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抓住高效记忆线索

抓住高效记忆线索

时间:2022-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2章 抓住高效记忆线索本章告诉你对于高效记忆至关重要的几个线索:锁定目标、理解融会、观察特征、分类整理、运用关联、及时复习等。这个实验的结果,足以证明接近目标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他以实验结果认为不标定跳高杆的跳法,总比不上中间标定跳高杆的跳法。因为中间标定有跳高杆,可以逐渐上升其高度,这就是接近的目标,有了接近的目标自然可以跳得更高。

第2章 抓住高效记忆线索

本章告诉你对于高效记忆至关重要的几个线索:锁定目标、理解融会、观察特征、分类整理、运用关联、及时复习等。看似朴素平淡,但越是朴素的就越是实用的,不可小视哦!

锁定目标

记忆的效果和记忆的目的有密切的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记忆的目的越明确,记的效率就越高。佛洛伊德这样说过:“意图是所有记忆与忘却的基础。人们所记忆的事物,应该是自己想要记忆的事物;所忘却的事物,也是自己想要忘记的事物。”这说明只有记忆的目的明确,记忆的效果才会好。反之,就容易忘却。

为什么目的明确能够提高记忆效果呢?这是因为有了确定的记忆目标,便可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指向它。你见过在海上失去方向的行船吗?晃晃悠悠地前行,不知道尽头。记忆也一样,没有确定的目标,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许许多多的实验结果,都已经证实目标越接近,方向越明确,则越容易达成,同时其吸引力也越强。就好像磁铁一样,如果铁片离磁铁越近,其磁力越强;相反,如果离得越远,其磁力则越弱。

记忆明确似乎是一个简单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有不少人往往做不到。他们看书学习完全没目的,仅仅凭着兴趣,碰到什么学什么,遇到什么记什么;有的虽然有目的,但不够正确,或为了应付老师的询问,或许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是为了炫耀才华,显示自己……这样,事情一旦过去,原本“记住”的知识又都忘了。这告诉我们,影响记忆目的的条件很多,只有把握了这些条件,才能做到目的明确。

在目的明确的前提下,我们要挖掘大脑中一切可能帮助记忆的因素来加强记忆力。这些因素,可以让我们的记忆目的更明确、印象更深刻、内容更丰富。我们日常所从事的工作中也一样,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如果越接近终点,不仅其工作效率也高,而且错误也较少。这种现象,是锁定目标所产生的结果。所以越接近目标,效率越能提高。

心理学家曾经以割麦的农民为实验对象,他们人人都是割麦能手。

首先把他们分成两组,并且都在大麦田里以相反的方向开始割麦,而其中一组则在每隔一米的地方插有红旗。两组同时开始割麦,结果插有旗子的一组,其速度真是为另外一组所不及。尤其是越接近旗子,这一组的速度越快,而终于获得非常好的成果。第二天,将他们两组的条件调换过来再做一次实验,结果前天没插旗子的一组却比插过旗子的一组割得快些。

这个实验的结果,足以证明接近目标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这是因为人们在接近目标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喜悦,即使自己没有意识到,但因为接近了目标,便自然地勾起了及早达成目标的欲望。

赛跑也是一样,在接近终点之时,人人都跑得更快。对接近的目标越接近的时候,其速度与效率更能够上升,就是由于目标具有吸引力所致的结果。

这个原理,在电影院的观众排列进场的情形表现得最明显。因为到上一场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们还是排列着整齐的队伍等候着。可是一旦知道上一场散场了,里面的观众也开始退场的时候,刚才排列得相当有秩序的观众,便逐渐往前挤,即使明明知道不能马上进场,必须等到上场的观众退场完毕,才能进场,但也是照样往前挤。

这就是目标接近的吸引力所引起的。无论何种目标,只要快接近它的时候,总会发生此种行为。像电影院观众的例子,这种往前挤的现象,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反应,是目标在望的时候发生的心理现象。

对于提高记忆力来说,怎样才能利用目标的吸引力去锁定目标?是不是可以利用目标吸引力的原理?这都是必须注意分析回答的问题。

读了前面的部分,你一定已经了解目标接近的吸引力,同时更知道越接近目标,效率越高,达成目标的力量也越强的道理。所以在未达到最后目标的时候,在中途非常有必要设置各种中间的目标。

当我们开始做事以前,多半早已确定了最后的目标。因此,当你了解了接近目标的作用之后,你就得设置更具体更切近的目标,以便循序渐近。以读书为例,提高记忆的功效或养成优良的记忆力,这是属于最终的目标。可是你是不可能把书本的内容,一下子就囫囿吞枣地一口气全部读完的。你一定是一章章地细读下去,而到了完全了解为止,甚至是分段读下去。这就是说你在不知不觉中,能够恰当应用中间的接近目标。

为了取得好的成效,你必须每天制定具体的目标而按部就班地细读下去,这样逐渐达成各章节的具体目标,才能养成惊人的记忆力,同时才能向最后的目标挺进。也是说,你为了很好地实现目标,想循序渐进而达成惊人的记忆力,就必须这样分段进行。这样,你的效率就出在这个目标上。

