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市场定价基本要素

市场定价基本要素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价格作为营销因素组合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应对整个市场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因此,在确定商品的营销价格时必须考虑销售成本这一因素。在供求平衡状态时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在完全垄断状态下,企业没有竞争对手,可以独家或几家协商制定并控制市场价格。定价时,企业应主要考虑国家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等因素。

价格作为营销因素组合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应对整个市场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当然,这种变化必须受价值规律的制约,但它主要是受市场状况、消费者行为以及国家的政策、法令等因素的影响。

一、商品价值与商品成本因素

价值是形成价格的基础,而成本又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格的制定必须考虑这两个重要因素。

1.商品价值

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决定着商品价格高低。价值反映社会必要劳动消耗,而社会必要劳动消耗是由生产资料消耗价值(C)、活劳动消耗的补偿价值(V)、剩余产品价值(M)所组成,即:商品价值=C+V+M。因此,企业制定营销价格时必须首先考虑商品价值的三个组成因素。但是,在一定时期内,价格与价值并不总是相一致的,而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下降;当商求过于供时,价格就会上升。因此,不能把价值看成是影响营销价格的唯一因素。

2.商品成本

成本是商品价格构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商品价格的最低经济界限。在一般情况下,商品的成本高,其价格也高,反之亦然。商品的成本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储运成本和机会成本。

(1)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支出的全部生产费用,是从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的价值转化而来。当企业具有适当的规模时,产品的成本最低。但不同的商品,在不同的条件下,各有自己理想的批量限度,其生产超过了这个规模和限度,成本反而要增加。

(2)销售成本。

销售成本是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广告、推销费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销售成本在商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小,因而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广告、推销等是商品实现其价值的重要手段,用于广告、推销的费用在商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日益增加。因此,在确定商品的营销价格时必须考虑销售成本这一因素。

(3)储运成本。

储运成本是商品从生产者手中到消费者手中所必须的运输和储存费用。商品畅销时,储运成本较少,商品滞销时,储运成本增加。

(4)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企业从事某一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另一项经营活动所应取得的收益。但是,商品的成本不是个别企业的商品成本,而是所有生产同一产品的生产部门的平均生产成本。在通常情况下,机会成本对个别企业的商品成本影响比较大,对平均生产成本的影响比较小,因而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也很小。

二、商品市场因素

商品价格,除了成本和价值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商品市场供求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1.商品市场供求状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供求决定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又决定市场供求。因此,制定商品营销价格时必须考虑市场的供求状况。

(1)供求与价格的双向影响。

商品价格是在一定的市场供求状况下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供求状况反映其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供求平衡、供小于求和供大于求三种情况。

供求平衡是指某种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在一定时期内相等。在供求平衡状态时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假定供求和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不变,当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下降,供给量则上升,形成供过于求。显然,价格影响并决定了供求。当某种商品的需求减少且供给增多时,价格便会落至均衡价格或其以下,又表明供求影响并决定着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小于求,则该商品的供给总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商品价格便会上涨,形成卖方市场。随着价格的上涨,企业的资金会转向该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导致该商品的市场供给量剧增,从而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价格自动回落。

(2)需求价格弹性。

在通常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升高,其需求量就会减少,反之亦然。因此,制定商品营销价格时必须考察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因素。

需求价格弹性,简称需求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与其需求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由于是两个相对数的比值,故又称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2.商品市场竞争状况

一般说来,竞争越激烈,对价格的影响也越大。按照竞争的程度,市场竞争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不完全竞争三种状况。

(1)完全竞争对价格的影响。

在完全竞争状态下,企业几乎没有定价的主动权。各个卖主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在实际生活中,完全竞争在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理论现象,因为任何一种产品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之国家政策的干预以及企业的不同营销措施,完全竞争的现象几乎不可能出现,但是,如果出现了完全竞争,企业可以采取随行就市的营销价格策略。

