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低调是一种大智若愚

低调是一种大智若愚

时间:2022-07-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低调是一种大智若愚老子曾经这样说过:“人完全了解大道,却装得好像并不了解,才是最高明的;根本不了解大道,却自炫自耀,表现出好像已经完全了解一样,就是无知。”真正的智者均明白,低调是一种大智若愚,因此,他们总是隐匿自己的智慧之光,以“不知”示人。低调不是愚昧,而是大智低调做人,是一种大智若愚。

2.低调是一种大智若愚

老子曾经这样说过:“人完全了解大道,却装得好像并不了解,才是最高明的;根本不了解大道,却自炫自耀,表现出好像已经完全了解一样,就是无知。”真正的智者均明白,低调是一种大智若愚,因此,他们总是隐匿自己的智慧之光,以“不知”示人。

低调不是愚昧,而是大智

低调做人,是一种大智若愚。只有修炼到此种境界,才能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在显赫时持赢若亏,不骄不狂。

潘基文是第二位担任联合国秘书长的亚洲人。西方人一致认为他比较低调,但他本人却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在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他曾这样说道:“我是一名坚决果断的领导者。”与此同时,他告诫那些自以为低调的人,真正低调的人,是不易被打败的。

潘基文是一个低调而又勇敢的秘书长。2007年3月22日,潘基文首次访问伊拉克,在巴格达与伊拉克总理马利基举行记者会的时候,会场附近发生了一起炮击事件。一枚迫击炮炮弹在距离现场50米的地方发生爆炸,幸运的是,潘基文与联合国官员均没有受伤。当时,有人建议休会,但潘基文却毅然作出决定,会议照常进行。在会议结束之时,潘基文不但没有被这次恐怖事件吓倒,反而前往昔日在恐怖袭击中牺牲的联合国职员纪念碑前献花。

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政府在联合国议事中时常保持沉默或弃权,事实上,他们可曾知道,这就是中国人独有的传统智慧——低调。作为联合国的秘书长,潘基文正是运用了这一传统智慧,才使自己在国际上不露锋芒。理所当然,低调并不是愚昧,而是大智的一种策略,犹如潘基文那样,在别人的眼里他总是十分低调,但在关键时刻,却又展现出自己刚强的一面。

低调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其奥妙就在于表面看起来木讷糊涂,内心却保持着清醒。在紧要关头保持大智若愚,不仅能够将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还可以若无其事,不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使对方感到无比惊讶。然而,若要较好地做到大智若愚,就要在心中装有对付对方的策略,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也不要无为而示有为。原本糊涂反而装聪明,将会弄巧成拙。

大智若愚,实乃养晦之术

从做人的原则来看,大智若愚是一种以静制动、以暗处明、以柔克刚的智慧。在古代做人的艺术中,“大智若愚”时常被演变为一套内容丰富的韬光养晦之术。

那些历经大风大雨的“过来人”对老子的名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理解得尤为深刻。因此,每当处在一些“特殊关系”的微妙场合,或在面临生命威胁的关键时刻,韬光隐晦者无不恬然淡薄、大智若愚。

隋朝时,隋炀帝尤为残暴,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诸多官员纷纷倒戈,倾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疑心重重,朝中大臣,特别是外藩重臣,极易引起他的疑心。唐太祖李渊曾多次担任中央与地方的官员,所到之处,必定悉心结识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他的威望较高,不计其数的人前来归附他。这样一来,大家都替他非常担心,害怕由此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令李渊前往他的行宫进见。李渊由于疾病未能成行,隋炀帝极不满意,多少有些猜疑。

那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当隋炀帝向其问起李渊未能朝见的缘由时,王氏回答他生病了,隋炀帝向她问道:“那么,他会死吗?”

王氏把这一消息传达给李渊,李渊便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自己迟早会被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蓄意而动。于是,他故意广收贿赂而败坏自己的名声,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隋炀帝得知这些,果真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就这样,李渊才有了后来的太原起兵并建立了大唐帝国。

倘若李渊当初不是自毁声誉、低调做人,而是怒火中烧,立刻采取兵变,将会由于准备不足而失败。

在汉朝之后的所有做人术中,这种低调的做人之术被发挥得最为充分。许多成大事者,在成就大事之前均有一段韬晦的历史,无不以弱者的姿态而做出强者的举动。

大智若愚,重在一个“若”字。“若”字不仅设计了巨大的假象与骗局,还掩饰了一定的野心与权欲。这种甘为愚蠢、甘当弱者的低调做人术,实则是一种智慧,它要求人们不露真相,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