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到底谁技高一筹

到底谁技高一筹

时间:2022-07-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 囚徒困境:到底谁技高一筹1950年,担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的数学家图克,用两个犯罪嫌疑人的故事构造了一个博弈模型,即囚徒困境模型:一个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囚徒困境之所以称为困境也正是因为这个博弈的最终结局恰恰是最坏的结果。最有利的1年监禁没有出现,两个囚徒损人而不利己,一个悖论就此出现。

4 囚徒困境:到底谁技高一筹

1950年,担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的数学家图克,用两个犯罪嫌疑人的故事构造了一个博弈模型,即囚徒困境模型:

一个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侦破此案的过程中,抓到了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到了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两个都否认杀过人,然后争辩说只是发现富翁被杀,顺手牵羊拿了点东西而已。

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以防止他们串供或结成攻守同盟,并分别跟他们讲清了他们的处境和面临的选择:如果他们两人中有一人认罪,则坦白者立即释放而另一人将判8年徒刑;如果两人都坦白认罪,则他们将各被判5年监禁;当然若两人都拒不认罪,因警察手上缺乏证据,则他们会被处以较轻的偷盗罪各判1年徒刑。

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呢?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的选择;即使他们能交谈,也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

在困境中任何一名理性的囚徒都会作出如此选择:若对方选择抵赖,自己选择背叛,会让自己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若对方选择背叛,自己也要背叛,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还是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5年。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了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于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的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另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策略。

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1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会比两人背叛对方而被判刑5年的情况好。但根据以上假设,两人均为理性个人,且只追求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两人判决均比合作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低,这就是困境所在。

囚徒困境的主旨是:囚徒们虽然可以彼此合作、坚不吐实,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但在信息不明的情况下,会以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

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一样。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反复地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会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

囚徒困境之所以称为困境也正是因为这个博弈的最终结局恰恰是最坏的结果。当然这也是警官的聪明之处。警官采取的游戏规则必然会让两名囚犯坦白罪行。对一个博弈来说,游戏规则非常的重要,适宜的规则才能够达到目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莫不如此,规则制订者往往利用条件制定出有利于自身的规章制度。

虽然“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道理人人都懂,但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一个囚徒困境的应用。囚徒困境被看成是博弈论的代表性案例,不仅因为其简单易懂,还在于它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

如果将囚徒困境和纳什均衡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中来,我们会看到在社会、经济、政治、管理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司空见惯的博弈现象。

在我国,老百姓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家电价格大战,彩电、冰箱、空调……无一不疯狂降价,以期占据市场。消费者当然是受益者,但是,厂家价格大战的结局却往往构成一个纳什均衡。前面提到了,它就像囚徒困境的结果,损人而不利己,最终是谁都没有钱赚,甚至还濒临破产。价格战对厂商而言无疑意味着自杀。因此,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厂商采取合作的态度,通过建立行业协会等方式避免这种没有意义的价格战。

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囚徒困境显然不是一个最佳的结果。然而,它竟然是符合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被誉为经济学圣人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句名言:“一个人通过追求自身利益,常常会比他实际上想做的那样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将达到利他的效果。通俗点说,就是“人人都为自己好,社会就会变更好”。但是上面的囚徒困境却对亚当·斯密提出了有力挑战:对两个嫌疑犯来说,在亚当·斯密精神的指导下完全为了自己好,结果却是大家都不好。最有利的1年监禁没有出现,两个囚徒损人而不利己,一个悖论就此出现。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个悖论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

囚徒困境还适用于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应该说,有些企业很清楚环境污染的危害,也不愿意这么做,但在很多情况下却被迫放弃污染治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作个假设,即政府没有严格的管制,那么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必然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果其中一个企业家良心发现,自愿投资治理污染,那么他的生产成本必然增加,从而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最后,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导致破产。由此,所有的企业最终都会进入纳什均衡状态。实际上,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乡镇企业因为盲目发展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就属于这种情况。大家都知道,从长远看,这种纳什均衡是极为有害的,它必将导致个人、企业,乃至整个国家成为“陷入困境的囚徒”。而在政府加强了污染管制后,企业都投入了成本以有效降低污染,即在治污问题上采取了合作的姿态,结果是获得了与高污染时期同样的利润,但是环境却得以大大改善。

一个只追求个体利益的社会,迟早会陷入囚徒困境。事实已经说明,只有合作,采取基于群体利益的策略,才会带来真正的共赢局面,否则,企业如果只是单纯为了一己之利,终将变成市场里的“囚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