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逆境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

逆境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人在遭遇逆境后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方向,可以把挫折的行为表现分为消极性反应、防卫性反应、积极性反应。消极性反应消极性反应是指人在遭遇逆境时伴随着强烈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作出的有悖于正常的反应,是对逆境的一种退缩、逃避、屈服。消极性反应多为情绪性反应,其表现形式,常见的有攻击、冷漠、幻想、退化、固着、逃避甚至自戕等。

逆境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

人与人的能力差别其实是很小的,之所以一些人的成就很大,一些人的成就很小,就是因为他们面对逆境的心态不同。一些人把逆境当成了世界末日,而一些人却通过风雨看到了即将降临的彩虹。

一、产生逆境的原因

逆境产生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工作中的失败或失误;进步、发展的愿望受挫;有才能找不到施展的机会;付出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或承认;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孤立;生活中的波折;等等。所有这一切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因素,二是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是指现实中存在的影响、阻碍个人达到某个目标或实现某种需要的外部环境。一般来说,如果我们的目标和需要超出了现实环境许可的限度,或实现某个目标缺少适宜的客观条件,就有可能招致来自客观环境方面的逆境。客观因素包括了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是指自然对人类行为的干扰。如洪水、地震、干旱,人的生、老、病、死,这些非人为力量所造成的时空限制及天灾地变等因素,使人的行为无法达到目标而造成逆境。它往往是人力所无法控制和避免的。另一类是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限制而引起的逆境。由社会因素引起的逆境,情况比较复杂,较之自然因素造成的逆境,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影响更大。社会性的逆境,几乎伴随着人们呱呱落地之日起就出现了,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性需要,但其中总有一部分不能获得满足,这就会形成逆境。对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限制而引起的逆境,应该分别情况区别对待。对待社会性逆境,正确的做法是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奋争,而客观条件暂不具备时,就应该积极做好准备,同时与耐心等待相结合。

主观因素是由于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而带来的阻碍和限制。如前所述,即使客观环境再险恶,如果个人不视为障碍,反觉得是一种锻炼,那也不会形成逆境。只有一个人觉得难以承受某种环境的压力之后,才会感到有逆境。

逆境的主观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个体生理条件的限制。这里是指个体生理上的缺陷、疾病以及容貌、身体等方面对达到目标所带来的限制。

第二方面是动机冲突。我们知道,动机是一个人发动、维持或抑制某个活动,导致该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人有多种多样的需要,也就有多种多样的动机。动机冲突,是指同时产生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都是人急需达到的,但往往“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在几个动机并存而又难以决策时,会形成心理矛盾,矛盾持续太久、太激烈,或是其中一个动机得到满足,而其他动机受阻碍,这时就会造成挫折。

第三方面是能力与期望的矛盾。在现实中,一些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估价太高,其期望个人所欲达到的目标大大超过个人的能力。一旦个人制订的目标或计划终因能力不济而无法达到,而自己又不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认为怀才不遇,就会怨天尤人,产生强烈的身陷逆境感觉。现代社会的人往往崇尚自我,过于自信,最容易出现能力与期望的矛盾,也最容易因此产生挫折感而陷入逆境。

二、面对逆境的多元化心态

逆境往往会改变受挫者当时的心理和行为,促使受挫者作出种种反应,人们对逆境的反应有种种不同的表现。有明有暗,有强有弱,有意识到的和没有意识到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根据人在遭遇逆境后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方向,可以把挫折的行为表现分为消极性反应、防卫性反应、积极性反应。

消极性反应

消极性反应是指人在遭遇逆境时伴随着强烈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作出的有悖于正常的反应,是对逆境的一种退缩、逃避、屈服。这种反应如不及时纠正,并在心理和行为上固定下来,便会形成对逆境的不良反应,较长时期内影响着心理行为的正常发展。消极性反应多为情绪性反应,其表现形式,常见的有攻击、冷漠、幻想、退化、固着、逃避甚至自戕等。

攻击。这是通过对他人攻击或毁坏周围物品来发泄强烈的紧张情绪的一种反应方式。攻击按其表现方式,又可分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

