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毛泽东罕见的六个“毛注”

毛泽东罕见的六个“毛注”

时间:2022-07-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1.“小平同志的报告很好”:毛泽东罕见的六个“毛注”邓小平主政西南工作期间,在领导开展剿匪、反霸、修路、统战、城市、民族等各项工作的同时,还倾注精力领导了西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此话引起毛泽东的警觉,批示“中南、华东各省严密注意这些教训”。这,都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对邓小平报告的首肯与赞赏。

41.“小平同志的报告很好”:毛泽东罕见的六个“毛注”

邓小平主政西南工作期间,在领导开展剿匪、反霸、修路、统战、城市、民族等各项工作的同时,还倾注精力领导了西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1951年5月9日,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写了一份关于西南地区土地改革情况的报告。一个星期后,即5月16日,毛泽东即将邓小平的报告转发全国各地,并在转发的批语中说:

小平同志的报告很好。

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报告看得很认真、很仔细,并亲笔在邓的报告上不时地加以批注,读来饶有兴味。

邓小平在报告中谈到:我们在今年二、三、四月进行而且完成了第一期分配土地的工作。第一期土改范围为十八个县又十二个区和一百五十八个乡及重庆、万县、南充三个市郊区,共一千三百五十一万余人口的地区。各地土改都是结合复查反霸退押,惩治不法地主,发动贫雇农,进一步改造农会领导和镇压反革命等内容进行的。

看到这里,毛泽东批注道:

“(所有这些都很好,都值得庆贺,一切尚未做到这一步的地方,都应这样做。毛注。)”

当邓小平的报告谈到:经验证明,不镇压反革命,封建势力不会低头,贫雇农不敢起来,退押、土改也不会这样顺利完成。

这时,毛泽东又批注道:

“(所有这些都是正确的,各地都应这样做。毛注。)”

当邓小平谈到:在镇反和惩治不法地主两个问题上,有些地方发生了控制不严的毛病。运动愈到后期,愈是轰轰烈烈,下面同志脑筋愈热,领导机关愈要注意控制,这是我们及各省区党委应有的教训。上述两个运动的后期,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不按章程办事的无政府无纪律的风气,又在抬头。

这时,毛泽东又提笔批注:

“(请中南、华东各省严密注意这些教训,坚决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绝对不容许此种坏作风抬头。毛注。)”

在邓小平谈到:全区干部从五月起进入整风,总结前一般经验(包括镇反),准备第二期土改和布置今后镇反,方法仍是肯定成绩,发扬优点,纠正缺点,并注意纠正无政府无纪律倾向。

毛泽东于此处又批注道:

“(请你们考虑可否仿照西南办法在六七两月来一次整风,在冬季再来一次整风,不要等候冬季作一次整。毛注。)”

在邓小平谈到:注意春耕生产的领导。各地同志反映群众真正起来了,领导思想往往落于群众觉悟程度之后,许多同志总以为抗美援朝妨碍工作,是一个额外的负担,而群众一搞起来就有声有色,大大帮助了实际运动,扩兵这样容易,也出乎意料之外。

这时,毛泽东又作了一个很长的批注:

“(还有两件事是出乎许多同志意料之外的。一件是不敢大张旗鼓地镇压反革命,不敢邀请党外人士参加审判委员会和我们共同审判反革命。结果恰好相反,愈是打破了关门主义的地方,情况就愈好。这是对于人民和党外人士的积极性估计不足的一个例子。又一件是不敢邀民主人士、工商业者、大学教授、中学教员分批地大量地看土改,看杀反革命。叫他们去看,也只让他们看好的,不敢让他们看坏的,存在着严重的关门主义。结果又相反,凡去看了的,回来都是好话,都是进步。华东局规定好坏都让人看,结果很好。这是对于党外广大人士的积极性估计不足的又一个例子。毛注。)”

在报告的最后,邓小平谈到:现在比较担心的问题是今春雨水太多。秧苗腐烂很多,可能影响春耕。今年小春比去年差,各省都有一些地方发生严重的灾荒。我们担心各地对这些问题注意不够,忽视了争取今年丰收的中心任务,招致严重的后果。我们正注意对这一方面的指导。

此处,毛泽东做了第六个批注:

“(此事我也很忧虑,务请你们密切指导,争取丰收。毛注。)”

从邓小平的报告和毛泽东的批注中,我们可以看出和想到一些什么呢?

第一,邓小平的报告实事求是,切中时弊。毛泽东认为“小平同志的报告很好”,并将它转发全国各地仿行。邓小平的报告好在哪里?好就好在客观地反映了西南地区土改工作的实际,总结了土改工作中的经验;好就好在找出了土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好就好在报告所述内容很实在、很到位、很中肯。这些,都使毛泽东产生了共鸣,引发了思考。他一口气做下了六个批注,这是颇为罕见的批文方式。

第二,毛泽东的批示高屋建瓴,心系于民。建国伊始,毛泽东在百废待兴、日理万机的情况下,对西南局一个关于土改工作的报告,如此关注,如此重视,亲自批注,关怀备至,充分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执政为民、宵衣旰食的崇高风范。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谨于资政、勤于治事的贤帝明君,如唐太宗经常批阅奏章文件到深夜,甚至将一些重要奏章“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乾隆皇帝每天凌晨四五点钟起来批文,从不间断,在位六十年,直至退位前还“宵旰焦劳”,“不敢怠遑”。毛泽东是当代天骄,却很勤勉,且关注民生。当他看到邓小平报告中提到“今春雨水太多,秧苗腐烂很多,可能影响春耕”时,慨然批示道:“此事我也很忧虑,务请你们密切指导,争取丰收”,其领袖之心,领袖之忧,感人至深。

第三,毛泽东同邓小平之间,心心相印,相知相亲。他们一个在京城,一个在西南,想的干的都是党和国家的大事,都是心系老百姓的大事。从剿匪反霸、抗美援朝,到土地改革、减租退押,“斗争异常激烈”。邓小平风趣地将其形容为建国后“西南的‘淮海战役’”,深感“运动愈到后期,愈是轰轰烈烈,下面同志脑筋愈热,领导机关愈要注意控制”,等等。此话引起毛泽东的警觉,批示“中南、华东各省严密注意这些教训”。这,都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对邓小平报告的首肯与赞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