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业这几年的电子化进程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国内证券交易所最早自1989年12月于深沪同时开通,即通过交易厅工作站实现了电脑自动匹配的个人股集中交易。1993年以后,两交易所的计算机网络已从初期依赖IPX/SPX的Novell网络扩充到IPX/SPX、TCP/ICP共存的结构,网络规模从最初的LAN扩充到依赖有线网络(CHINAPAC,DNN)和无线网络(VSAT)的广域网络。目前,许多大的证券公司已开始在开放的UNIX平台上,使用TCP/IP作为网络基本传输协议,利用大型关系数据库,如Sybase/Oracle作为数据管理的基本手段。相应的,计算机硬件也得到了充分的使用,作为了解行情、完成操作的工具,台式电脑已是股民唯一的选择,笔记本电脑以其优异的便携性为人们所看好。
证券业电子化飞跃的背后是互联网及中国信息产业的腾飞。2008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达到2.53亿人,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高效、快捷已成为当今时代IT产业和证券业的共同特征。尤其是在证券业,传统的证券交易要求股民在托管公司开户,在证券公司缴纳保证金,通过委托券商下单。为了使订单能够尽快参与撮合匹配,及时得到成交回报和清算交割,没有大户实力的股民也憧憬着自己能够享受大户的服务,于是,把交易所搬回家成为一种理想。在追求最大收益这一目标的驱使下,券商当然希望更多的客户参与,希望最多的交易发生。
炒股是一种取之有道而又行之有效的增值方式,而互联网这种建立在消息传递、意见共享基础上的交流机制无疑为这种投资方式的实现提供了其他工具无可比拟的优势。于是,网上炒股迅速崛起。
1998年7月1日,“康熙胜券”交易软件在北京开通,人们可在五家营业部办理康熙开户,并有可作交易的资金账号,可利用计算机和电话线拨号服务网,实时接收不间断的沪深股市行情,查看每只股票的价位明细和实时的技术分析曲线。只需在系统里单击“交易”按钮,2秒钟内,交易指令即可进入指定的一家或多家营业部的委托库中,实时买卖、查询,其比电话委托更方便、直观、快捷。
“上互联网炒股票,把大户室搬回家”一时间成为网上最时髦的词语,股民足不出户,便可通过快捷、便利、自由、个性化的互联网在线交易股票,通过网络与全世界相连。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上证券用户数和网上证券交易量不断增长,网上交易从最初“搭平台”的热潮向更高的服务层次转化,个性化服务的理念和移动证券迅速普及,我国网上证券交易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