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面对逆境的多元化心态

面对逆境的多元化心态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逆境的多元化心态逆境往往会改变受挫者当时的心理和行为,促使受挫者做出种种反应,只是由于人们对逆境的反应有种种不同的表现。个体陷入逆境后,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就是固执。固执与个体多次失败,屡陷逆境有关。对人的过多、过严的惩罚和指责,有可能会导致,“固执”。一个人失败后的固执并不意味着其内心的平静。

面对逆境的多元化心态

逆境往往会改变受挫者当时的心理和行为,促使受挫者做出种种反应,只是由于人们对逆境的反应有种种不同的表现。有明有暗,有强有弱,有意识到的和没有意识到的,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人们根据在遭遇逆境后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方向不同,把挫折的行为表现分为消极性反应、防卫性反应、积极性反应三种类型。

1.消极性反应消极性反应是指人在遭遇逆境时伴随着强烈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做出的有悖于正常的反应,是对逆境的一种退缩、逃避、屈服。这种反应如不及时纠正,并在心理和行为上固定下来,便会形成对逆境的不良反应,较长时期内影响着心理行为的正常发展。消极性反应多为情绪性反应,其表现形式常见的有攻击、冷漠、幻想、退化、固执、逃避甚至自戕等。

(1)攻击。这是通过对他人攻击或毁坏周围物品来发泄强烈的紧张情绪的一种反应方式。攻击按其表现方式,又可分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

直接攻击是指当事者对造成逆境的根源直接表现出攻击行为。间接攻击又叫转向攻击。这种攻击的矛头不是直接指向逆境的根源,而是转向其他的人或物上。出现间接攻击的情况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情况是当事者意识到不能对逆境根源进行直接攻击,或碍于身份或因直接攻击反招致更大的逆境(如攻击对象是自己的上司或亲人时),便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其他人身上。如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在单位挨了批评,往往拿下级或家人出气。第二种情况是当逆境的原因不明,没有明显的攻击对象时,便将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到毫不相干的人或物上去,此时遭受攻击的对象便成为“替罪羊”。第三种情况是一个人对自己陷入逆境的真正原因无法攻击时,也会把痛苦发泄到他人或物上,如一个因疾病卧床的人会无缘无故地蹬被子,甩枕头向亲人发脾气。

(2)冷漠。这是一种与攻击性行为相反的反应方式。即陷入逆境后不是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而是似乎麻木不仁、无动于衷。

陷入逆境后的冷漠是经常陷入逆境后的一种反应。用理论来解释,是对逆境后攻击失败的一种强化。也就是说,如果个体每次遭遇逆境后都以攻击方式反应且总获成功,那么此人以后便形成逆境后便进行攻击的习惯;反之,如果每次攻击都以失败告终甚至招致更大的失败,那么便以冷漠的态度处之。

冷漠的反应并不等于陷入逆境后再没有愤怒的情绪体验,其内心深处反抗的怒火并没有熄灭,而是以强大的克制力将愤怒压抑在胸中。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冷漠的后面也许隐藏着更大的攻击动机。

(3)幻想。这也是对因挫折而产生的逆境的一种退缩性反应。即以非现实的方式来排除现实挫折的困扰,在梦幻中达到自己现实中难以达到的目标,满足自己现实中没有满足的需要。这是一种对逆境的变相超脱。

幻想可以使人暂时脱离现实的逆境,使人的情绪在逆境后得到一些缓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陷入逆境后的紧张情绪。但是幻想并不解决现实中的逆境之源,无法突破逆境。幻想过后,仍然是严酷的现实,有可能使陷入逆境者产生更大的逆境感。

幻想也是人们对待逆境常采用的一种反应方式。现实中的逆境越是使其感到痛苦,幻想中的成功越是使他感到愉快和满足,他就越有可能以幻想对付现实中的逆境。一旦成为习惯,不仅有碍于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还会形成一种病态的行为反应。

(4)退化。退化亦称为“倒退”或“回归”,是指个体陷入逆境时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本来,人在社会活动中总有与自己年龄、身份相称的行为模式。但是,当一个人陷入逆境时,可能打破与之相称的行为模式,以简单、幼稚的方式应付逆境,以求得别人的同情和照顾。有人陷入逆境后,便痛哭流涕、卧床不起,这些都是一种倒退。有些人在寻求高层次需要的活动失败后,转而追求低层次需要的满足,这也是退化的典型表现。往往那些追求功名而功不成、名不就的失败者,转而沉湎于醉生梦死的感情生活。对于这种表现,美国心理学家阿德福称之为“挫折———回归”现象。退化的另一种表现是受挫者缺乏主见,易接受暗示,盲目地相信别人,盲目地随从别人或盲目地执行别人的暗示。

