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之足常足矣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九、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但他认为一个人生活上则要知足,不要去追名逐利,贪得无厌;“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年”,自己当此垂老之年,所穿不过一裘,所食不过一饭,所寝不过一室,所骑不过一匹,多了无用,立足于知足常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的欲望。

九、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说,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一)这种“常足”不是没有追求的满足

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他认为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求永远不感到满足,要活到老,学到老,钻研到老,曾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江州司马、杭苏二州刺史、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在职中多有建树,受到人民的称颂。在文学上是继李白、杜甫以后又一位大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其诗浅显平易,俗称老妪都可以理解。著有《白氏长庆集》等。他一辈子勤于笔耕,直到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也就是他临终的前一年,仍在亲自整理自己的诗文,撰写《白氏长庆集后记》,说明他没有停笔。但他认为一个人生活上则要知足,不要去追名逐利,贪得无厌;“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年”,自己当此垂老之年,所穿不过一裘,所食不过一饭,所寝不过一室,所骑不过一匹,多了无用,立足于知足常乐!他以《知足常乐》家训告诫侄儿:“世欺不识字,我忝攻文笔。世欺不得官,我忝居班秩。人老多病苦,我今幸无疾。人老多忧虑,我今婚嫁毕。心安不移转,身泰无牵率。所以十年来,形神闲且逸。况当垂老岁,所要无他物。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宅舍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如我优幸身,人中十有七;如我知足心,人中百无一。傍观愚矣见,当已贤多矣。不敢认他人,狂言示诸侄。”大意是说:世人欺我不识字,我却有愧于从事于文章的笔法和写作技巧的钻研;世人欺我不得官位,我却有愧于做了一个有官位品级的人。别人年纪大了多了一些病痛苦难,我却庆幸自己至今也没病没痛;别人年纪老了多了一些忧虑,我的儿女婚嫁现在已处理完毕。我的心情和身体也平平安安,没有什么可以牵挂的。所以近十年来,我的容貌和精神都较安闲而无所用心。何况我早已进入了老年,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太多:一件皮衣服就能温暖地过冬,一顿饭吃下去整天都是饱饱的。不要说自家的宅舍小了,每晚也不过只睡一间房屋。哪里用得上那么多的鞍马,一个人又不能骑两匹。像我这样良好幸运的身体状况,在十个人当中也仅有七个;像我这样知足的心理状态,在一百人当中也没有一个。如果作为旁观者,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会看到我这一点;如果轮到要自己做到知足常乐,即使是贤能的人也会有过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我不敢随便去议论他人,我这些狂妄之言只是想告诉你们这些侄儿们。如果今天的人们也像古人所提示的那样,事业上永无休止,生活上知足常乐,那么就会省却许多烦恼事。

(二)这种“常足”是心理的升华和超脱

“常足”是心理的升华和超脱,那些一生忧伤,精神恍惚老是不愉快的人,一定是一个没有道德之气,没有意味趣旨的人。孔子说,“乐在其中”,他的弟子颜回虽然生活艰难,但不改变愉快轻松的心态。孟子以没有惭愧心情为乐。《论语》一开头就说愉快欢乐的事,《中庸》说没有一个人不自得其乐,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家教人遵循孔子和颜回的乐处,都是这个意思。碌碌无为的人一般都多要求多欲望,不遵循理义,不安于命运。但多要求而不能得到就会感到痛苦,多欲望而不能实现就会感到痛苦,不遵循理义那么行动时多有阻碍而感到痛苦,不安于命运那么心中多有抱怨而感到痛苦,于是谨慎有余而恐惧过多,碰到艰难险阻则抱着侥幸心理,像穿着露出破烂的棉絮的衣服行走在荆棘之中,哪里知道在平坦的康庄大道行走的乐趣呢?人的胸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分劳累,亦不可过分安逸,只有读书学习才可以保养它劳逸适中。就像风水先生平时用磁石养护指南针。书籍才是保养身心的最好东西,比如宋代思想家、大诗人苏轼,殁后遇高宗赵构,赠苏轼的官称其为文章之宗,文章一刊印出来,名声震惊千古后世。而他在世之时,忧虑别人说坏话、害怕别人讥笑毁谤,困苦艰难往复迁徙于潮州与惠州之间,他的儿子贫困潦倒,光着脚过河,睡在牛栏边上,这是什么境况啊!许多名流千古的人,如白居易没有后代,陆游忍饥挨饿等,所经历的事情都如此不尽人意,如果平心静气地观察他们的经历,那么人世间所碰到的违背意愿的事情,就可以想得通,任何不满意的想法也会很快打消了。

