将军,结果战死了。如今我儿子看来又要送命了,我怎么能不伤心呢?”

爱兵如子历来是中国的带兵之道,历史上的常胜将军中很少有疏于此道的,不少文人墨客也跟着宣扬这种“将军的仁慈”。但在中国母亲看来,“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种仁慈无异于赶着士兵去送死的一道催命符。

将军的吮脓不同于医生的吮脓,一个士兵对这样的医生只会产生一种感激之情,而对这样一个将军则必会抱有报恩之心。因为医生的所为无论如何超出常情,只是一种高尚的技术行为,而将军的所为却是一种重大的社会性行为:将军付出的是他的社会地位和这一地位所赋予他的权利。韩信吃了一位普通老妇的一碗饭,尚且要以百金相酬,那身受将军如此厚爱而又拿不出其他什么东西来的小兵,自然只能以死相报了。

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地位差异极大、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国人历来是一个等级身份观念很重的民族,“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之说古已有之,至今遗风犹存。然而,中国古人虽有等级观念却少有死抱等级观念不放的,即使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但真正掌握实权处理要务的还是寒士出身的官吏。这种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心态加上出色的智慧,使中国人能够得心应手地进行地位与人心的交换,而在这个过程中,居上位者用作直接交换对象的就是地位的象征——礼。

中国的礼在形式上是一套繁琐复杂的行为样式,在功用上是为了区别不同的地位层次及其相应的权利义务,而在精神实质上则是将社会地位差异作为天然合乎情理的东西来加以认可。“礼贤下士”的一个“下”字,就点破了人与人之间体现为上下尊卑的社会不平等。

然而,这种社会的不平等却可以由居上位者个人来打破。居上位者屈尊就驾,礼仪有加,即使未能实质性地改变居下位者的社会地位,至少也使他感受到一种象征意义上的平等:皇帝对百官都是朝南而坐,唯有作为学生却让老师面南;张飞兵进西川时,对被俘但宁死不降的蜀将严颜行叩拜大礼。在这种实质上的不平等与形式上的平等甚至地位倒错共存的状态下,权力的威慑和恩义的感召交互强化,使居下位者处于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体验之中!这是清除一切(几乎可以说是一切)敌对和憎恨的消毒剂,是瓦解一切抵抗的腐蚀剂,是泯灭对方最后一点自制力麻醉剂。居下位者的自我因为得到居上位者出乎意外的尊重而不复存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臣子就是为了有过这样一种体验后,宁可死于其手也不肯背主。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果没有这种心理背景的话,难免流于一句空话。

“礼贤下士”真是无往而不胜的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