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政策措施

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政策措施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国家消费需求的形成最终取决于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可支配收入、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环境和市场发育程度,以及财富存量、居民的年龄结构、消费习惯、利率等因素。近年来,中国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17]。这些措施的有力执行必将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时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一个国家消费需求的形成最终取决于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可支配收入、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环境和市场发育程度,以及财富存量、居民的年龄结构、消费习惯、利率等因素。因此,扩大消费需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收入再分配政策,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就业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清理不利于自主就业的政策、法规,降低创业门槛,广泛开拓就业门路,从而增加居民收入。

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培育和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每年近两位数,最近几年物价在持续上涨,但工人工资依然涨幅不大。政府、企业、富裕阶层积累了大量财富。实施有效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贫困地区的收入转移支付力度,缩小贫富差距,可以扩大社会需求。对贫困阶层,应当加强社会救济力度,对城市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

收入与消费实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政府财政收入与企业利润均以超过GDP实际增速的速度增长,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快速下降。据测算,我国居民最终实际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从1999年的63.34%下降到2005年的49.55%,7年下降了13.79个百分点。居民最终收入下降必然导致最终消费的下降。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20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由于政府收入和资本收入增长快,民众收入增长慢,因而无法实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从具体数字看,2007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31%左右,是GDP增长幅度的近3倍。政府这一年支出等于3.7亿个城镇居民或12.3亿农民一年的支出。政府财政税收约等于民间可支配收入总额的一半。相比之下,美国政府财政税收只相当于民间可支配收入总量的1/4。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工资水平的相应提高,劳动者无法合理分享到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在利润总额和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的同时,中国家庭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却持续减少。近年来,中国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17]。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夏季达沃斯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时特别强调,要提高消费在内需中的比重,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从目前来看,政府正在设法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有效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着力提高居民的工资收入水平。目前各地政府一方面采取措施多渠道增加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特别是各地纷纷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各种补贴,提高低收入群体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提高养老金和生活补助标准等,也促使企业相应提高职工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通过“让税”等举措来提高职工的工资性收入。比如从2011年9月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即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

其次,着力提高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当前,医疗、教育、养老和住房等问题也成为制约中国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导致他们的防御性倾向更为显著,客观上也影响或限制了他们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

目前,中国正试图通过深化改革来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包括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9个方面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例如,在强化房地产调控的同时,提出未来5年将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要新增6000万人,在政策范围内医保基金支付的水平要提高到70%以上。

这些措施的有力执行必将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时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2.把刺激农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村消费市场是巨大的潜在市场。稳定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是扩大农村消费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根本。要从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高度出发,在政策和融资上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通过改善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的收入增长潜力,并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和农产品加工增值等办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入增加机会。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与此同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并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公共品投入,改善居民收支预期

启动消费的关键是消除制约消费的体制性障碍,改善消费预期。在增加居民收入、保持收入增长的前提下,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保障其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的需要。一方面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改革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社会的承受能力,减少群众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义务教育及公共设施等社会公共品的投入,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建设,为居民增加消费支出提供切实的保障。

针对我国经济“高储蓄、低消费”的现状,我国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和潜力都很大。统计显示,2001年我国居民储蓄率为38.9%,2005年已上升至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已超过20万亿元。加大以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为内容的社会保障力度,必然改变居民对未来的收支预期,使城市居民更敢于花钱,从而扩大消费支出。

4.注重消费安全,提高商品质量,改善消费环境

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要顺应从“生产者主权型制度”向“消费者主权型制度”演进的趋势,树立“消费者至上”的观念。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尽快清除各种限制性消费政策和制约消费增长的质量因素、安全因素、诚信因素。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提高流通领域的信用,培育良好的消费环境。

目前,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监管不严、执法不力等多方面原因,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较多,市场秩序和信用状况较差,这不但增大了居民消费的交易成本,也使消费者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从而影响了居民的消费增长。政府要下大力气确保生产企业生产出让人放心的产品,商业企业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服务业以诚信、良好的服务赢得消费者,这样才能使消费成为我国最稳定的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

5.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处于由数量扩张型向追求质量型的升级转轨时期,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住房、汽车、旅游、教育和文化等消费热点,出台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优化消费环境。我国居民的消费已从温饱型升级为小康型,消费的对象与热点已从解决温饱问题的生存资料为主,演进为以提升生活质量的小康型生活资料为主。住房、教育、轿车、旅游、医药正在成为市场需求中的五大消费热点。

应当说,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收入水平上,人们的消费热点是不同的,从而启动消费的重点也是不同的。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上述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特点和发展动向,适时地运用政策手段培育消费热点,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