直接攻击是指当事者对造成逆境的根源直接表现出攻击行为。间接攻击又叫转向攻击。这种攻击的矛头不是直接指向逆境的根源,而是转向其他的人或物上。出现间接攻击的情况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情况是当事者意识到不能对逆境根源进行直接攻击,或碍于身份或因直接攻击反招致更大的逆境(如对象是自己的上司或亲人时),便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其他人身上。如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在单位挨了批评,往往拿下级或家人出气。第二种情况是当逆境的原因不明,没有明显的攻击对象时,便将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到毫不相干的人或物上去,此时遭受攻击的对象便成为“替罪羊”。第三种情况是一个人对自己陷入逆境的真正原因无法攻击时,也会把痛苦发泄到他人他物上,如一个因疾病卧床的人会无缘无故地蹬被子,甩枕头向亲人发脾气。

冷漠。这是一种与攻击性行为相反的反应方式。即陷入逆境后不是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而是似乎麻木不仁、无动于衷。

这种冷漠是经常陷入逆境后的一种反应。用学习理论来解释,是对逆境后攻击失败的一种强化。也就是说,如果个体每次逆境后都以攻击方式反应且总获成功,那么此人以后便形成逆境后便进行攻击的习惯;反之,如果每次攻击都以失败告终甚至招致更大的失败,那么便以冷漠的态度处之。

冷漠的反应并不等于陷入逆境后再没有愤怒的情绪体验,其内心深处反抗的怒火并没有熄灭,而是以强大的克制力将愤怒压抑在胸中。冷漠的后面也许隐藏着更大的攻击行为。

幻想。这也是对因挫折而产生的逆境的一种退缩性反应。即以非现实的方式来排除现实挫折的困扰,在梦幻中达到自己现实中难以达到的目标,满足自己现实中没有满足的需要。这是一种对逆境的变相超脱。

幻想可以使人暂时脱离现实的逆境,使人的情绪在逆境后得到一些缓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陷入逆境后的紧张情绪。但是幻想并不解决现实中的逆境之源,无法突破逆境。幻想过后,仍然是严酷的现实,有可能使陷入逆境者产生更大的逆境感。

幻想也是人们对待逆境常采用的一种反应方式。现实中的逆境越是使其感到痛苦,幻想中的成功越是使他感到愉快和满足,他就越有可能以幻想对付现实中的逆境。一旦成为习惯,不仅有碍于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还会形成一种病态的行为反应。“花开得多,果结得少”,“雷打得多,雨下得少”。

退化。退化亦称为“倒退”或“回归”。是指个体陷入逆境时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本来,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总有其与自己年龄角色相称的行为模式。但是,当一个人陷入逆境时,可能打破常规,以简单、幼稚的方式应付逆境,以求得别人的同情和照顾。有人陷入逆境后,便悲痛卧床。这些都是一种倒退。有些人在寻求高层次需要的活动失败后,转而追求低层次需要的满足,这也是退化的典型表现。往往那些追求功名而功不成、名不就的失败者,转而沉湎于醉生梦死的感情生活。对于这种表现,美国心理学家阿德福称之为“挫折—回归”现象。退化的另一种表现是受挫者缺乏主见,易接受暗示,盲目地相信别人,盲目地随从别人或盲目地执行别人的暗示。

固着。个体陷入逆境后,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就是固着。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在儿子被狼吃掉后不停地向别人诉说:“我真傻,真的……”这种行为,便是固着。它是一种习惯化的反应,是遇到不论什么样的失败都采取的固定了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失败后惯于怨天尤人,即使由于主观原因失败,也还是埋怨别人。

形成固着,与个体多次失败,屡陷逆境有关。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同样的失败,又一时难以克服,就可能慢慢失去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固执己见,一再重复同样而无效的言行。对人的过多过严的惩罚和指责,也有可能会导致“固着”。

一个人失败后的固着并不意味着其内心的平静。在反复失败之后,也会产生茫然的感觉,情绪焦虑不安,生理上出现头昏、心悸、冒冷汗、脸色苍白等反应,甚至失去信心,悲观失望,盲目服从或畏缩不前。