学习是这样,其他工作也是这样,无论做什么事情,必定要有朝向最终极的目标,便能更明确、更具体、更接近地实现小目标。你便会因为逐渐达成这些接近、具体、明确的小目标而能够提高效率,同时效率的提高令最终目标的达成,也就随着各个小目标的达成而更加迅速。

某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曾以跳高的例子来证实这个原理。他以实验结果认为不标定跳高杆的跳法,总比不上中间标定跳高杆的跳法。因为中间标定有跳高杆,可以逐渐上升其高度,这就是接近的目标,有了接近的目标自然可以跳得更高。

要具有当前接近的目标,这个原则在打破纪录的时候,也可以应用。在通常情况下,长距离赛跑的运动员,想要打破纪录的时候,无不是以“和时间赛跑”的心情来跑的。换句话说,长距离赛跑的运动员多半在中间自行标定许多接近的目标,而短距离赛跑的运动员竞赛要拼命地跑才能获胜。

这样以“什么为比赛对象”或是向着“接近目标”迈进等做法,是可以激起强烈的竞争心。有人曾做过下面的实验加以证实。

在开始测验之前,使接受测验的一组知道另外一组已经做了同样的测验。同时把前一组所做的测验成绩报告完成之后,才正式开始测验。其结果和前一组的测验成绩相比,显然地比没有竞争意识的一组具有明确的目标,而前一组没有明确的目标。

可见,人们通过自行标定终极接近的目标,利用目标的吸引力,以目标的吸引力鼓起自己朝向目标迈进,使学习更顺利、更良好、更容易。只要你能自觉地运用这个技巧,你的记忆力将会向前迈进一大步。

理解融会

大家经常能听到有人感慨:“好像我的记忆力衰退了。”要不然,怎么老出现下面这些情况呢?

(1)刚还背下来的东西就忘了。

(2)刚还想着的事,这会儿就是想不起来。

难道记忆真的衰退了?我们在记忆的时候通常头脑里会出现老师曾常教给我们的一句话:“先理解,再融会贯通,后记忆。”其实,这句话无非是告诉我们一个记忆的道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才能记得好。出现以上的症状是由于没有对记忆的东西进行理解而导致的。

孔子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记得必先懂得。人常说:“知道、悟道、做到,方能得到。”如果我们在记忆的时候一味地死记硬背,即使记住了,过后仔细想想也还是什么都没有记好。

例如,在记地名“圣弗兰西斯科”为什么称为“旧金山”时,可以这样记:第一,它是美国西海岸的大港口。中国人习惯叫它“旧金山”。第二,旧金山的开发与华工的血汗劳动是分不开的。1848年在这附近发现大金矿,美国掀起了采金热,大量招募华工。我国东南沿海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当苦工。他们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修筑铁路,建设城市。第三,因为该城是在采金业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所以华侨最初称它为“金山”。后以区别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新发现的大金矿,便改名旧金山。第四,旧金山是美国华人的最大集中地,市内有一条”唐人街”,聚居着华侨及华裔7万多人。这条街充满了中华民族的乡土色彩,到处可以见到广东酒家、北京饭店和馄饨店、豆腐店等;每逢春节,街上就有耍龙灯、玩狮子、打腰鼓、放鞭炮的,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团结力。看这样理解后是不是容易记了。

因此,要想掌握记忆的技巧,必须先记住这句话——只有傻子才会死记硬背。我们提倡在学习上采取以下五个步骤:初步接触、实际使用、不断重复、融会贯通、再次强化。

就像是成千上万的人看过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唯有牛顿会问为什么﹖理解、融会、贯通,才是优质记忆的上上策。

img17

观察特征

有人看书或看电视时,只是眼睛跟着文字和图画转,读的是什么、看的是什么却完全不知道;也有人出门时电灯开关是不是关上了、门是不是锁了,一点也不记得,不得不慌慌张张跑回家检查。

这些都是因为处于“失视状态”的缘故。尽管视网膜上留着文字的印象,脑子却是大脑皮层神经运作过程,有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这两种过程都是由某一刺激所引起的。有许多的记忆物体或事物,在形式上非常类似,找不出其差异而容易混淆、遗忘。

观察特征,是透过视觉细微地察看,发现各类人、事、物是否有其特别的地方,以及顺序、排列、颜色、美丑、清晰、晦暗、外形、材料、大小等的特征。例如:人的外貌、姓氏;街道上的建筑物;数字的谐音或顺序;规则、图像的线条、图案几何。如果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出差异性或特征,大脑便能够深深地牢记。

测测你自己:

一、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注意只能看1分钟

在长白山附近,3月6日,一列南下的火车发生脱轨事故。在这列货车的38节车皮中,有6节车皮柴油和18节车皮白酒,2节柴油车皮和4节白酒车皮受损,混在一起的柴油和酒流到铁路旁的公路上,使一辆满载汽油的8吨大卡车滑到沟里,幸亏无一重伤,只有卡车司机有点轻度撞伤。

看完后,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货车开往哪里?

