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怎样设计与创造成功的人生

怎样设计与创造成功的人生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我们每个大学毕业生尤其需要端正就业的指导思想,正确地自我设计,努力地实践自我。现在,取消了毕业生的统一分配,虽然出现了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但却为毕业生们的自我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发挥自己的志趣和才华创造了条件。当然,这种变化也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设计的基础上,应当是越变越好,直到获得自己满意的和能够实现自己人生最大价值的工作为止。

怎样设计与创造成功的人生——与大学毕业生谈谈就业与创业问题

每年的3月下旬到4月初,是珞珈山樱花盛开的季节,来到这里赏樱春游的人堪为人山人海。作为珞珈山的主人公——大学生,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大学毕业生,在欣赏这鲜花美景的同时,他们另外的一种心事也浮动起来了,那就是为求职与应聘而四处奔波。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应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应届毕业生的邀请,于2006年3月22日晚上,以“怎样设计与创造成功的人生”为题与他们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当务之急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眼前的具体目标。但是,从人生大目标来说,求职问题是涉及大学毕业生如何设计与创造成功的人生大事,每一个希望事业有成的大学毕业生都必须面对和回答这个问题。

人生是一部晦涩难懂的书,需要穷其一生地去读,否则是很难读懂它的。胡适先生曾经说过:“人生本来没有意义,你给它什么意义,它就具有什么意义。”他还说:“人生固然不过一梦,但一生只有这一场做梦的机会,岂可不努力做一个轰轰烈烈像个样子的梦来。”

我历来提倡,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要学会正确地设计自我,努力实践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从而创造自己成功的人生。如果说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那么通过正确的自我设计,就是实现轰轰烈烈梦想的途径。

有人说人生是挣扎,从出生到死亡总共要经历七次危机,即出生的危机、求学的危机、青春期的危机、就业的危机(也叫大挣扎的危机)、中年的危机、老年的危机和死亡的危机。人们之所以把就业问题称为大挣扎的危机,这不仅是因为就业是一个难题,而且它对于实现人生的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跃进”式的扩招是主要原因,同时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和就业观念不端正也有直接的关系。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我们每个大学毕业生尤其需要端正就业的指导思想,正确地自我设计,努力地实践自我。

大学生能否自我设计呢?无论从理论上或是从实践上,自我设计都是一个普遍的原则,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实践者和承担者。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自我设计”还是一个犯禁的口号,往往把自我设计批判为是为个人而奋斗。在计划经济年代,大学毕业生是包分配的,作为保证毕业分配顺利进行的指导思想是,“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个人对职业选择的自由权完全被剥夺了。虽然那个时候,毕业生们用不着为找工作而烦恼,但实际上“包办婚姻”式分配的工作,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现在,取消了毕业生的统一分配,虽然出现了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但却为毕业生们的自我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发挥自己的志趣和才华创造了条件。取消毕业分配,这是大势所趋,是市场经济竞争必然的结果。

目前,同学们正面临着求职的激烈竞争,我愿意借此机会对你们提一些建议,也许对你们有目的的自我设计有些帮助。我的建议包括转变三个就业观点,学会应用三个自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它们是我通过大量的观察总结出来的。当然,再好的建议也不能把它当做教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和应用它。

三个就业的观点是:

第一,大学毕业生从事任何职业都是对口的,问题是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对口。在计划经济时代,把学什么专业的学生分配到同行业去工作叫做对口,否则就叫做“学非所用”,这是以狭隘的观点看待对口。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提出:大学毕业生从事任何职业都是对口的,只能自己去对社会需要的大口,不能要求社会来对自己所学狭窄专业的小口。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培养目标,大学四年只是通才教育,只能学到最基本的知识、基本素质和基本方法。当大学实现了大众化特别是普及化以后,这种就业的特点就更明显地凸现出来了。

