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目光传递心灵讯息

目光传递心灵讯息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光传递心灵讯息人们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或人像摄影时,首先注视的往往是人的眼睛。因为目光是人们传递心灵讯息的特殊语言。在交谈时,人们的目光具有补偿语言表达的功能。目光与语言、手势、姿态密切配合,会产生一种“互补效应”。目光语言还能反映抑扬起伏的情感,辅助口头语言的表达。

目光传递心灵讯息

人们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或人像摄影时,首先注视的往往是人的眼睛。因为目光是人们传递心灵讯息的特殊语言。

心理学家为此做了一些有趣的实验。心理学家在实验者的眼睛上装上微型橡胶吸盘,吸盘上有小巧的反射镜。在观摩人像时,反射镜能反射定向的灯光,从而在照相纸上留下眼球活动的轨迹。这个轨迹图是十分引人入胜的。心理学家看到,观画者的目光一次又一次折回到画中人物的眼睛上,即使是一张侧面像,眼睛仍是被注意的中心。

心理学家从大量的实践中得出结论:目光是人们赖以交往的工具之一。不同民族在交往中各自使用目光的方式千差万别;而用目光进行交际的习惯,在童年一经形成,几乎终生不再改变。

在交谈时,人们的目光具有补偿语言表达的功能。说话者打量对方的次数明显少于听话者。心理学家们认为,这使说话者有可能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要表达的内容上,而不至于分心。一般在一个长句或几个有逻辑联系的句子结束前一秒钟,言者会察看一下听者,仿佛是给对方一个信息:“我要结束了,下面该轮到你了。”听者的反应则是移开自己的视线。

实践告诉人们,目光与谈话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人内心的隐秘,胸中的奔突,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变幻的目光中流露出来。所以,人们可借助目光表达丰富的感情,增强讲话的效果。

目光能够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甚至能表达用言语难以说明的极其微妙的情感。目光也是一种“语言”,炯炯有神的目光,是对事业热烈追求的表现;麻木呆滞的目光,是对生活心灰意冷的表现。明澈坦荡的目光是为人正直、心怀博大的反映;狡黠、奸诈的目光是为人虚伪、心胸狭窄的反映。故弄玄虚的目光,乃是高傲自大的体现;神秘莫测的目光,则是狡猾奸刁的体现。坚定执著的目光,是志怀高远的表示;飘忽浮动的目光,是为人轻薄浅陋的表示。似匣剑出鞘,灼灼逼人的目光,是正派敏锐的写照;如蛇蝎蛰伏,灰冷阴暗的目光,是邪恶刁钻的写照。坚毅的目光,则预示着自强自信;晦衰的目光,则预示着自毁自堕。目光是多样的,它表达的情感也必是多种多样的。

交谈时瞬息万变的目光让人能窥探到你丰富的思想情感,体察出你蕴藏于内心深处的“语言”。所以在交谈时要得体地使用目光语言。目光是诚恳的必然结果,讲话者的真诚正是通过目光传达给别人的。你一边讲话,一边扫视听众,就会使听众对你产生信任感。

讲话者还可通过目光察言观色,“侦察”动向。因为人的喜怒哀乐,不只是通过语言,在更多情况下是通过人的肌体来表现的。一个人的“颜”“色”是洞察其内心世界的窗户。扫视听众,就能随时了解到他们的内心起伏、心理波动及对讲话的反应。这样侦察过后,即可因地适时应变,调节讲话的内容及方法,以吸引听者。

每一种目光都有其特定含义,如左顾右盼、飘忽不定,是心慌意乱、情绪不安的表现;目光向上,是沉思、高傲的反映;而目光向下,则表示伤感、悔恨、胆怯、害羞的心理。在演讲中,或者头翘望屋顶,或者俯视地面,或者环顾左右,或者直盯盯地目不转睛,或者眼珠不停地翻转游移不定,都是旁若无人的表现,不足以效法。而只有活泼、自然、得体的目光,才是语言表达的得力助手。目光与语言、手势、姿态密切配合,会产生一种“互补效应”。

在交谈中目光可以帮助维持一种联系。如座位分散,讲者与听者距离较远,目光对视次数增加,可使这一缺陷得以弥补。

目光是意志的体现,目光是心境的流露。在交谈或讲演中,敏锐的目光能捕捉对方的神情变化,洞察对方的内心世界。目光语言还能反映抑扬起伏的情感,辅助口头语言的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