(2)装白酒的车皮多,还是装柴油的车皮多?

(3)有几节装白酒车皮受损?

(4)流掉的白酒比柴油多,还是少?

(5)总共有几节车皮?

(6)车祸是在几月几日发生的?

解答:正常的讲,一般人都能答对4个以上,如果你达不到4个的话,那就说明你的观察力要加强锻炼哦!

二、猜猜下面这些数字背后的成语是什么

(1)7/8(2)7÷2

解答:(1)七上八下(2)不三不四

分类整理

早上起来,打开衣橱,发现里面的衣服琳琅满目,红的、黑的,上衣、裤子、围巾、帽子,多得乱七八糟。糟了,而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你有一个表演节目,要穿白色的连衣裙,怎么办?衣服这么多,去哪里找?

翻来覆去找了半天才发现白裙子被压在衣橱的最底层。不行,下次不能这样了,把衣服堆在一块既麻烦又费时间,你得把衣服分门别类地整理开……

其实记忆也是如此,如果一下子接受太多的内容会让你感到很厌烦,摸不着头绪,容易把现在记好的和以前记的发生混淆,产生“大脑爆炸”现象。为提高记忆的效率,就要求把记忆分类整理,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类整理,就是按照记忆对象的一般特征,将这些特征归纳、整理,使零散的资料、信息趋向集中,将条理零碎的组成系统化,经过如此分类、编整,让我们易于熟记。

在我们的学习经验中知道,分类是保持要唤起过去的经验、回忆,它是重要的过程与步骤。因此,把记忆对象做分组、分类有助于提升记忆力。

运用关联

关联就是两两有某种关系者,将其联系在一起,这可以缩短记忆距离,提升记忆力。超级学习大师东尼·布赞(Tony Besan)曾说:“若想要记住一件事情,必须找出已知或既定事项之间的关联性。”

运用关联,就是发挥联想思维力,将记忆对象有本质相似者,取其形、取其音、取其对立相反,或是任何一切,你可以联想出的关系都可以。

大家都知道,零散的知识是最难记忆的,费神最多。但如果将零散的知识编成故事串在一起,利用故事去学习想要记忆的材料,就容易多了。

下面是一些毫无联系的一组词:飞机、树、信封、耳环、水桶、唱歌、篮球、腊肠、鼻子。要逐个记住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用串联法离奇地联想,效果就不一样了,可以这样联想:巨大的飞机突然撞在树上,从里面掉下一个装有耳环的信封,落在水桶上,水桶上坐着一个人在唱歌,唱歌的人腮鼓得像篮球,篮球里面竟然装着腊肠,腊肠像大象的鼻子。

通过这样联想,就把几件事联系起来了。上面的例子看起来有点繁琐,一旦习惯了,在10秒钟之内就能记好,只是第一个词“飞机”没有联系物,需要稍稍费点力。但只要记起了飞机,后面的就能想起来了。做这样的联想,任何人都有不会感受到太难。需要指出的是,联想时,必须让事物形象在脑中浮现,即使是百分之一秒的时间也好,最主要的是使联想的事物形成清楚而稳定的形象。记词汇、记文章,我们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测测你自己:

一、怎样记下列准确生物名词

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

二、为下列每一个抽象词语找一个具体的关联词(如:“爱”的具体关联词是“心”)

    1.寒冷2.时间3.幸福

    4.愿望5.厌倦6.自由

    7.力量8.愉快9.温柔

    10.舒服11.饥饿12.正义

三、要将阅读如下文字时浮现在脑海中的东西结合起来记忆

    1.郁金香、雨伞2.猫、鞋子

    3.甜食、忧愁4.画、刀

    5.天空、汽车6.灌木丛、小海湾

    7.手杖、汽车8.主席、花篮

    9.睡莲、化学家10.云、幸福

四、请用你大胆的假想记忆下列词组,可以不按顺序

    扑克牌  小汽车  游客  医生

    羊    白宫   总统纵 火案

    钢笔   咖啡杯  书本  泥土

    富士山  玫瑰   小汤姆 火车

五、请按顺序记忆下列内容

    1.山岩  2.FOX

    3.希腊人 4.BEFORE

    5.UNIN  6.潜水

    7.油画  8.BOOK

    9.NORTH 10.吸血鬼

绘制图表

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视觉是人类吸收知识、捕捉信息的重要门户,83%的知识信息都是通过视觉感官吸收的。文字呆板、枯燥,而简图、简笔画或图示,直观、生动、形象。简表条理清晰,可以充分调动大脑神经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加深文字信息的记忆痕迹。

在记忆物体的形态中有文字、字和图像三大类,我们也很清楚知道,文字记忆的印象,还不如图像记忆。因此,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我们可借绘制的技巧,来提升记忆。该法是通过对图形的识记来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据心理学家研究,文字与形象的识记材料相比,形象记忆效果最佳。如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所说:“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此法由来已久,早已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其具体方法如下。

