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发展的有利条件

国内发展的有利条件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建设经济强国仍然处于难得战略机遇期,具备各种有利条件和物质基础。中国经济是典型的大国经济,区域发展条件差异特征突出,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实现中国经济强国梦的重要保障。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建设经济强国仍然处于难得战略机遇期,具备各种有利条件和物质基础。尤其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科学谋划,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加快打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这既是广大人民的新期待、新期盼,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强国梦的重要基础。

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成为经济发展新载体。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承载体之一,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是实现我国经济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从全球价值链来看,我国产业一直处于价值链低端,长期陷于“低水平均衡陷阱”。当前,国内外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酝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向高端延伸,出现了产业链条整体转移的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和政府,顺应这一趋势,因势利导,实施了创新驱动战略和一系列振兴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的支持政策,积极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2014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远远快于工业平均增速,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4%。这是非常好的结构优化升级迹象。

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打开发展新空间。中国经济是典型的大国经济,区域发展条件差异特征突出,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实现中国经济强国梦的重要保障。通过深化全方位改革开放,抓住新机遇,调整区域结构,充分挖掘区域潜力,为经济发展释放出更为长期、持久的动力。近年来,中央提出了打造“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个经济带”,与“四大板块”战略有机结合,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战略打开了经济增长的新空间,初步形成了网络化、均衡化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比如,依托黄金水道打造长江经济带,能实现长江中下游协作互动,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扩展,建设陆海双向发展新走廊。

链接:“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中一项新的战略内容,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创新驱动力明显增强。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正逐渐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创新发展既是我国发展的形势所迫,也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更是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4)》指出,美国、德国等二十多个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了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20%,80%的技术是出自本国。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如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新成长战略、新技术战略等应运而生。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持续创新的系列成果,有总量稳居世界第一的科技队伍,有4200万工程技术人才,发明专利授权居世界第二,高速铁路核电、第四代移动通信、特高压输变电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取得突破。通过几代科技人员的艰苦奋斗,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甚至“领跑者”转变。我国进入了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给自主创新带来了广阔发展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

新型城镇化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党的十八大作出了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促进器;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信息化提升城镇化的品质,使城镇功能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城镇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7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到40%,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我国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并带来基础设施、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为加快迈向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链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于2014年3月16日正式颁布,这是党中央颁布实施的首份城镇化规划,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的规划。该规划首次明确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战略任务: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场化、优化城镇化布局、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新红利。改革红利,实际上是指通过体制机制变革使得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而获得的增量价值部分,是一种潜在价值形态。因此,改革红利的实质是一种制度红利或体制红利。三十多年的改革历程,有力地破除了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使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发挥出来,极大地激活了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活力,营造了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显著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释放了巨大的改革红利。改革过去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未来也将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局性的战略部署,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已经取消下放9批共798项,中央层面核准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减少76%,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32%,简政放权的力度和速度前所未有。这种“壮士断腕”般的“自我革命”,彰显了中央全面改革的坚定决心,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强了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正如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

对外开放格局呈现新局面。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个经济强国必定是一个开放型经济大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综合国力不断上升,我国“走出去”面临许多有利的机遇,开辟了对外开放新格局,消弭了国际经济深刻调整带来的部分不利因素。一是“走出去”开辟了对外开放新局面。对外投资增长迅速。不少国家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后资金匮乏,与我国扩大投融资合作的意愿增强,在一些领域对我国放宽了投资的限制,使我国企业处于较有利的投资地位。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同比增长15.5%,达1160亿美元,连续三年位列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预计将很快成为净对外投资国。二是多元开放、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正在统筹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实施,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加速推动,对外开放正发展成为沿海、内陆、沿边等多元开放体系,对外合作正发展成为包括区域、双边、多边等多元合作体系。目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已经迈出实质性一步,由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的丝路基金,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已经成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将提高中国与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间的合作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