(5)固执。个体陷入逆境后,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就是固执。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在儿子被狼吃掉后不停地向别人诉说:“我真傻,真的……”这种行为,便是固执。它是一种习惯化的反应,是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失败都采取的固定了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失败后惯于怨天尤人,即使由于主观原因失败,也还是埋怨别人。

固执与个体多次失败,屡陷逆境有关。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同样的失败,又一时难以克服,就可能慢慢失去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固执己见,一再重复同样而无效的言行。对人的过多、过严的惩罚和指责,有可能会导致,“固执”。

一个人失败后的固执并不意味着其内心的平静。在反复失败之后,也会产生茫然的感觉,情绪焦虑不安,生理上出现头昏、心悸、冒冷汗、脸色苍白等反应,甚至失去信心,悲观失望或畏缩不前。

(6)逃避。逃避是指躲开逆境的现实,放弃原来追求的目标,逃到自认为比较安全、而且不再有原来的偏差的地方去。就如“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行为。有的人工作积极遭人讽刺挖苦后,再也不积极;逃避虽可使紧张的心理得到暂时的缓解,但实际问题尚未解决。长此以往,使人害怕困难和挫折,从此不思进取。

(7)自戕。当一个人陷入逆境过深,又缺乏对逆境的承受力,有可能陷入绝望的泥潭而万念俱灰。此时,若得不到外界的援助,当事者又把逆境的原因归咎为自己的无能和失误,就可能自暴自弃,而将自身作为发泄的对象,从而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轻生厌世。有可能采取上吊、服毒、投河、跳楼等自杀办法来惩罚自己,或以此向他人和社会示威。

2.防卫性反应 人在陷入逆境之后,还在自觉地寻找和使用一些策略和方法,应付或适应所面临的逆境,以减弱逆境后紧张、焦虑、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减轻心理压力,保护自我,度过逆境。弗洛伊德就认为,人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即“防卫机制”。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使陷入逆境后的内心矛盾冲突得到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及保持某种稳定状态。

由于人们的社会经历、个性特征、价值观念等各不相同,对待逆境的防卫反应也不相同。其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饰。文饰是当事者为自己的逆境寻找合理化的原因,文过饰非,替自己辩护。它又可分为四类:

一是酸葡萄反应,即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当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而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是自己不喜欢达到或根本就没想达到某个目标。

二是甜柠檬反应。即嚼着酸涩的柠檬却硬说它甜。当个体达不到某个预定目标时,便拼命夸大既得利益的好处,缩小或否定其不足之处,借此减轻内心失望的痛苦。例如某人在追求升官没达到目的后,往往以自己淡泊名利、无官一身轻来解释。

三是推诿。即将个人陷入逆境原因,归咎于自身以外的原因以摆脱内疚。

四是援例。即援引别人错误的行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开脱,减轻自己因过失而产生的内心焦虑或罪疚感。

(2)替代。当人的某种需要或满足需要的方式不为环境所允许,或因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达到某种目标时,有些人会设法以一个新的目标替代原来的目标,以另一种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替代原来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

替代有两种方式:升华和补偿。

升华是指以环境所允许的行为方式取代环境所不允许的行为方式,去寻求某一需要的满足。补偿是指人们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新目标代替原来的追求,用其他方面的成功来补偿原来的挫折。

(3)认同。把别人具有的、令自己钦慕的品质加在自己头上,或是将自己与所崇拜的对象视为一体,以提高自己的信心,从而减轻失败感就是认同。

认同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将自己比拟成现实或历史上的成功人物,模仿其衣着言行,在心理上分享成功者的愉快,消除因失败而引起的苦闷、焦虑情绪。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个体为迎合长辈的欢心,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在思想和行为上尽可能与长辈的要求保持一致。

(4)投射。即将自己所具有的不为社会所赞许的人格特征反推到他人身上,以维护自尊心的防卫方式。如俗话所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投射作用中,不仅否认自己有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品质,反而将它加之于他人并予以攻击。例如,吝啬的人总抱怨别人小气;无能的人往往大讲别人如何不行;自己作风不正派,反而猜测别人有不轨行为;一个自己素质不高的上级老是抱怨下级素质太低。

投射与文饰作用十分相近,两者皆是以某种理由来掩饰个人的过失。所不同的是,文饰是找出理由为自己的过失辩护,且多半了解自己的缺点和过失。而投射则是否定自己的缺点和过失,并加之于他人身上。