(1)表例要制作简单、清楚,使人触目难忘,易于记忆。如中国大事年表,只用几页纸,就把我国的历史发展状况大致记下来,使人一目了然。

(2)图表绘制,最好自己动手“创造”,因为,“创造”的过程,就是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过程,一张图表绘制后,识记的材料就“胸有成竹”了。

(3)绘制图表,应注意线条简洁,立意要新颖,最好使用彩色笔,令人触目豁然,图表的记忆效果更为显著。

测测你自己:

用绘制图表的方法记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情况。

表2-1 1895—189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简表

img18

通过这张表格,可以清楚看出,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工业方面发展较快,在重工业方面发展很缓慢,而重工业却是民族工业的基础。这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头重脚轻的特点在表格上就明显地暴露出来了。

发挥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得以在生命群体中占有统治地位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它的存在使人的认识活动充满魅力。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不断改造世界,使之成为人工自然的一部分,以突破以往思维规则和逻辑方式为表现形式,从新颖、独特、有价值的角度对问题做出不同于以往的阐明,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成果。从科学发展历程到日常生活点滴细节,无不蕴涵着人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突破了已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在很多时候以直觉、灵感和顿悟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思维属于非逻辑思维的范畴。

创造性思维的物质载体——人脑以亿万年生物进化为基础,历经千万年从猿到人的渐变积累,最终形成了自然、历史的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物质系统。

人脑位于脊髓上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发挥胶合作用的胶质细胞组成。颅腔起着保护大脑作用,通过枕骨大孔与脊髓相连,并通过各种其他开口与头部各神经联系。大脑由一条纵裂分成基本对称的左右两半球,通过由两亿条神经纤维组成的胼胝体连接沟通起来。人脑的生理机制和生物结构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决定了它是人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方面。

人脑的两个脑半球结构有很大不同,每个脑半球都似乎有它自己独立的、自身具备的感知觉,学习和记忆经验的认知领域。其功能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这是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共同完成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并促进创造性思维的酝酿和产生。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左脑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人们观念中还是各层次教育中,对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开发和利用,都存在重视左脑忽视右脑的倾向。致使大脑两半球功能得不到和谐发展、合理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智力水平提高和创造力发展。研究表明,95%的人多数时候使用右手,这就使左脑使用频率、获得锻炼机会大大高于右脑。如果环境不给脑半球提供相应的、发展所需的刺激,脑半球就不会具有正常的功能。

脑科学的研究发现:人脑的总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命初期的右脑开发。孩子两岁以前完全沉浸于“右脑世界”中,对外部世界只是靠表面印象来体会。直到三岁左右,幼儿才开始能够自由地言语,不过这时幼儿还是以直观感觉为主,孩子的感知仍然是以右脑为中心。这表明右脑的发育先于左脑,右脑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

右脑思维往往难以用言语表达,但它们并不缺乏思维所必须具备的对事物认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右脑尽管不能像左脑一样用言语方式表达其认知和感受,但实验表明,在失去与左脑神经联系情况下,即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时,仍可用非言语方式表达。

因此,研究左右脑协同发展,提高用脑效率,提升人的思维质量,即研究全脑意识的思维对于提高大脑功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价值。

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之所以具有更强的创造性思维,与许多高级的认识功能集中于右脑有关。一方面,右脑司职处理表象信息,是进行具体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的脑部区域,主管人的视知觉、复杂知觉、模型再认、形象记忆、空间位置和几何图形的识别,具有不连续性、整体性、弥散性、全方位性等机能。而且,人脑的大部分记忆,是将情景以模糊的图像存入右脑,就如同录像带的工作原理一样,信息是以某种图画、形象像电影胶片似的记入右脑的,因此又叫感性脑。

另一方面,右脑的视觉记忆系统不像语言和逻辑系统那样受语词、语序的限制,它的思维线路不遵循固定的逻辑模式和规则,而是常常受不经意间,或某个不直接相干的因素为契机的激发影响,产生灵感和直觉,由此导致创造性思维的迸发。因此,利用图像、表格,结合声、光、色、形等多种手段,并且加强活动主体的左侧肢体锻炼,提高人对空间的感受性和直觉能力。但右脑一旦受损,会导致模式识别障碍、空间定向障碍等非言语障碍症状,并直接影响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展开。

大量实验显示,右脑具有相当高级的意识能力。例如,认识自我、表现自我的“自我意识”能力,理解社会角色、做出社会评价等处理社会关系问题的“社会意识”能力等。当然,右脑的意识能力,只能通过非言语方式(如表情、手势等)表达。

关于科学家利用何种类型思维进行创造性科研活动,除了思维机制中的意象能够予以自由的再生和组合外,爱因斯坦认为:“当然,在那些元素和有关的逻辑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一点也是清楚的,即那种要最后得到在逻辑上有联系的概念的愿望,正是上述元素的相当模糊活动的基础。但是,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种组合活动似乎才是富于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这种组合活动即存在于能够传达给别人的语词或其他符号加以逻辑性地结合起来的任何联系之前。”在他看来,上述心理元素是“视觉型的或动觉型的”,只有当上述联想活动充分建立起来,“能够随意地再生出来的时候,才有必要费劲地把它们寻找出来”。