逃避。逃避是指躲开逆境的现实,放弃原来追求的目标,逃到自认为比较安全、而且不再有原来的偏差的地方去。就如“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行为。有的人工作积极遭人讽刺挖苦后,他再也不积极而是随大流;逃避虽可使心理紧张得到暂时的缓解,但实际问题尚未解决。长此以往,人便害怕困难和挫折,从此不思进取。

自戕。当一个人陷入逆境过深,而又缺乏对逆境的承受力,有可能陷入绝望的泥潭而万念俱灰。此时,如果得不到外界的援助,当事者又把逆境的原因回归为自己的无能和失误,就可能自暴自弃,而将自身作为发泄的对象,从而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轻生厌世。有可能采取上吊、服毒、投河、跳楼等自杀办法来惩罚自己,或以此向他人与社会示威。

防卫性反应

人在陷入逆境之后,还在自觉地寻找和使用一些策略和方法,应付或适应所面临的逆境,以减弱逆境后紧张、焦虑、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减轻心理所承受的压力,保护自我,度过逆境。弗洛伊德就认为,人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即“防卫机制”。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使人陷入逆境后的内心矛盾冲突得到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及保持某种稳定状态。

由于人们的社会经历、个性特征、价值观念等各不相同,对待逆境的防卫系统也不相同。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文饰。文饰是当事者为自己的逆境寻找合理化的原因,文过饰非,替自己辩护。它又可分为四类:

一是酸葡萄反应,即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当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而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是不喜欢达到或根本就没想达到某个目标。

二是甜柠檬反应。即嚼着酸涩的柠檬却硬说它甜。当个体达不到某个预定目标时,便拼命夸大既得利益的好处,缩小或否定其不足之处,借此减轻内心失望的痛苦。例如某人想升官没达到目的后,往往以自己淡泊名利、无官一身轻来解释。

三是推诿。即将个人陷入逆境原因,归咎于自身以外的原因以摆脱内疚。

四是援例。即援引别人的不合理行为为自己的不合理行为开脱,减轻自己因过失而产生的内心焦虑或罪疚感。

替代。当人的某种需要或满足需要的方式不为环境允许,或因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达到某种目标时,有些人会设法以一个新的目标替代原来的目标,以另一种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替代原来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

替代有两种方式:升华和补偿。

升华是指以环境所允许的行为方式取代环境所不允许的行为方式,去寻求某一需要的满足。补偿是指人们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新目标代替原来的追求,用其他方面的成功来补偿原来的挫折。

认同。把别人具有的、令自己钦慕的品质加在自己头上,或是将自己与所崇拜的对象视为一体,以提高自己的信心,从而减轻失败感就是认同。

认同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将自己比拟成现实或历史上的成功人物,模仿其衣着言行,在心理上分享成功者的愉快,消除失败引起的苦闷、焦虑情绪。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个体为迎合长辈的欢心,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在思想和行为上尽可能与其保持一致。

投射。即将自己所具有的不为社会所赞许的人格特征反推到他人身上,以维护自尊心的防卫方式。如俗话所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投射作用中,不仅否认自己有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品质,反而将它加之于他人予以攻击。例如,吝啬的人总抱怨别人小气;无能的人往往大讲别人如何不行;自己作风不正派,反而猜测别人有不轨行为;一个自己素质不高的人老是抱怨下级素质太低。

投射与文饰作用十分相近,两者皆是以某种理由来掩饰个人的过失。所不同者,文饰是找出理由为自己的过失辩护,且多半了解自己的缺点和过失。而投射则是否定自己的缺点和过失,并加之于他人身上。

幽默。当一个人因处境困难尴尬时,用幽默解嘲,缓和当时的紧张气氛,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次与人谈话时,他太太跑进来大骂他一通,朋友知趣离去,苏格拉底便也到楼外躲避。他的太太并不甘心,在苏格拉底从窗户底下经过时,把一桶水往他头上一倒,苏格拉底全身透湿,如同落汤鸡,他一句幽默就化解了难堪的局面。他说:“我早就知道,响雷过后必有大雨。”