促进消费升级,还要大力发展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消费需求。我们目前的消费基本停留在物质消费上,我们还要增加服务性和文化性的消费。这样既可以促进需求,又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6.必须彻底清理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调整相关税费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和价格成反比,人们似乎认为,这些浅显的经济学理论太浅显而不愿提及。中国消费难以启动的原因之一在于在人民基本生存需要满足之后,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遇到价格障碍。以美国为例,在美国很多商品比中国便宜。经济学家郎咸平专门写文章比较中国和美国,分析为什么我们什么都比美国贵。电脑、运动鞋、服装、化妆品、电话费、电影票、汽车等生活用品都比美国贵。事实上,目前我国大商场中的商品,无论是国内品牌,还是国际品牌,价格都畸高,同样的产品无论是国内生产还是国外生产,价格都远远高于国际市场。所以,中国人喜欢到国外购物,导致购买力正在外流。前些日子沸沸扬扬的海关“围堵”国内旅游者从国外购买电子产品和其他奢侈商品就是一例。

现在比较有消费能力的40~50岁的中年人是贫穷时期出生的。对物价太高接受起来有难度,一方面因物价高而买不起;另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其实也有很多人不是没钱买或买不起,而是无法接受这样高的价格,认为买了不值,从而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增加。

物所不值的高物价剥夺了消费者剩余带来的快乐,吓跑了消费者。有人写文章分析美国人的消费精神是怎样培育起来的。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面对便宜、价格低廉的消费品而难以抵挡住诱惑。中国人面对打折、降价也是疯狂抢购。

中国所谓高档消费品的高物价能够维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中国贫富差距大,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不在乎价格的高低,价格高反而满足自己炫耀性消费的欲望。二是公款消费对高价格有支持作用。公款消费在于送礼或者不是花自己的钱,价格越高越有面子。比如茅台酒的价格1600多元一瓶却依然保持极大的需求。另一则消息是茅台酒在美国价格是中国的一半。贵州茅台酒厂表示,特殊的定制集团对茅台酒有极大的刚性需求。当一个国家对价格畸高的产品没有任何弹性,价格越高越买,说明这个高级奢侈品是为特殊阶层生产的。三是中国人消费的奢侈品大部分来自国外的品牌产品,中国没有多少自己的品牌,从国外进口的产品税费较高,导致价格畸高,同时拉高了国内品质较好的商品价格。四是中国的商品流通渠道环节较多,物流成本较高,导致流通环节大幅度加价。

扩大消费需求就要降低商品价格,政府的相关政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降低商品价格,扩大居民的购买力。

首先,放开市场,减低税费。以化妆品为例,目前进口化妆品除了缴纳增值税和进口关税,还要缴纳30%的消费税,累计缴纳50%以上的税。如果降低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将大幅降低所谓的奢侈品价格。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也在升级换代,中国人增加了品牌的消费。对于那些受欢迎的国外化妆品、奶粉、箱包、服装、电子产品等,原来我们将其列为奢侈品,事实上这些商品已经作为生活必需品进入百姓生活。我们没必要再将其列为奢侈品而征收高额税费,导致普通百姓难消费那些所谓的高价奢侈品。同时,消费品价格畸高也抬高了有钱人的身价,扩大了社会的不平等。

其次,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事实上,尽管中国个税起征点就个人所得税率而言在国际范围内并不高,但中国人隐形税负是世界上较高的[18]。中国的诸多税种虽然主要针对企业,不过以中国人劳动性收入与企业缴纳的福利费用之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税收取自企业,负担却给了百姓。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指出,如果按照现实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收入全口径统计,1998年的宏观税负比重为20.4%,到2007年之后,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水平。2008年中国宏观税负为30.9%,与2007年韩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30.8%相当,但韩国2007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9730美元,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3000多美元。

美国《福布斯》杂志推出的“2009年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上,中国位居第二。政府从百姓身上通过隐形手段拿走的过多,甚至远远超过公开的税负。尽管财政收入原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是中国财政支出在政府投资与行政费用方面比重过大,增速过快。所以,中国现实的问题是,百姓承担了极高的税负,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公共服务和福利水平。

因此,为了扩大消费,政府应清理各种抑制消费的税收措施,如奢侈品税,将人们消费升级的必需品从奢侈品名单中清除,降低居民消费的成本,促进消费的增长。

7.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形成了人们所说的“国富民穷”的局面。庞大的政府开支对消费有重大影响,因此优化政府支出可以促进消费的增加。政府支出包括政府消费、转移性支出和政府投资3部分。政府消费和转移性支出对消费有直接影响。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支出的增加,可以减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进而增加其他消费。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都有增长,但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没有明显变化。以教育支出为例:从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来看,高收入国家平均为6.8%,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4%,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7%,我国2008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97%。在医疗卫生支出方面,高收入国家医疗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平均为7.9%,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1.9%,低收入国家平均为1.2%,我国2008年为0.91%。从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所占的比重来看,高收入国家平均为13.4%,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7.9%,低收入国家平均为1.8%,我国2008年为2.25%。由此可见,我国财政支出比重有巨大优化空间。为此,可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降低老百姓的储蓄倾向,扩大消费需求。

8.大力发展个人金融、消费信贷,是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

消费信贷是促进居民消费的重要手段。要结合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银行服务的完善,推动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继续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提高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为居民消费提供融资支持。为此,要加快建立健全贷款担保体系以及个人信用信息体系并实现信息共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