这一陈述表明,爱因斯坦的创造性思维是由两个前后相随的阶段组成。按照全脑意识理论,爱因斯坦第一阶段反映的是右脑意识的功能特点,是指右脑在把握事物复杂表象时体现出的灵活策略,即以视觉和动觉形式来表现想象的能力,即“富于创造性”的视觉或动觉意象的“自由再生和组合”,及其“充分建立起来”并能“随意地再生出来”,这无疑是非言语或非逻辑思维的。右脑对事物充分酝酿之后,穿越盘根错节的表象抓住问题的核心。

第二阶段反映的则是左脑意识的功能特点。即正是在其右脑机制作用下的富于创造性并且灵活自如的视觉思维,在得到对问题的某种领悟并能随意使之再生出来时,才能将其传递给左脑,进而“费劲地寻找出语词或其他符号”,以进行言语或逻辑思维,从而完成其创造性思维全过程。简言之,通过语词的方式整合为规则、概念的抽象形式加以表达。

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当其解决问题时,右脑意识功能的充分调动,正是所谓“无意识心理”作用下的原发创造性思维活动。这种类型的人在充分进行视觉意象的、隐喻的、意会的、直觉的原发创造性思维时,还能紧接着充分调动起左脑功能,并以高超的逻辑思维能力将其创造性发现传达给他人。

笔者认为,根据已有的科学认识,这种左右脑之间的转换应该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而得到程度不同的改善。总而言之,根据全脑意识理论的认识,充分调动各具特色的两种脑意识功能,也即充分发挥全脑意识的作用,而不是偏颇于其中之一,无疑是提高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

按生物钟用脑

现在的人总是把“累”挂在嘴边,其实,要消除疲劳,关键是要做到劳逸结合,尤其要注意科学用脑。科学用脑最重要的措施是顺应个人的生物钟规律。一般而言,人的大脑有四个记忆高潮。

清晨起床后,大脑经过一夜休息,此刻学习一些难记忆而必须记忆的东西较为适宜。这是第一个记忆高潮。

上午8点至11点是第二个记忆高潮。此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旺盛,精力充沛,大脑具有严谨而周密的思考能力。

第三个记忆高潮是下午6点至8点,不少人利用这段时间来回顾、复习全天学习过的东西,加深记忆,分门别类,归纳整理。

睡前1小时,是记忆的第四个高潮。利用这段时间对难以记忆的东西加以复习,不易遗忘。

究竟怎样用脑效果最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遵循生物钟的规律。有研究者将人用脑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猫头鹰型”,这种人每到夜晚,脑细胞便进入兴奋状态,如鲁迅先生、法国作家福楼拜都喜欢在夜间挥笔著文。另一种是“百灵鸟型”,这种人黎明即起,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如作家姚雪垠、数学家陈景润,都习惯在凌晨3点投入工作,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英国小说家司格特也习惯于早晨写作。第三种是“混合型”,这类人全天用脑效率差不多,但相对而言在上午8至10点和下午3至5点左右效率较高。就整个人群来说,混合型人约占90%。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违背生物钟规律,喜欢采用各种脑兴奋措施来消除心理疲劳感,如大量抽烟是作家写作的兴奋剂,诗人则喜欢以酒助兴,西方人则喜欢抽雪茄、饮咖啡。一般来说,以上方法并不可取,因为如果常用兴奋大脑的方法强迫大脑继续工作,就会强行改变生物钟节律,加重心理疲劳,加重细胞损伤,对机体十分有害。

生活中,我们大可不必时时刻刻都绷紧神经准备应战,搞得自己疲惫不堪,工作效率也不高,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生物钟规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将精力最为充沛的时间留给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力的工作。

脑的健康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和保证,人们现在讲保健、盼长寿,那么,科学用脑,及时消除身心疲劳,一辈子注重脑保健是至关重要的。

及时复习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记忆力超群,很多人曾经询问他的记忆秘诀,他回答说:“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是啊,学过的东西,只有反复去复习,才能够牢固地记忆,并能运用自如。有这样两个大学生,甲的外语水平比乙高一筹。毕业后,两个人在同一个中学里工作。甲担任行政领导,而乙担任外语教师。三年过去了,由于乙天天接触外语,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口语能力也很强,并开始翻译一部外国小说。而甲呢?自从毕业后,就极少再复习运用英语,他甚至已经想不起几个英语单词了。

这就是复习与不复习的巨大差别。心理学研究表明,刚学过的东西如果不马上复习巩固的话,就会产生遗忘。虽然你上课听懂了,但你省略了复习环节,这样致使所学的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受到破坏。时间一长所学的知识就会模糊、忘却、不系统,这样的知识当然容易忘记了。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三个组的学生熟记一篇诗歌,第一组间隔一天复习;第二组间隔三天复习;第三组间隔六天复习。一直达到熟记的统一程度,结果第一组学生平均需复习四次;第二组平均需要复习六次;第三组平均需要复习七次。可见,复习间隔的时间越短,复习的次数越少。实验结果表明:如果复习能做到及时,可以提高熟记的结果。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呢?下面为你介绍一种方法,建议使用。这种方法称为“试图回忆”,即在听课的基础上,把所学内容回忆一遍,它可以检验你的听课效果。也有人把课后回忆叫做“放电影”。如果能顺利回忆,就证明听课效果好,反之就应寻找原因,改进听课的方法。