(5)幽默。当一个人因处境困难尴尬时,用幽默解嘲,缓和当时的紧张气氛,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次与人谈话时,他太太跑进来大骂他一通,朋友知趣离去,苏格拉底便也到楼外躲避。他的太太并不甘心,在苏格拉底从窗户底下经过时,把一桶水往他头上一倒,苏格拉底全身透湿,如同落汤鸡,他一句幽默就化解了难堪的局面。他说:“我早就知道,响雷过后必有大雨。”

此外,在人的防卫机制中,还有压抑、反向、否定等表现形式,这些形式都是为了转移或减轻逆境的压力。因为逆境防卫机制立足于防卫,其作用在于防卫或延缓激动情绪所导致的攻击性或破坏性行为。运用得当是可以产生积极效用的。如果运用过度或不当,则易滑向消极的一面,甚至造成心理异常的偏差行为。这也是我们要引起注意的。

3.积极性反应 对逆境的积极性反应是一种有理智的反应。是当事者审时度势,在逆境面前所采取的积极进取的态度。要高度重视人们在逆境面前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战胜逆境,走出低谷,实现自己的目标。积极性反应也有一些不同的表现方式,常见的有三种:第一种是坚持目标、锲而不舍,第二种是合理调整目标、改变行为方式,最后一种是改变目标、另起炉灶。

(1)坚持目标、锲而不舍。当个人陷入逆境时,个人并不因暂时的失败而放弃对既定目标的追求,而是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排除障碍的办法,坚定不移地朝既定目标迈进,直至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很多时候,我们发现,逆境并不是使人知难而退,而是愈挫愈勇,激发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斗志,使人在失败面前最大限度动员身心潜能,使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智能能够达到激活状态,从而有利于冲破障碍,实现目标,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青少年时期就踌躇满志,他期望成为演说家、政治家。可他生来有口吃的毛病,这一不幸是他预期目标的严重阻碍,但田中角荣并没有因生理缺陷而放弃自己的理想目标。他一直试验和选用多种方法来克服这一缺陷:他学习唱歌,用歌曲的节拍感增强语言表达时的音节感;他把小石头含在口中控制舌头的运动,以校正发音。由于持之以恒,他终于克服了口吃的缺陷,以至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他进入政界,发表演说,参加竞选,最终成为日本首相。“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格言再一次得到验证。

(2)合理调整目标、改变行为方式。在陷入逆境后,高情商的人往往会对原来确定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行为方式进行冷静的思考。除了从主观努力方面找原因外,还要考虑:是不是原来的目标太高、太不切实际?是不是实现目标的行为方式不对头?苦干不等于蛮干,苦干还应加巧干。然后再根据思考的结果,对原来的目标与行为方式进行调整。

如果是原来的目标定得太高或不切合实际,陷入逆境后,便降低目标退而求其次,使调整后的目标符合客观实际也符合个体的实际能力水平。这样就可以较为顺利地达到调整后的目标,降低和避免由于原来目标不当而陷入逆境的紧张和焦虑。经济建设的发展谋求过高、过快的速度会脱离现实,不如谋求积极、稳妥、长远的增长,宁可速度放慢一点。如果原来行为方式不对头,会想到“条条大路通罗马”,这里走不通,那里总有路,于是通过别的途径和方法绕过障碍,来实现目标。正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总可到达目标的。

改变行为方式、合理调整目标,并不是害怕或放弃目标,而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表现。这样也可以降低和避免由于目标不当而难以实现可能产生的失败感。

(3)改变目标、另起炉灶。由于种种因素,目标的确定不符合客观实际,或者由于主观因素发生了变化而不能如期实现原定目标,则立即修正、改变原来的目标,确定一个新的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在现实中,确实有许多“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情况。某人追求某个目标久追不达,而转换方向追求另外的目标,结果成为某一领域的带头人。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原来从师陈长兴演小生,但嗓子有些嘶哑,虽经苦练仍难改变,于是转而扮演老生,使自己得以扬长避短,独创了京剧艺术的一个流派———“麒派”。

一些人在突然的、意外的重大失败面前,原定追求的目标已不可能实现,在经过痛苦的选择之后,转而追求别的目标或进行另外的选择,也可以从新的成功中获得心理补偿,减轻或转移失败后的痛苦、悲伤和愤慨。鲁迅先生年轻时以“东亚病夫”为耻,决心学医以治国人。后来在日本就读医学时,因观看一场电影而使其深受刺激。电影里有两个中国人被无辜屠杀,而围观的中国人却无动于衷,还在发笑。他突然觉得国人需要医治的是心灵。于是他弃医从文,成为中国新文学的旗手。再如有许多人在本单位默默无闻,而跳槽改行之后,却能做出很大的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