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注核心通货膨胀的政策风险

关注核心通货膨胀的政策风险

时间:2023-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核心通货膨胀对中央银行制定和调整货币政策具有指导性作用,故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将重点放在关注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的变动上。这说明货币政策决策部门仅关注核心通货膨胀是不合理的,而且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控制标题通货膨胀而不是核心通货膨胀。可见,货币当局关注核心通货膨胀不能被证明是有道理的。

核心通货膨胀对中央银行制定和调整货币政策具有指导性作用,故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将重点放在关注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的变动上。例如,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中央银行在采用不同方法度量核心通货膨胀后,将其作为制定和调整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那么,中央银行重点关注核心通货膨胀,并将其用来指导货币政策的制定是否合理呢?许多研究者对此也提出了质疑,毕竟家庭生活中每天都需要购买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尤其是低收入的家庭,食品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绝大部分。只关注核心通货膨胀的变化趋势,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可能是,货币政策决策者与消费者真正关心的内容不一样,货币政策当局不关心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状况。普通消费者关心的是其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尤其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因此,假设消费者不消费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是明显不合理的。这说明货币政策决策部门仅关注核心通货膨胀是不合理的,而且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控制标题通货膨胀而不是核心通货膨胀。

尽管核心通货膨胀具有显著的货币政策含义,但国内外学术界也有一些学者,对将核心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关注重点指标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认为过度关注核心通货膨胀而忽视标题通货膨胀具有政策风险。Karlsson(2005)从理论上论证了如果中央银行过度关注核心通货膨胀而忽视标题通货膨胀,货币当局可能陷入错误的决策困境之中,其理由如下:

首先,将CPI篮子中诸如能源和食品等分类价格指数扣除的做法,和主流经济学家坚持的政府应将关注焦点放在价格变动而不是货币供应量变动的主张是矛盾的。货币当局应该关注价格变动,是因为其反映了货币购买力的实际变动,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只有在长期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影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甚至有可能是根据商品和服务供给的变动而调整货币供给量。但如果货币当局关注的是人们实际面对的价格,而不是价格的长期潜在趋势,扣除人们在真实世界里不可能扣除的食品和能源就没有意义。进一步,如果货币当局关注的重点是通货膨胀的长期潜在趋势,那么就必须关注与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变化相联系的货币供给量的改变。可见,货币当局仅关注核心通货膨胀被证明是不合理的。

其次,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反映潜在价格趋势时,容易发生变动的价格比不易发生变动的价格表现糟糕。相反,更常见的实际情形是,如果某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容易发生变动,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对其价格影响更快,而对价格较为刚性的商品和服务的影响则较慢。因此,价格波动频繁的指数可能包含的潜在价格趋势信息更多,剔除波动频繁的部分并不一定能反映潜在价格趋势。可见,货币当局关注核心通货膨胀不能被证明是有道理的。

其三,如果能源价格因为石油供应量的减少而上涨,这将会对其他价格产生通货紧缩的效应,因为能源价格的上涨将减少人们的购买力,这意味着当能源价格上涨时,核心通货膨胀率将低估潜在价格水平的变化。

此外,Laidier和Aba(2000)也分析了加拿大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该更关注标题通货膨胀,如果只关注核心通货膨胀可能会误导货币政策的执行。Marques、Neves和Silva(2002)通过对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六国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应该避免使用核心通货膨胀率作为衡量通货膨胀趋势的指标。美国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莱德(JamesBullard)表示美联储应该花更多心思在标题通货膨胀方面,而不是在核心通货膨胀方面给予过多的关注。他认为,一直以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核心通货膨胀给予了太多的关注,但事实上,核心通货膨胀这一概念是“武断的”,对于核心通货膨胀的过度关注将引发货币政策的误导。无论如何,标题通货膨胀才是价格稳定性的关键指标。

我国的部分学者也认为将核心通货膨胀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重点关注指标可能会带来潜在的政策风险。春来(2007)认为不能简单地将食品和能源从CPI篮子中扣除,一是食品和能源的价格在短时间内不一定会逆转,而且其价格的变动一般具有比价效应,即会传导到其它商品的价格上去,引起其他商品的价格全面上涨。二是如果货币政策忽略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可能会引起居民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不利于控制通货膨胀。三是食品和能源等价格的变动可能包含有反映未来价格变动趋势的有用信息,如果简单将其剔除,不利于准确把握通货膨胀的走势和控制通货膨胀。郭松民(2007)认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过度地关注核心通货膨胀,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决策者作出错误的判断,即忽视物价上涨给社会中下层民众带来的生活压力。如2007年物价的持续上涨主要表现为食品价格的上涨,而高收入阶层的恩格尔系数很低,食品价格的上涨对高收入阶层几乎不产生影响,但低收入阶层的恩格尔系数较高,对食品类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变化非常敏感。尽管核心通货膨胀没有明显的变化,但会对低收入阶层的民众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把扣除食品核心通货膨胀不加区别地应用到我国的现实是不科学的。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7)首次从我国官方角度阐述了核心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尽管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波动经常是由于如OPEC石油供应的减少、气候原因造成的农产品歉收等供给冲击因素造成的,但这些供给冲击因素对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影响大多只是临时性的,一般会很快逆转,不会影响长期的标题通货膨胀走势。此外,供给冲击导致的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可能会使就业和产出下降,此时如果通过提高利率等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供给冲击带来的通货膨胀暂时性波动,将会使就业和产出进一步下降。因此,在衡量通货膨胀的长期潜在趋势时,核心通货膨胀指标要好于标题通货膨胀指标。但是,他们同时也认为,近年来随着全球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上涨,核心通货膨胀率和标题通货膨胀率的走势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主要国家(地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核心通货膨胀率作为主要关注指标的做法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一些经济学家和中央银行官员认为,全球食品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表明,其对标题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一定是暂时性的,而且其价格的变动一般具有第二轮影响,即会传导到其它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去,这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明显。因此,如果货币政策不关注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就有可能诱发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誉,从而不利于控制通货膨胀。而且,食品和能源等价格的大幅度变动,也可能包含反映未来价格变动趋势的有用信号,而不完全是噪音,简单将其剔除,不利于准确把握通货膨胀未来走势和控制通货膨胀。所以,只关心核心通货膨胀而忽视标题通货膨胀,可能会低估通货膨胀风险,造成货币政策决策失误。从现实情况来看,近些年来一些采用核心通货膨胀作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已逐渐将货币政策目标从核心通货膨胀转向标题通货膨胀,如美联储一直强调以核心通货膨胀率为货币政策目标,近些年来也开始重视标题通货膨胀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