回忆性的复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把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一遍,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

你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互相启发、补充回忆。课后回忆可以按教师的板书提纲进行,也可按教材的纲目结构进行,从课题到重点内容,再到例题和每部分的细节。

值得提出的是,这种限时限量的回忆训练复习方法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你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空隙,在车上、路上、课间10分钟,都可以做这种训练,既可增强记忆,又可以锻炼在不利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

运用创意思考

面对我们生活中种种必须记忆的东西,如果你是“看”到的而不是“想”到,就会有比较深刻的印象。生活当中创意无所不在,只是看你能不能去做一个水平思考的锻炼。

你看到桌子上有一个橘子,一种人会说,我看到橘子;一种人说,我看到橘子树、看到橘子的叶子、看到它被榨成橘子汁的过程。另外还有几种想法,就会看到橘子蛋糕、橘子糖果、橘子香水、橘子橡皮擦。擦了之后会有橘子的香味。比如说你看到一个胡椒罐,它也是以橘子的形状做的。这就是一个扩散性的思考。相较于我们原本传统的学习方法,当然会扩大得很多很多。因为传统的学习是一种收敛性的思考;因为a所以b,因为b所以c,因为c所以d。那是对单一领域所做的一种深度的耕耘。

现在最缺乏的,却是把每一个领域的知识作一个有效地串联。因为当你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你会陷入这个思考所产生的一种陷阱。如果李哲远只是埋首于实验室当中,研究化学分子的结构,没有去打棒球的话,他也不会在棒球当中领悟一些道理。比如说爱因斯坦如果只是沉醉于物理世界中,不拉小提琴,相信他也想不出一些比较有创意的思考。所以说任何道理,如果能用其他方法来诠释,比如说用舞蹈或具体的东西来比喻的话,一定能给人很深刻的印象。我们为什么会对某些历史事件有深刻的印象?像空城计,司马懿率领军队攻打孔明所守的城,为什么我们对它印象深刻?因为我们在头脑里虚拟了司马懿头脑中所想的事情。

你会觉得,他把门打开,安然自若地在城墙上焚香操琴,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他已经有万全准备呢?是不是……?把自己当成诸葛亮,模拟司马懿跟孔明之间的对话,才能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世界。诗词歌赋能够让人印象深刻,很容易、很轻松地就看到作者所要形容的画面。一个伟大的演说家,就是要说到让听众“看”到画面,才能打动人心。

高效记忆的十个妙招

一、“七”的妙用

一个星期有七天,七色的彩虹,世界七大洋,春天的七朵花,幸运的第七次……这些都与七有关,可见,七是与人们的生活有很深缘分的数字。

美国有位教授,被“七”这个数字所吸引,进行了种种实验,结果得出了很有趣味的答案,即人一次能够记忆的最大数量是七。于是他把七叫做“魔力之七”。只要是数量在七以内,不管那内容是单词也好,或是同类的集合体也好,记忆效果都是一样的。

因此,要记忆很多事项时,可把东西分成小组(七个以下),记忆的效率就高。分小组时,一一加上小标题,就比较容易抓住整体,提高记忆力。

二、读出声来能够帮助记忆

在学校读书时,常朗读课本,或把课本内容用录音机录下来听。事实上,不论是哪一类知识,出声朗读总是比较容易记忆。特别是在头脑不清醒或发胀的时候,更需要清楚地发出声音来读。发出声音时肌肉运动,使大脑紧张,别的事情就不能挤进大脑里来,从而使注意力集中到一点上,充分利用记忆功能。而且自己发出声音和听自己声音这两种活动同时进行,同时开动两种器官,增强了对大脑的刺激效果。

语言天才H·修利曼精通古希腊语,以及其他几国语言,他的学习方法就是朗读。同一篇文章,他反复地大声朗读,而且常常读到深夜。听说因为这样,他多次被从公寓里赶出来。据说,他仅用3到6个月就能完全记住一种外国语,达到精通的程度。尽管欧洲语言都以拉丁语为基础,比较好记,然而他毕竟是很了不起的。

用字典查英语单词,比如嘴里一边念着“power power power……”一边翻书页,就能够较快地翻到。要是不出声,叭啦叭啦翻动书页时,突然一个引人注目的词跃入眼帘,就会先查这个词,而把自己本想找的词忘记了。读出声来可使注意力集中,时时在判断着所查的是否正确。

看英文报纸、杂志都以发声读为佳,这是提高英语能力的极有效办法。在电话里发出很大的声音会干扰别人,但在自己的书房里读则没有关系。遇到不懂的单词可以不管,只作朗读训练。过后再为了查明词义去查阅词典,就会完全掌握了。

