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随遇而安,恬然自适

随遇而安,恬然自适

时间:2022-07-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遇而安,恬然自适有一句俗话叫做“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多数时候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遭遇挫折或是陷入困境时,随遇而安可以使人消除痛苦、烦恼的心情,拥有一份愉快的心情。毫无疑问,这就是随遇而安、心随地安的结果了。或许是受了柔奴的影响,在后来连遭贬谪的宦海生涯中,苏轼也是随遇而安,随处而安,生活尽管不尽如人意,但却也自适其意,自得其乐。

随遇而安,恬然自适

有一句俗话叫做“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多数时候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随时随地地调适好自己,以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随遇而安体现的,是“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境界,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了解这种境界和情怀的人,对于荣辱得失看得很淡,因而能低调生活,随遇而安。

在遭遇挫折或是陷入困境时,随遇而安可以使人消除痛苦、烦恼的心情,拥有一份愉快的心情。在遭遇危难或是身陷囹圄之时,随遇而安也能让人拥有一份平静的期待,这更胜过绝望地呐喊。

宋朝时,大文豪苏轼的一位朋友名叫王定国,王定国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她眉清目秀,善于应对。后来,王定国迁居岭南。柔奴也跟着他去了。多年后,王定国又迁回京城做官。苏轼拜访王定国时,见到了柔奴,就问她:“岭南的风土远逊于江南,应该不好吧?”柔奴回答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了感慨不已,就填了一首词:“……万里归来年愈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偏远荒凉的岭南似乎真的不是什么好地方,但柔奴却能像生活在故乡京城一样,很安适地生活。从岭南归来后,柔奴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轻了,她的笑容也仿佛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毫无疑问,这就是随遇而安、心随地安的结果了。

或许是受了柔奴的影响,在后来连遭贬谪的宦海生涯中,苏轼也是随遇而安,随处而安,生活尽管不尽如人意,但却也自适其意,自得其乐。

公元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后,失去了俸禄,一家老小数十口日子过得很是窘迫。面对境遇的陡落,苏轼移情于物,耕作田间,自得其乐。元丰三年,苏轼开始务农。他在黄州买了一块地,名之曰“东坡”,他就在那块坡地上耕种。后来苏轼干脆更名为“苏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苏轼决心为自己建筑—个舒适的家,他把精力全部用了在筑水坝、建鱼池上。他还从邻居那里移栽树苗,从老家四川托人找菜种。他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似乎忘掉了贬谪在外的烦恼。当邻家的孩子跑来告诉他,他们打的井出了水,或是他种的豆子冒出针尖般小的绿苗时,苏轼都会高兴得跳起来。看着稻茎直立田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稻叶上的露滴在月光之下闪动,苏轼都会感到得意而满足。过去他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他甚至觉得,如果一生能够这样平静地生活在田间,随遇而安,未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后来,苏轼被流放到了被人们认为“海外炎荒,非人所居”的海南岛上。在那里,他依然能够随遇而安。在流放海南的三年间,苏轼几乎每天都饮酒赋诗,作文写字;当然,他深为钟爱的书法艺术,也从未间断过。由于远离了官场的政治斗争,苏轼耳根清静,他把所有的文娱活动当成是娱乐身心的最好方法。他每天都拿出陶渊明、杜甫、柳宗元等名家的诗文来进行摹写,赠送朋友、客人。当时,也有不少不怕得罪当局的和尚、道士远道而来,索取他的墨迹。此外,爱郊游,爱访友,爱谈禅论佛等爱好,苏轼一样也没丢。随处身安,随处心字,他自适而随意,非常逍遥。

我们都是凡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经历挫折,遭遇意外,有时候还会做出非常错误的选择,有时甚至会被无情的命运捉弄。面对不如意,面对人生诸多不幸,当我们确实无力改变大环境时,我们就要随遇而安,默默地寻找时机,同时也享受踏实的现实生活。

从字面上看,随遇而安是一种停顿状态,甚至有些随波逐流的意味。其实不然。“随遇”就是顺随境遇,“安”就是指保持一种平和安然的心态,并继续坚持自己的追求。这需要一种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需要一种低调的智慧和超脱、豁达的胸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随遇而安之所以体现了低调做人的智慧,是因为,一方面,它可以克服遇到障碍时容易产生的“躁、燥”二气,使你头脑冷静,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到最好,同时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出路;另一方面,无论你身处何位,有了随遇而安的心态,你都能达观从容、游刃有余地工作、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