此外,在人的防卫机制中,还有压抑、反向、否定等表现形式,这些形式都是为了转移或减轻逆境的压力。因为逆境防卫机制立足于防卫,其作用在于防卫或延缓激动情绪所导致的攻击性或破坏性行为。运用得当是可以产生积极的效用的。如果运用过度或不当,则易滑向消极的一面,妨碍个人的社会适应,甚至造成心理异常的偏差行为。这也是我们要引起注意的。

积极性反应

对逆境的积极性反应是一种有理智的反应。是当事者审时度势,在逆境面前所采取的积极进取的态度。要高度重视人们在逆境面前的积极因素。鼓励人们战胜逆境,走出低谷,实现自己的目标。积极性反应也有一些不同的表现方式,常见的有三种。

坚持目标,锲而不舍。当个体陷入逆境时,个体并不因暂时的失败而放弃对既定目标的追求,而是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排除障碍的办法,坚定不移地朝既定目标迈进,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很多时候,我们发现,逆境并不是使人知难而退,而是愈挫愈奋,激发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斗志,使人在失败面前最大限度动员身心潜能,使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智能能够达到激活状态,从而有利于冲破障碍,实现目标。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青少年时期就踌躇满志,浩气冲天,他期望成为演说家、政治家。可他生来有口吃的毛病,这一不幸是他预期目标的严重阻碍,但田中角荣并没有因生理缺陷而放弃自己的理想目标。他一直试验和选用多种方法来克服这一缺陷:他学习唱歌,用歌曲的节拍感增强语言表达时的音节感;他把小石头含在口中控制舌头的运动,以校正发音。由于持之以恒,他终于克服口吃的缺陷,以至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他进入政界,发表演说,参加竞选,最终成为日本首相。“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格言再一次得到验证。

合理调整目标,改变行为方式。当个体陷入逆境后,高情商的人往往会对原来确定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行为方式进行冷静的思考。除了从主观努力方面找原因外,还要考虑:是不是原来的目标太高,太不切实际?是不是实现目标的行为方式不对头?苦干不等于蛮干,苦干还应加巧干。然后再根据思考的结果,对原来的目标与行为方式进行调整。

如果是原来的目标定得太高或不切合实际,陷入逆境后,便降低目标退而求其次,使调整的目标符合客观实际也符合个体的实际能力水平。这样就可以较为顺利地达到调整后的目标,降低和避免由于原来目标不当而陷入逆境的紧张和焦虑。经济建设的发展谋求过高过快的速度会脱离现实,不如谋求积极、稳妥、长远的增长,宁可速度放慢一点。如果原来行为方式不对头,会想到“条条大路通罗马”,曲径通幽,这里走不通,那里总有路,于是通过别的途径和方法绕过障碍,来实现目标。大事没有,就做小事。正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总可到达目标的。

改变行为方式,合理调整目标,这并不是害怕或放弃目标,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表现。这样也可以降低和避免由于目标的不当难以达标可能产生的失败感。

改变目标,另起炉灶。由于种种因素,目标的确定不符合客观实际,或者由于主观因素发生了变化而不能如期实现原定目标,则立即修正、改变原来的目标,确定一个新的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在现实中,确实有许多“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情况。某人追求某个目标久追不达,而转换方向搞另一套,结果成为某一领域的带头人。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原来从师梅兰芳演小生,但嗓子有些嘶哑,虽经苦练仍难改变,于是转而扮演老生,使自己得以扬长避短,独创了京剧艺术的一个流派——“麒派”。

一些人在突然的、意外的重大失败面前,原定追求的目标已不可能实现,在经过痛苦的选择之后,转而追求别的目标或进行另外的活动,也可以从新的成功中获得心理补偿,减轻或转移失败后的痛苦、悲伤、愤慨。鲁迅先生年轻时以“东亚病夫”为耻,决心学医以治国人。后来在日本就读医学时,因观看一场电影而使其深受刺激。电影里有两个中国人被无辜屠杀,而围观的中国人却无动于衷,还在发笑。他突然觉得国人更要医治的是心灵。于是他弃医从文,成为中国新文学的旗手。再如有许多人在本单位默默无闻,而跳槽改行之后,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三、淬炼自身,逆流而上

