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秭归县屈原故里

秭归县屈原故里

时间:2022-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水资源和水力资源秭归县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四)生物资源秭归县境内生物资源有野生动物4纲、19目、52科、126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显示出深厚与博大的魅力。
自然资源_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四、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秭归县国土面积2 427km2,折合364万亩(1亩=666.67m2)。秭归县土地类型具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呈零星分布(图4-8);二是丘陵山区面积大,土地利用类型以林业用地为主(表4-3);三是耕地质量较差,后备资源缺乏,三峡水库淹没耕地、园地近4.25万亩。

img70

图4-8 秭归县植被与土地利用现状图

表4-3 秭归县土地类型(2010年)

img71

(二)矿藏资源

秭归县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共发现矿种20多种,已经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种达10余种、矿床(点)达50个,其中金属矿有金、银、铜、铅、铁、锰、锌等;非金属矿有硅石、石灰石、重晶石、大理石、石英石等;能源矿有煤、石煤、地热等。秭归县是国家黄金和煤炭生产重点县。

(三)水资源和水力资源

秭归县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自2003年三峡水库开始蓄水后,长江秭归段形成河道型水库,青干河、童庄河、九畹溪、龙马溪、香溪河、吒溪河、泄滩河下游至长江口段形成水平汊河,历史上俗称的“八山半水一分半田”变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秭归县水力资源亦十分丰富,水能蕴藏量17.77×104kW,可开发量6.06×104kW。在两河口、杨村桥、磨坪等碳酸岩地区,有较多的岩溶泉,流量0.1m3/s以上的有37处,其中黄龙洞、天生桥等地的泉水已用于水力发电,其余用于农业灌溉或生活用水。秭归县是国家农村水电中级电气化建设试点县。

(四)生物资源

秭归县境内生物资源有野生动物4纲、19目、52科、126种。其中属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16种,省级野生保护动物42种,县级野生保护动物16种。

秭归县位于我国中亚热带北部,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地带性植被以常绿的阔叶林为主,但经数千年的垦殖,植被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广泛分布的是松林、杉木林、柏木林、柑橘、油桐等林木以及各种灌丛和草;农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红薯、油菜籽、芝麻、花生等;农特资源丰富多样,盛产柑桔、茶叶、烤烟、板栗、魔芋等,其中脐橙、锦橙、桃叶橙、夏橙,被誉为“峡橙四秀”,尤以脐橙独享盛名。

(五)旅游资源

秭归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名人、名峡、名坝、名湖为一体,熔自然山水、巴文化、现代文明于一炉,具有世界级的品牌优势、垄断性的资源优势和极独特的区位优势,是长江三峡的旅游精品和最理想的主目的地之一。

(1)自然景观优美峻秀

天下闻名的西陵峡雄奇隽秀,震古撼今;举世向往的高峡平湖大气磅礴,幽静淡雅;昭君出塞的香溪河水流潺潺,香飘万里;风光秀丽的童庄河岛屿林立,桔林环抱;布满裂纹的链子崖居高揽胜,令人神往;生态古朴的泗溪风景区山峦叠翠,碧波荡漾,清秀幽深,被誉为“天然氧吧”;幽静奇特的九畹溪漂流惊险刺激,心旷神怡,快乐无穷,被誉为“三峡第一漂”;雪域草场朱棋荒景区是南方冬季赏雪、滑草最理想的处所,被誉为“南方哈尔滨”;与三峡大坝相距仅800m的木鱼岛,三面环水,延绵江心,构成一幅美妙的“湖岛图”,是一个绝好的以水上娱乐为主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2)人文景观瑰丽多彩

秭归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民族和睦的使者)王昭君的故乡,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巴楚文化的交汇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毗邻三峡大坝、紧靠秭归县城的凤凰山“屈原文化村”风景区,有屈原祠、屈原牌坊、新滩古民居、峡江石刻、峡江古桥、“兵书”悬棺、“牛肝”绝景等24处文物集中复建于此,是中国最大的文物复建区,是观三峡大坝、览高峡平湖、探寻历史文化遗迹的首选地;秭归的移民文化和柑桔文化浓厚,一座座的移民新村和移民新城独具匠心,特色鲜明,堪称峡江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一片片绿色桔林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堪称大自然的神笔之作;神秘传奇的屈原诞生地乐平里,融丰厚的屈原文化、奇异的峡谷山水、清新的田园风光、淳朴的楚风民俗于一体,至今保持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有屈原庙、乐平里牌坊、读书洞、玉米田、照面井、响鼓岩等。此外,县境内还有三国、晋、宋的古城遗址、道教胜地五指山等许多文化遗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显示出深厚与博大的魅力。

(3)民俗风情纯朴浓郁

秭归县地处楚文化圈和巴文化圈的交汇处。巴楚情韵迷古今,生长在这片雄奇美丽大自然怀抱里的秭归人,形成了敦尚古风、讲究礼仪的民风、民俗,如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峡江船工号子、转丧鼓、红棺材、绣花鞋、新滩民居、送祝米等。浓郁的三峡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特色旅游开发取之不竭的源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