三、有节奏地朗读,能唤起记忆

我国古代的《三字经》相信大家都知道。在那时,学堂里的孩子就会咿咿呀呀背起来了。《三字经》的记忆量很大,可小孩子竟能背下来。原来是因为他们出声背诵过多次。

但是,一旦有人说:“不要出声,默写下来吧。”那可能就有困难了,因为那要拼命在脑子里回忆。总之,与其说用脑子记忆这些内容,还不如说是有节奏地用口腔和声带来记忆更为准确。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半路上记起一个片断较难,从一开始就出声读才能够记起,出声读自然就能接下去。

说书人和话剧演员,在表演之前,将要表演的内容听许多遍,并反复多次念出声来,用韵律把它们记住。这个方法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相信自己必能记住,从头到尾坚持做下去。除此,没有什么别的诀窍。

背诵歌谣、诗词、法律条文等也是如此。

开始的时候,一边看着书或笔记,或听着录音机,一边出声地练。反复多次之后,便掌握了韵律节奏。接着不用这些工具的帮助看是否也能说出。经过核对以后,再反复练习。核对内容时,把声音录进去,一听就能发现错误。

这种照本宣科式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尽管费时间,但对于记忆无意义的东西比较有效,因记忆时能不打乱次序,便利之处很多。

如按“红、橙、黄、绿、青、蓝、紫”顺序记忆彩虹七色的方法,既能记住七色,也能知道排列的顺序。但是这样的背诵必须增强信心,排除在头脑里浮现的杂念,必须做到一心一意。

四、重要的事情放在开头或末尾去记忆

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在考试前背诵英语单词时,A、B、C开头的一些词很容易记住,但是再往下就不容易了,等到了末尾X、Y、Z那部分又很容易记住。

所以为了不遗漏,全部记下来,可以改变顺序来记。从中间往前或者往后记,都是很好的方法。

此外还有这样的情形,比如有人突然问:“两周以前的星期三下午两点左右你在干什么?”除非那一天发生了特别值得纪念的事情,否则是很难想得起来。另一方面,那天若不是星期天,而是星期一或者星期六,会怎样呢?如果是星期一,就会有这样的联想:“啊,那个星期天,到哪里去了?因为接下来就是星期一。”如果是星期六,因为那是周末,次日就是星期天,所以很容易想起来。

由此可见,开头和末尾所做的事情容易留下印象,月初和月末的事情容易记得住,也是同样的道理。

此外,还有数不尽的事情都是用这个办法记忆的。在歌唱比赛中,往往开头和末尾的节目都是受欢迎的。按候选人申报顺序张贴的各种宣传书、安排的演出,不管其内容如何,其开头和结尾的节目总是引人注目的。

当然,记忆的第一步是要有识记的意图。然而,也有本来没有任何意图,到后来才感到非记不可的场合。在这种场合,仍然是开头和末尾的比较容易想象。自己在记忆事物时,一定要牢记这一招。

五、累进记忆

事情过多,想一次记住很难办到,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记忆大量的东西,需要相应的诀窍。

例如,在学历史的时候,先记住大的框架。挑出构成历史的“骨架”的大事件来,记住它发生在何时、何地、谁做了什么,这样掌握了历史的大轮廓。然后就按年代顺序分成几个部分填到轮廓里去。“骨架”记牢了,再把知识恰当地加进去,年代的相互关系也就搞清楚了。知识填得恰当,就能把前后左右的事项一起回忆出来。

下面再就英语、数学等基础知识的积累问题,简要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

把学习内容分为A、B、C、D、E……先学习A,完全记住之后,接着把A和B一起学习,然后再把A、B、C一起学习,这样的学法叫做累进的部分记忆法。

这个方法,在内容不太多的时候是很有效的。在记歌词和较长一点英文句子时,常用这种方法。

演员记台词,记忆力是第一重要的,他们所用的方法也是累进的部分记忆法。先泛读剧本,然后把自己在剧中要扮演的角色的台词,一句句记住。从部分到整体,记忆的量就会不断增加。

六、在背诵之前先整理好四周的环境

我们在学习一阵之后,感到疲劳时,记忆力也跟着迟钝起来,这时喘一口气,让眼睛和大脑休息一会儿,如玩一会儿塑料模型、看漫画书、听听音乐来换一换气氛,对提高学习效率、增进记忆力是绝对必要的。

转换气氛是为了继续学习,如果不落实这一点,有时即使进入了下一步的学习,却仍然惦记着刚才的活动,那就会带来消极的影响。集中力强的人也许不要紧,普通人在学习当中,万万不可在桌子上放转换气氛的塑料模型、漫画书等东西。对于那些人,在顺手就能摸到的范围内如果有这种东西,心情就不能平静。学习的时候,这些东西进入视野,必然会分散精神。如有可能,最好把学习室和转换气氛的场所隔开。如果这一点做不到,就把学习室好好整理一下,不要使学习受到干扰。