(三)这种“知足”是名利的适可而止,而不是贪得无厌的追逐

《道德经》四十四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加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重要?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去积敛财富,必定会招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的欲望。

疏广、疏受父子,在西汉昭帝时,先后受命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疏广学识渊博,教导有方,疏受好礼恭谨,温文尔雅,父子二人并为太子之师,天子尊敬,大臣钦美,荣冠朝野。任职五年以后,皇太子年纪也长大了,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足就不会有危险,功成身退,这时最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你我父子,官至二千石,功成名就。如果此时不及时抽身退去,只怕将来会后悔的,我们现在一同离开长安,告老还乡,终其天年,这不是最好的结局吗?”疏受叩头道:“听从父亲的安排!”于是二人称病求去,汉宣帝答应了,并送他二十斤黄金,皇太子送五十斤;当他们离别长安时,满朝公卿践行于都门外,车连数百辆,路旁围观的人赞道:“贤哉,二大夫!”回到故乡以后,他们以朝廷所赐黄金,每日摆酒设宴,广请乡里父老,所剩银两全都分赠乡亲邻里。有人劝他们道:“何不买点田产房屋传给子孙?”疏广道:“我岂是老糊涂了,不顾及子孙!我想过,我们家还有薄田、茅屋,只要子孙们辛勤劳作,完全可以满足衣食之求,不会比一般人差;如今若是再多给他们添置财产,实是会使他们变坏。本身很贤明的,财产多了,便会胸无大志;本来愚昧的,财产多了更会去干坏事。而且富有的人,众人都会嫉妒。我纵使不能使子孙变得知书达理,也不愿意他们去干坏事结怨乡亲。这些黄金本来是皇帝赏给老臣养老的,拿出来同大家共同享乐,安度晚年,不是很好吗?”因此二人在乡里中也很受人爱戴,平平安安度过了一生。

懂得“知足不辱”,亦即掌握了做人、做事、做官的一种智慧。不知足而取辱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在商场的,为赚取超额的利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劣充优,巧取豪夺,欺行霸市,直至谋财害命。在官场上,总不知官至何级乃止,不潜心为民谋福,而一心为己钻营,不是脚踏实地干事,而是急于求成加爵。他们或弄权术,或钻门路,或投靠山,或拉团伙,更有用钱买,用色套,用势压,用凶逼,诸如此类,弄出些官场龌龊,受人们耻笑,终被法纪处置。在情场的,总有一些男女不守本分,经不住诱惑,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上演一些本不该发生的悲剧、荒诞剧,让人不齿。还有许多其他这场那场中时时彰显着的不知足而取辱的故事。由于不知足、不知所止,违背了事物法则、违背了做人的规矩,弄得德性坍垮,信誉扫地,千夫所指。