(2)完全垄断对价格的影响。

完全垄断是指一种商品完全由一家或几家企业所控制的市场状态。在完全垄断状态下,企业没有竞争对手,可以独家或几家协商制定并控制市场价格。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垄断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形成,然而,由于政府的干预(如许多国家的反垄断立法),消费者的抵制以及商品间的替代关系,一个或几个企业完全垄断价格的局面一般不易出现。但是,如果出现了完全垄断,则非垄断企业在制定营销价格时一定要十分谨慎,以防垄断者的价格报复。

(3)不完全竞争对价格的影响。

不完全竞争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普遍存在的典型竞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多数企业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影响市场价格,而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市场价格。同时,企业在制定营销价格时,应认真分析竞争者的有关情况,采取相应的营销价格策略。

三、国家政策因素

多数国家(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企业定价都有程度不同的约束。定价时,企业应主要考虑国家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等因素。

1.企业定价的范畴

(1)国家指导性定价。它是指国家物价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规定定价权限与范围,指导价格制订和调整的企业定价方式。其定价方式有以下三种:

浮动定价。它是指国家规定商品的基准价格、浮动幅度和方向,由企业在规定的范围内自主定价。

比率控制定价。它是指国家规定商品的差价率、利润率与最高限价范围,由企业自行灵活地确定价格。企业商品价格可采用高进高出,低进低出或高进低出等形式,但不得超过规定的控制比率。

行业定价。它是指为了避免同行业企业在生产和流通中盲目竞争,国家采取计划指导,由同行营销者共同协商制订商品的统一价格,并由协商者共同遵守执行。这能防止价格向垄断转化,有利于市场竞争。

(2)市场调节定价。它是指在遵守政策和法规的前提下,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市场竞争程度、消费者行为及企业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变化趋势,由营销者自行确定商品价格。这种定价主要适用于生产分散、营销量大、品种规格繁多、供求情况复杂、难以计划管理的商品,且主要依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商品价格。市场调节定价有下列两种形式:

协议定价。是指买卖双方在不受第三者情况下,相互协商议定商品价格。

企业议价。是指实行部分指令性计划价格商品的企业,在完成国家任务后,超产部分,企业根据市场状况确定其价格。这是国家为了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劳动积极性所采用的一种鼓励性措施。

2.商品差价与商品比价因素

商品差价与商品比价,是价格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国家价格政策的组成部分。

(1)商品差价因素。

商品差价是指同一商品由于销售地区、流转环节、销售季节、质量高低、用途等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商品差价形成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上述各种情况下耗用的劳动量不同。其形式有: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质量差价、平议差价、用途差价等。

地区差价因素。地区差价是指同种商品在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价格差额。它由商品在地理空间转移过程中所增加的劳动消耗而造成。另外,由于不同地区的技术水平、资源条件、劳动熟练程度等不同,也会形成地区差价。企业定价时应考虑差价因素,这是因为:其一,商品由于受地区差价的影响,必定会产生地区间流动,从而使某地区商品总量发生变化,这样势必使企业调整自己商品的价格。其二,企业对异地商品提价时应注意程度。差价过大,则竞争对手增多,差价过小,企业无利可图。

批零差价因素。批零差价是指同种商品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零售价与批发价之间的差额。即零售价减去批发价的余额。由于它反映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利益分配关系,因此,批零企业定价时应考虑合理的差价,这样才有利于双方对商品的销售。

季节性差价因素。季节差价是指同一商品、同一市场、不同季节之间价格的差额。它主要由于商品供求在时间上的矛盾而造成。对于这类商品,在销售旺季时,可采用高价策略。而在销售淡季时,则使用低价策略。生产企业则应更多地考虑产品的生产时间,准确预测商品需求的季节变化。

质量差价因素。质量差价是指同一种商品在同一市场上因产品质量差异而形成的价格差额,企业定价时应在考虑消费者对价格的反应与国家政策前提下按质论价,正确处理好商品的质量、效能、价格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需求。

平议差价因素。平议差价是指同种商品在同一市场中国家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间的差额。企业在按时按质完成计划任务后,应勇于使商品参与市场竞争。

用途差价因素。用途差价是指企业同一商品在不同用途上的价格差额。企业定价时,可采用高价以限制商品的某一用途,而以低价鼓励商品另一用途。

(2)商品比价因素。

商品比价是指在同一条件下不同商品价格的比例。它由不同商品之间价格量的比值和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所决定。比价形式主要有制成品与投入要素比价、替代品比价、连带品比价等。