特别是进入背诵阶段的时候,桌子上应只放背诵所必须的东西,不放其他任何物品。这是为了把注意力集中在必须背诵的内容上。

有人学习起来就觉得烦,总想看一看小说,一看就没完没了。这样的习惯必须杜绝,培养自己坚定的意志。

书房的桌布、墙壁颜色要雅净一些。采光过强或过暗,都会使眼睛疲劳。日光灯如果使用过久,就会一闪一闪地忽明忽暗。眼睛受到刺激,一着急,精神就不集中。布置好学习环境,是高效记忆的第一个条件。

七、教别人就能记得牢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老是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老师为什么能一字不漏的甚至教案都不拿讲给我们听,而我们自己看了很多遍都没有记住?其实,老师在给我们讲课之前就已经仔细地研究过课本,查阅了很多的参考书。而且他还有可能就同样的一节课在几个班里教过,讲的次数多了,也就能很容易记住了。到后来,都可以不看教材一顺到底。

还有一种类似的情况:当有同学就一个稍微难一点的题目来请教我们的时候,我们会耐心地讲解给他们听。等下次考试遇到同一个问题时,记忆就特别清晰,题目当然也难不倒我们了。因为,我们在教他的时候就已经把问题在脑海中加深了印象。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准备讲的过程正是运用这种积极思维的过程。要讲给听的时候,同时也整理了自己的知识系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理解的程度。众所周知,已经学过的知识,不巩固就容易忘掉,试着讲给别人听就是强迫自己弄懂那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使自己的记忆得到巩固和增强。

八、讨论帮助记忆

大概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考试的前几天,几个好朋友集中到某个同学的家里,吵吵嚷嚷地讨论学习。

由某人讲自己的解法,这时有疑问的同学就会质问,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把自己想到的积极地说了出来。在最后,得出大家都能接受的答案,再到答案中去验证是否正确。若是错了,由大家讨论出错误的地方,把它纠正过来。这样一来,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和互补。一个人很难理解的问题,这时就能比较顺利地解决,大家就同一个问题思考、发表意见,因而能很清楚地了解和记住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启发,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灵感,从而发现和理解问题的本质。大家在对话当中,还可以互相学习相关的知识。

记英语单词时,可以两三个人展开记忆力的竞赛。由某人来说单词,其他人说它的意思;或者由一个人说中文,其他人说出相应的英语。这样做,可使自己的记忆变得正确,还可以弄清尚未记忆的单词。

靠自己一个人从书本上得到知识,即使原封不动地都记下来,效果也是有限的。写提纲、出声读、多次反复阅读固然很必要,但如果两三个人互相补充彼此不足之处,效果就更好。从这个意义上看,有组织的学习小组、读书会等等,对增长知识是很有效的。参加的人数以两个人或三四个人为最合适。再多了,就会有人来当领袖,发言迟的人就没有插话的余地。

如同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那样,一旦开口要说什么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忘记、论点支离破碎的情形。这说明你还没有把想说的内容完全掌握。光在脑子里考虑是不行的,与书写一样,口头表达也要进行训练,否则知识和信息都不能变成自己的。

九、经常翻字(词)典可增强记忆力

英语成绩好的人都有爱翻词典的习惯。当浏览报纸杂志和书籍,发现某个学过的单词在哪个句子里讲不通时,立刻就去翻词典。这样一来,就常常会发现过去自己所不知道的意义和用法。

字(词)典如“百宝箱”,它累积了各式各样的知识,越翻它越能增强记忆力。遇到自己不知道的词语和问题时,也许只向知道的人一打听立刻就能解决问题,摆脱困境。但是请教别人是通过耳朵去获得知识,如果事后自己不再作一次验证,记忆很快就会淡化。

查阅字(词)典,表明有弄清单词意义、用法的积极愿望和好奇心,这是记忆的思想准备。翻阅字(词)典,理解了词义,就会弄清它的实际用途。

十、为了记忆要善于忘却

加强记忆的过程就是和忘却作斗争的过程。然而,没有忘却就没有记忆,加强记忆必须善于忘却。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脑子如同记忆的仓库,容量毕竟有限。为了把有用的东西储存起来,就必须有所清除。所以,为了加强记忆,必须善于忘却。善于记忆而又善于忘却这是所有学问家的一个共同特点。

我国数学家吴文俊,从来不去记那些没有意义的数字。例如过生日,许多人都很重视,但他却说:“在我看来,过生日,早一天,晚一天有什么要紧?所以,我的生日、太太的生日、孩子的生日,我一概不记。”又如,美国化学家兰茂尔,从来不知道自己每月拿多少工资。他在斯克内克塔迪电气工程实验所工作40余年,家务事任妻子处理,从来不说长道短。

同样,我们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善于忘却。他读书有取有舍,善于抓住书的骨肉,抛掉书的皮毛。为了在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要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到不良之处的一切无用的东西。有意识地把一些事物置于脑后,正是为了把另一些东西装进脑子里。

实践证明,情绪影响记忆,而情绪受制于品质。胸怀坦荡的人和心地狭窄的人,记忆效果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乐观时记忆力强,烦闷时记忆力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