大学期间,是不可能培养出专门家来的,一个专门家的成长,从大学毕业至少还需要在研究实践中拼搏15~20年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把求职与就业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范围内。大量的实际事例也说明,在以往的大学毕业生中,横向成材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学化学的成了画家,学英语的成了生物学家,学经济的成了历史学家,学历史的成了哲学家,学哲学的成了律师,学物理的成了哲学家,学经济的成了文学家,学历史的成了新闻学家,学电机的成了激光学家……如果树立了这个观点,那么我们毕业生就业与求职的路子就无限宽广了,自己也掌握了自我设计的主动权了。

第二,不能指望一次求职管终身。一个人如果能够头一次求得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并且有志于此,那当然很好。但是,这样的事例往往是不多的,我们应当有不断变更职业的思想准备。今天,无论是科学技术或是市场经济,都在不断地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职业也必须跟上变化的形势。当然,这种变化也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设计的基础上,应当是越变越好,直到获得自己满意的和能够实现自己人生最大价值的工作为止。

第三,应当树立“机遇可遇亦可求”的观点。俗话说:“机遇可遇不可求”,这话明显带有消极的态度。其实,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问题是机遇偏爱“坚贞不渝的淑女”,属于“有准备头脑”的人。因此,每一个求职者,都应当主动出击,无论你遇到多少次挫折,都不应该放弃。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只要你竭尽全力,那么幸运的机遇之神也一定会降落到你的头上。

三个就业的理论是:

第一,空隙理论,这是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提出的,这既是他远见卓识的表现,又是他创业的经验总结。何为空隙理论呢?他解释说:当你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既要使它们不重叠又要使它们相邻,那么在圆与圆之间就出现了空白地带。空白地带就是空隙,空隙越大机会就越多,无论是创业或是就业的机会都是这样。

例如,人才密度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当今人才空隙最大的地方,其就业的机会显然要比京、津、沪、穗等大城市多得多。在这个问题上,不少毕业生还陷在求职的误区里,不是把事业放在首位,而往往是以地方和收入作为首先考虑的条件,以至于失去了本来可以获得的机遇。这使我想到了“文化大革命”以前,许多名校的毕业生都被分配到了大城市、大机关,而二、三流大学的毕业生却都分配到了基层。后来,在干部要知识化的思想指导下,那些在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其中不少都得到了升迁,如县市长、县委书记、局长、副省长甚至省长。他们是在空隙中成长起来的,是时势造就了这一批英雄;反之,那些在大城市和大机关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就没有这种升迁的机会了。

第二,占位理论,这是日本学者上野明提出的,并且把它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什么叫占位?上野明解释是:“占位是使企业的产品在顾客心里占有位子,留下印象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法和广告方法。”这是一种狭义的解释,事实上占位的理论应用在各个方面。其中,大学毕业生就业就有一个如何占位的问题。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要在人才市场或事业上占有位子,那么你就应当知道自己的位子在什么地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回答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特点与优势是什么,自己准备成就什么样的事业。

在刚开始时,可能不会马上占据最有利的位子,但是可以通过调整逐步得到最符合自己需要的位子。俗话说,“站着这山看着那山高”,对这话过去是贬斥的,被当做见异思迁和好高骛远的思想表现。但是,以占位理论来看待就业,不妨先占住一个位子,然后逐步攀登自己事业的高峰。

第三,三部曲的理论,这是借用文学创作上的一个俗语。无论是就业或者创业,事实上都不可能一步登天,都有一个不断积累、发展和提高的过程。纵观一切成功的科学家或是企业家,他们大都经历了自己艰苦奋斗的“三部曲”,比如王永庆、李嘉诚、比尔·盖茨、斯蒂芬·乔布斯……。因此,每一个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都应当正确地设计自己创业的三部曲,谱写出自己创业的交响乐

大学毕业生在设计自己的事业中,还应当站得高一些,不应当仅仅当一个求职者,而应当成为创业者。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自己创业的比例尚不到2%,而美国竟高达30%,这既显示我国大学生缺乏创新的能力,又表明我国创业的环境并不宽松。我始终认为,只有我国大学毕业生中创业者多了,那么求职者就会少了。因此,我国大学教育必须改革,实施创造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我相信只要给大学生们一个支点——赋予他们创造性的素质和创业的空间,那么当代的大学毕业生们,就能够设计自我和实现自我,从而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这样既可以减轻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又是建设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希望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