制成品与投入要素比价因素。这种比价是指制成品与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投入要素价格之间的比例。企业应当考虑;第一,如果投入要素价格低,而制成品企业定价偏高,则投入要素的相差企业会提高其商品价格,或促使零部件企业自行组装整机。这样当制成品供应量增多时,会使制成品企业的产品积压。同样,如果制成品价格低,投入要素企业定价偏高,最终也会使投入要素企业的产品积压。第二,在一定时期内,当制成品与投入要素的价格升降幅度悬殊时,会造成购销双方生活者的利益矛盾,甚至使相关企业间长期建立的协作关系毁于一旦。

替代品比价因素。当同类商品中某一种商品的功能、用途等可由另一种商品所代替时,两种商品的价格比例则为替代品比价。按替代程度可划分为完全替代和不完全替代两种。完全替代是指替代品与被替代品的功能、用途基本相同;不完全替代是指替代品与被替代品的用途相似,但功能有差异,其中一种商品只能满足消费者部分需求。对于前者,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购买的随意性较大,而当两者比价悬殊时,顾客就会慎重选购。对于后者,在比价合理的情况下,购买的选择性不强,不同的消费者将按各自的需求购买商品;而当比价幅度很大时,顾客将会选购既能基本满足需求、价格又较廉的商品。此外,当不完全替代程度很高时,即使功能较优的商品价格较高,消费者也乐意接受这种高价商品。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既要考虑产品的功能设计,保证产品质量,又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商品价格策略。

连带品比价因素。在同一类消费中,必须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商品结合起来才能满足需求的商品称为连带品,而连带品价格之比则称为连带品比价。按照连带程度,可分为直接和间接连带品。企业定价时,通常应以有助于基础商品销售为原则,协调好连带品间的比价关系。间接连带是指在同一消费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商品没有确定性连带特征,这类商品一般由多个企业生产并协商定价,力求协作效益或由某一企业采用多角经营的方式,发挥商品间的连带效益。

四、消费者行为与心理因素

消费者行为,尤其是心理行为,是影响企业定价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哪一种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种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并支配消费者的消费过程。因此,企业制定商品价格时,不仅应迎合不同消费者的心理,还应促使或改变消费者行为,使其向有利于自己营销的方向转化。同时,要主动积极地考虑消费者的长远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

案例1:在比利时的一间画廊里,一位美国画商正和一位印度画家在讨价还价,争辩得很激烈。其实,印度画家的每幅画底价仅在10~100美元之间。但当印度画家看出美国画商购画心切时,对其所看中的3幅画单价非要250美元不可。美国画商对印度画家敲竹杠的宰客行为很不满意。吹胡子瞪眼睛地要求降价成交。印度画家也毫不示弱,竟将其中的一幅画用火柴点燃,烧掉了。美国画商亲眼看着自己喜爱的画被焚烧,很是惋惜,随即又问剩下的两幅画卖多少钱。印度画家仍然坚持每幅画要卖250元。从对方的表情中,印度画家看出美国画商还不愿意接受这个价格。这时,印度画家气愤地点燃了火柴,竟然又烧了另一幅画。至此,酷爱收藏字画的美国画商再也沉不住气了,态度和蔼多了,乞求说:“请不要再烧最后这幅画了,我愿意出高价买下。”最后,竟以800美元的价格成交。

根据消费者消费心理的不同,一般将消费者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冲动和情感型

这类消费者的购买由其情绪波动所支配,购买具冲动性、即景性和不稳定性。这类顾客对商品价格不是十分重视,主要注重商品的花色、式样等。因此,企业对于适销对路的商品,定价可略高,且可视市场即时状况调高价格。

2.理智和经济型

这类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往往分析评价,并喜欢货比几家再购,对价格比较慎重。因此,企业应依质论价。

3.习惯型

这类消费者对零售商或品牌等产生了信任或偏爱。因此,企业定价可略高。但应注意,价格过高会导致消费者购买的转移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