逆境,普遍存在,人们在工作、学习以及整个人生旅途中总会遭遇这种或者那种不顺利的境遇,碰到各种挫折和失败。解铃还需系铃人。要冲出逆境,有赖于自己正确认识、分析陷入逆境的原因,采取正确的对策,改变错误的行为,克服对逆境的不适应现象,突破困境,实现目标。

要冲出逆境,就必须了解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会有哪些可能导致陷入逆境的原因,防患于未然。

每个人在他的整个生活中都有可能出现失误或失败,特别是进行一项新的工作,掌握一门新技术,其失误或失败的概率就更大。要“吃一堑,长一智”,善于总结、及时总结,找出原因,在失败中站起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消除恐惧、不安的情绪。

在一个群体中,人们都有上进心,人皆求发展。不同的是有的人表现明显,有的人表现隐蔽;有的人表现很强烈,有的人表现很平静。但进步、发展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说并不均等。有的人也许其才能被埋没,一辈子也难让人发现。

在管理中有一种公平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个人不仅关心其本人的收入和支出,而且还关心自己的收入支出与别人收支的关系。如果和别人比较,支出相等而收入不等,便会觉得付出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或承认,便会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产生一种逆境感,并因此导致工作积极性的下降与工作效率的降低。

在日本某企业,如果劳工之间出现矛盾,如吵架、打斗等,资方往往采取下述措施:先送当事人进到第一间房——哈哈镜室,让当事人照哈哈镜看自己可笑的形象,使紧张、发怒的情绪放松下来;然后进第二间房——傲慢像室,里面有一橡皮人,人像斜视你,表示蔑视,要你用榔头打此橡皮人以泄愤;再到第三间房——弹力球室,墙上用橡皮筋系着一个球,要当事人使劲拉开球,然后松手让球弹到墙上,再反弹到自己的脸上,意思是说你惹人家,人家就会报复你;第四间是劳工关系展览室,即相互友爱的历史;第五间是思想座谈室,经理在里面等着当事人,进行正式的谈话,以最终解决问题。可见,日本的管理者是很注重疏导的方法的。疏导非单一的说服,而是一门综合性的思想工作艺术。

宣泄,即“清洁身心”。在心理学医疗中,患者把自己思想中某些讨厌的东西都讲出来,并使这些思想得到澄清,身心得到纯洁。根据宣泄的理论,如果我们想要使对象减轻逆境带来的压力,就得让他把心中许多痛苦的事情都说出来。而要减少因逆境带来的侵犯行为,社会就要设计和提供一定的情境和条件,让个体有象征性宣泄的机会。国外的一些企业就注意到这一点。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设立了“出气室”;美国的威尔逊培训中心设立了“精神发泄室”;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十分奇特的行业——泄气服务中心,到泄气中心来的人可以进入一个房间,关上门任其发泄,他们往往在房间内暴跳如雷,把室内的摆设打得稀烂,直到闷气出尽,得到满足。

怎样引导陷入逆境者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呢?

倾诉。陷入逆境后总觉得心中有许多委屈,希望找亲人、朋友和自己信得过的人尽情倾诉。

有意地让陷入逆境者参加其他活动,借助活动把逆境中产生的情绪所积聚的能量排遣出去,使情绪得到缓和。例如有人因陷入逆境气愤得不得了时,到运动场上猛踢一场球,猛打一阵沙袋,弄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心中的风暴就会平息下来的。

让陷入逆境者的压抑情绪进行迁移,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目标替代。即在稳定陷入逆境者情绪的基础上,分析现实,重新审定目标,并设立一个目标来替代原来的目标。

二是情境转移。即为了帮助陷入逆境者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和困难情境的纠缠,参加使自己愉快的活动,暂时避开困难情境,从而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反应的刺激情境上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可以让其回顾生活中一些愉快的往事,传播自己感兴趣的喜悦,或出外旅游,或听听音乐,看看喜剧,以转移自己的情绪,冲淡自己的苦闷。