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应该给那些不知足取辱者一个警示:渔夫和他的老婆住在海边的破草屋里,生活十分穷困,渔夫每日到海边打鱼为生。这一天从早到晚,他撒了一次又一次网,网网落空,最后捞上来一条小金鱼。小金鱼向渔夫苦苦哀求,只要将他放回大海,他会满足渔夫的所有要求。渔夫没有提任何要求就把小金鱼放回了大海,然后拖着空网回了家。他的老婆正坐在破草屋前用破木盆洗衣服,看到渔夫空手而归便责问为什么一无所获?渔夫讲了如何捕到小金鱼后又将小金鱼放归大海的情形,老太婆听了,训斥他说:你为什么不向他要一个新木盆呢?我们的洗衣盆已经破了。第二天,渔夫来到海边,呼唤小金鱼。小金鱼游出海面。渔夫对他说:我的老婆让我要一个洗衣盆。小金鱼回答:你回去吧,你们会有新木盆的。渔夫回到家里,老太婆已经坐在一个崭新的洗衣盆前洗衣服了。看到渔夫回来,她不但没有因为得到木盆而满意,又接着训斥:你没看到我们的小草房又破又烂,你应该去向他要一间好房子。第二天,渔夫又来到海边呼唤小金鱼,小金鱼游出海面后,渔夫将老太婆新的要求告诉了小金鱼。听完渔夫的讲述,小金鱼说:你回去吧,你们会有座好房子的。渔夫打完鱼回到家里,看到老太婆已经住在一栋崭新的大房子里了。但是老太婆还不满足,我们为什么不能住在宫殿里呢?你回去对小金鱼说:我要当国王。渔夫没有办法,又来到大海边呼唤小金鱼,渔夫告诉他,老太婆要当国王,要住在宫殿里,小金鱼摇着尾巴说:你回去吧,你们会有宫殿。当渔夫回家里时,老太婆已经当上了国王,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然而,她还不满足;我还要当高高在上的女皇。渔夫在老太婆的训斥下不得不又一次来到海边,小金鱼听完渔夫的话,回答道:好吧,你回去吧,她现在已经当上女皇了。渔夫回到家里,老太婆已经成了女皇,在巍峨的宫殿里坐在高高的宝座上。然而,老太婆还不满足训斥渔夫:你赶快回到海边去,告诉小金鱼,我要当海上的女霸王,我要让小金鱼每日侍候我,听候我的吩咐。渔夫无奈地回到大海边。这时的大海乌云笼罩、波浪滚滚,经过久久的呼唤,小金鱼才露出海面。渔夫说:老太婆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还要让小金鱼每日侍候她,听候她的吩咐。这一次,小金鱼什么话也没有说,尾巴一划,就沉入了深深的大海。渔夫从海边回来了。金碧辉煌的宫殿无影无踪,面前还是那间居住多年的破草房,老太婆还坐在草房前用破木盆洗着衣服。

人的欲望本可无限膨胀的,但因为个人能力的有限,其欲望也应该是有限。一个人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有限,放纵欲望而行之,其结果必定是与欲望相悖,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落得个灰飞烟灭。人类文明角度讲,因为知足,造就了大治盛世,造就了无数能人贤士,造就了无数千古美谈,成就了人类的连绵文明;因为不知足,酿成了各类族群的衰亡悲剧,酿成了亲情骨肉的自相残杀,酿成了英雄豪杰的身败名裂,酿成了皇权王族的轰然倒台。从一个人的角度讲,不知足包含正反两方面:一方面心态满足,目标不满足,象白居易那样孜孜的求事业而奋斗终生;另一方面如果反过来,目标满足,心态不满足,其主要表现是: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给自己定的目标属于幻想型;牢骚多,一切都是别人不对;工作中不精益求精,不考虑为他人创造方便;将个人利益看得过重,总想短期升官,“人心不足蛇吞象”,“一口吃个大胖子”,一步登天;不会做任何自我批评等等。正如明代有一首《十不足》的打油诗中写道的:“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姣妻美妾都要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此种人贪得无厌,他永远不会幸福,永远不知足,永远得不到快乐。

俗话说,挑担子的,羡慕走路的;走路的,羡慕骑驴的;骑驴的,羡慕骑马的;骑马的,又羡慕坐轿的。贫和富是相比较而存在的。骑驴的,较之走路的是“富了”,但较之骑马的又“穷”了,人往高处走,欲求无止境。骑驴时想骑马,有了马骑又想坐轿。基础越大,期望值就越高,因而心理平衡总是相对的。“知足者贫贱也乐,不知足者富贵也忧。”换言之,“廉者足而不忧,贫者忧而不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对立的两极,如安与危、存与亡、得与失等等,都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条件是促成其转化的因素。对于领导者来说,祸与福、荣与辱就在于能不能遏制私念,战胜贪欲!若放纵自己,不知满足,就会利令智昏,越贪越凶。君不见,贪权权旁落,贪财入囹圄,贪功遭名裂,贪色销魂魄。凡此种种,教训何止千万?

确实,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里,诱惑实在太多了!如何抵御种种诱惑?还是荀子那句话:“欲虽不可去,但可节。”对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对于超度的,乃至贪得无厌的奢求,还必须加以节制,否则,信马由缰地任凭贪欲膨胀的话,那非彻底毁灭不可。

每个人为求得心理平衡,不妨常想想我们还有部分人民温饱还没有解决;常想想还有不少下岗工人生活十分困难;常想想还有不少学生因缴不起学费而犯愁;常想想个人在党的培养下的成长史;常想想“知足常乐”这句名言,从而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清正廉洁,为民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