三是环境调节。改变环境,减少环境中困难的因素;换个新环境,让自己在新天地里重新有作为。有的人在一个地方陷入逆境后换个环境重新崛起,这样的例子不少。

矛盾意向法的使用,就是让陷入逆境者努力去做他最害怕发生的那些事情,甚至不惜用强制的手段让他去做。这一方法使人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克服对困难的预期焦虑,以便从容镇静地对付面临的局面。新兵上战场前总是恐惧的,害怕流血,害怕死亡,但军令如山,迫使他真正面对流血和死亡时,他也会变得从容镇静起来。

战胜困难,突破逆境,最终还是要靠当事者自己,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自我意识对失败心理进行控制和调节,防止和克服消极的情绪,产生积极的行为反应。

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厄运

尘世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苦雨凄风,然而面对艰难困苦,应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将直接决定你的人生轨迹。

两个病人,从病房中眺望窗外,面对同样的际遇,一个持悲观失望的灰色心态,看到的自然是满目苍凉、了无生气;另一个持积极乐观的明快心态,看到的自然是星光万点、一片光明。

人生在世,困难、挫折不可避免,关键看你是想战胜它,还是甘愿忍受它的摆布。做出不同的选择将会有不同的命运在等待着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位犹太裔心理学家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尽了折磨。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于纳粹之手,唯一的亲人只剩下一个妹妹。当时,他本人常常遭受严刑拷打,死亡之神随时都会青睐于他。

有一天,他独处囚室时,忽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就客观环境而言,我受制于人,没有任何自由;可是,我的意识是独立的,我可以自由地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后来他发现,在外界刺激和自己的反应之间,他完全有选择如何作出反应的自由与能力。

于是,这位心理学家靠着各种各样的记忆、想象与期盼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心灵和生活。他学会了心理调控,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因此,他的自由心灵早已超越了纳粹的禁锢。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工作和使命,他人是无法取代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复。因此,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也只有一次。归根到底,不是我们询问生命的意义何在,而是生命正在向我们提出质疑,它要求我们回答:我们存在的意义何在?所以,我们只有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才能理直气壮地问答这一问题。

其实,在你的精神活动领域,在你的日常生活里,在你所从事的事业中,在你渴望成功,甚至正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法则在伴随着你,那就是:

你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你是自己人生态度的主宰。

人的一生,或多或少,总是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反复地一浮一沉,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一种磨炼。所以,如果我们能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即使我们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五、乌云过后总会有阳光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切身感受:当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便会感觉生活处处充满阳光;而一旦遇到困难,或身处逆境时,就觉得生活一片阴暗,甚至感到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因此,个人主观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个士兵在一次战役中被炮弹碎片刮伤喉咙。他写了张纸条问医师:“我会活下去吗?”医师回答说:“会的。”他又问:“我仍可以讲话吗?”他又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于是这个士兵在纸上写道:“那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是啊!我们为什么不停止忧虑,对自己说:“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也许你就会发现,你所面临的逆境其实微不足道,不值得操心。

拿破仑·希尔曾说:“每种逆境都含有等量的成功的种子。”试想,生活中是否曾经有些事情似乎有巨大的困难或不幸的经历,它们却鼓舞着你取得了成功和幸福;倘若没有这些东西,你反而不会取得这种成功和幸福。

在逆境中,经过种种苦难的考验,在徘徊中看到的希望,能够激励我们取得成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逆境中也要追求希望,因为牛顿的定律不能解答他的一切问题,所以他不断地探究自然,终于提出了相对论。根据这种理论,人们找到了击破原子的方法,懂得了质量与能量相互转换的关系,并成功地征服了空间,解决了许多令人费神的问题。如果爱因斯坦没有这种坚信乌云背后必有阳光的信念,这些成就是不可能取得的。

虽然我们的奋斗结果不一定能改变客观世界,但它却能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使我们沿着自己的心灵之路前进。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在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是件不可能的事。但在1954年,罗杰·班纳斯特就敢于说“不”,他看到了逆境中的希望,打破了这个障碍。他能创造这项佳绩,除了得益于体能上的苦练,还归功于精神上的突破。在此之前,他曾在脑海中多次模仿四分钟跑完一英里,长久下来便形成极为强烈的信念,因而对神经系统就如下了一道绝对命令,必须完成这项任务。他果然做到了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事。更让人惊奇的是,在班纳斯特打破纪录后的二年里,竟然有近四百人进榜。可见,一旦见到阳光的照耀,乌云便会被迅速地驱散。

坚持成功的信念,每个人都能够发挥巨大的潜能。当然,信念也可能是破坏力,那就要看人们从哪个角度去认识。人类对于生活中的遭遇会很主观地赋予某种意义,积极的信念可使人越过障碍继续往前迈进,而消极的信念很可能就此毁掉整个人生。

六、挫折并不可怕

在父亲的带领下一个小男孩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旧式的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小男孩问父亲:“凡·高是不是一位百万富翁?”父亲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一年之后,这位父亲又带小男孩去丹麦参观安徒生的故居,小男孩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这个小男孩就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伊尔·布拉格。

二十年过去了,布拉格在回忆童年时说:“那时我们家真的很穷,父母都靠出卖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凡·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这个意思。”

造化有时会把它的宠儿放在下等人中间,让他们操着卑微的职业,使他们远离金钱、权力和荣誉,可是在某个有意义有价值的领域中却让他们脱颖而出。

有人说:“在最黑的土地上生长着最娇艳的花朵,那些最伟岸挺拔的树总是在最陡峭的岩石中扎根,昂首向天。”人们所经历的每一次不幸并非都是灾难,早年的逆境对于人生来说是一种幸运。与困难作斗争不仅磨破了我们稚嫩的双手,也为日后更为激烈的竞争准备了丰富的经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常因自己生活中扮演角色的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因自己地位的低下而放弃儿时的梦想,有时甚至因被人歧视而消沉,因不被人赏识而苦恼。其实造物主常把高贵的灵魂赋予卑贱的肉体,就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把贵重的东西藏在家中最不起眼的地方。

“饥饿没有什么可怕的,爸爸,”一个耳聋的男孩苦苦地央求父亲把他从救济院接回去,圆自己上学的梦想。“我们会生活在一个物资充足的社会中,并且,我知道怎么样来阻止饥饿。至少穷人都是长期靠一点点糖果来维持生存,感到饿得难受时,他们就用一根带子把自己的肚子勒紧,不是吗?为什么我不可以这样?”

这个可怜的耳聋男孩就是基托,然而,正是这个曾经饱受饥饿折磨的孩子,最后成了名扬世界的《圣经》学者。

人的一生就像布拉格和基托的人生一样,是不断地在挫折中奋起,逐步战胜挫折,萌生希望,实现理想,走向幸福的历程。

你也许幼年丧父,你也许父母双亡,你也许家境一贫如洗,你有可能失去恋人,你有可能面对亲人的背叛,你可能经历丧失子女的痛苦,你可能是个人才,却遭到压制……生活中的不幸千差万别,但面对不幸却只会有两种态度:一是抑郁、甚至绝望,一是愈挫愈勇,希望永存。

人在挫折时是很容易丧失奋斗精神的,一些人常见的表现便是觉得人生无聊,萎靡不振;然后便是自我逃避,自暴自弃。有的人借酒浇愁,可是愁上加愁。有的人行为趋向孤僻,自暴自弃。挫折并不可怕,你坚强,挫折就离你而去;你软弱,挫折就像绳子一样捆住你的双脚。你不妨学会逆向思维的本领。你是一个从小丧父的孩子,你整天又自卑又痛苦,就会影响你前进的力量。如果你想想有一个非常疼爱你的母亲,不比那些孤儿好吗?如果你家境一贫如洗,你就想“寒门出贵子”,穷则思变,穷能锻炼人的意志。你失去恋人,你就想这是自己真实的情感,保存在记忆之中,偶尔回忆一下也无妨,但不必投入太多的资本,“天涯处处皆芳草”。你是个人才,如果此处难以施展,就往别处。如果别处也难走,不妨学学蜗牛,待时而出。总之,不能让挫折在心中久驻,不能让某一点、某一时、某一方面的感伤占据了你的整个灵魂。

同时,你还可以采用幽默的办法,超越挫折。美国有名的政治家史蒂芬逊,虽然他两次竞选美国总统皆失败,但在美国人心目中史蒂芬逊却是一个英雄。在败给艾森豪威尔的那天清晨,记者拥在他的门前,采访他,他非但不愁容满面,却微笑地说:“进来吧,来给烤面包验验尸。”败得洒脱,表现出超越愁苦、挫折的自信心。一个断了一条腿的士兵回到故乡,围来了一群孩子,一些孩子嘲笑他战争中少了一条腿,做衣服可以省布料,这个士兵不但不悲伤,反而笑哈哈地说:“是啊,我很高兴,但我还是羡慕我另一位朋友,他一条腿也没有,比我还省布。”如果你是一个孤儿,就多想想许多孤儿不是同样成为栋梁之才吗?

挫折时,你可以想想比自己更为不幸的人,这样,自己的一点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比如双目失明的海伦·凯勒、高位瘫痪的张海迪等人,你的一点点不幸是微不足道的,你的挫折情绪会很快抛掉的。挫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面对挫折。

七、培养战胜逆境的意志

著名考古学家谢利曼年轻时在一家公司任职,有了经济基础以后便向自己一直暗恋着的著名影星敏娜求婚,不料敏娜早已和别人订婚。这是他一生中不能挽回的一次情感失败。后来,他依然坚强地走出了这段不愉快的回忆,全身心地积极从事贸易,更加努力地研究语言学,为发掘特洛伊遗迹日夜工作。经历过感情的失败,他并没有倒下,用更坚强的意志投入商业,他在经商贸易中获得大笔利润,业务蒸蒸日上,不久便成为商界的巨富。但他并不因此稍有懈怠,反而更勤奋地学习古希腊和拉丁语,为实现其少年时代之梦想而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42岁时,谢利曼为了能够顺利地发掘特洛伊遗迹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谢利曼说:“现在我所拥有的财富,已经无比丰厚,表示我从少年时一直梦想得到的果实已经成熟了。回想经商之初,生活虽然忙碌紧张,却一刻也不曾忘记特洛伊遗迹,我有决心一定会达到目标。”

“过去由于经济不宽裕,使得我致力于累积财富,以此作为实现美梦的基础,现在金钱财力对我似乎已经不再成为难题,目标俨然近在眼前,所有的血汗将不会白流。对于经商贸易,我将不再多费心力,我将把后半辈子投入使美梦成真的行动中。”谢利曼无比激动地说:“要下这样的决心,所遭遇的困难简直是一言难尽,尽管一次又一次遭受失败的打击,但我总是咬紧牙关去克服,盼望早日达到目标,完成我用一生做赌注的伟大理想。”

谢利曼终于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特洛伊遗迹的出土,标志他为世界考古学做出的辉煌贡献。

处在逆境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会为脱离逆境而奋斗,有的人却会因无法克服逆境而堕落下去。当然,能成功的一定是面对逆境几乎面不改色,并勇往直前的人,自暴自弃毁灭自己的,必然是向逆境屈膝没有采取任何改变现状的行动的人。

人的性格也并非天生就如此,而是看其所生活的周围环境如何而决定。不管环境怎样变化,只要你能够做到始终认为自己一定要成功,那么最后你一定会成功。凡事应该努力奋斗,否则会被环境压垮,而无法成功,尤其被环境压垮时,人的意志容易消沉。最重要的是,愈处于逆境中愈要有想挣脱出来的那种强烈意志。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这样激励人们:“你一生中最光辉的日子,并非是成功那一天,而是能从悲叹和绝望中涌出对人生挑战的心情和干劲的日子。”

成功仅仅是人们所付出的那些努力的一个成果而已。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并不是成功,而是能在逆境中保持继续奋斗努力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