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公开信息中擒牛股

从公开信息中擒牛股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公开信息中擒牛股快马加鞭——快人一步抓机会通过年报,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上市公司一年以来的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而年报往往又成为投资者进行估值判断及下一年报展望的依据,因而每年的年报都会促成“年报行情”,即年报业绩很好或者说超出投资者预期的股票会有不错的上涨,反之则会承受明显的抛压。

从公开信息中擒牛股

快马加鞭——快人一步抓机会

通过年报,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上市公司一年以来的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而年报往往又成为投资者进行估值判断及下一年报展望的依据,因而每年的年报都会促成“年报行情”,即年报业绩很好或者说超出投资者预期的股票会有不错的上涨,反之则会承受明显的抛压。

年报公布的时间不一,较早的在1月初就已分布,例如2012年1月10日* ST金果(000722,重组后更名为湖南发展)就公布了A股首份年报,而大部分公司都是在2月份或3月份才公布。以2010年年报为例,最早公布的新华联(000620)公布时间为2011年1月8日,而长江电力(600900)则到4月30日才发布年报,这也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规定的最晚公布时间。由于上市公司公布年报时间不一,部分上市公司公布时间较晚,因而当年报公布之后,股价很有可能已经实现了前面所说的“半强势有效”,即提前反映了年报业绩增减带来的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这种因时点性而带来的滞后呢?笔者在这里提供三条线索供大家参考。

第一,通过前三季度的季报来预计年报情况。上市公司一般在10月份披露该年度前三个季度的经营财务报告,而上一年度的年报是已公开的信息,如果前三季度业绩已经超过上一年度,年报必然同比增长。证监会规定,凡上市公司全年累计净利润可能为亏损、扭亏为盈以及较上一年度同比业绩上升或下降较大幅度时,应在前三季度季报中进行披露。我们通过前三季度季报就可以知道上市公司整年业绩的大概变动情况,据此可以对全年业绩有较明确的预期。

例如,万向德农(600371)2010年每股收益为0.24元,该股上市公司2011年10月28日发布了2011年的第三季度季报。第三季报显示其基本收益为每股0.369元,同比增长了163%,并且前三季度的每股收益已经比上一年度每股收益增长了53.75%。如果第四季度该上市公司保持当前的经营水平,每股收益可以达到0.49元,同比将增长104%。即便是经营情况有所下滑,第四季度实现零利润,2011年每股收益同比至少也有五成的增长,而此时该股股价一直处在横盘之中,具有远见的投资者便在此时提前布局潜伏年报增长预期。之后,其股价稳步走高,两个月时间上涨幅度达到60%,如图3-14所示。

投资者在第三季度季报公布业绩增长时获取了一个波段机会,而股票在第四季度则“透支”了业绩预期,股价被大幅炒作,如果投资者不看季报或者看季报时不进行分析就会忽略掉这一机会。假设投资者等年报确定后再作出股票的估值判断,就显得为时已晚,股价已经被炒高了。若此时因为上市公司年报较去年同比增长而买入,就只不过是为别人买单而已。

img69

图3-14 万向德农(600371)日K线图(2011.8—2011.12)

第二,通过上市公司在年报前发布的业绩预告,可以自行测算出年报情况。如TCL集团(000100)于2011年1月5日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11年全年业绩:净利润9.5亿元至11亿元,增长幅度为120%至150%,基本每股收益0.1121元至0.1298元。虽然每股0.12元的收益不高,但该股的股价也仅有1.8元,为当时上市公司中仅有的两家跌破2元的股票。此时股价并未充分体现这一信息,即达到了“弱势有效”,投资者便可利用公开信息得到的“助涨因素”进行买入操作。之后股价开始上涨,公众开始关注该股,于是对股价的解读越来越正面,也越来越积极,如图3-15所示。

当然,我们看业绩预增预减时,一定要看当前股价估值的高低,如果本身股价估值已高,正处于价值回归的过程中,业绩预增也只能是趁利好出货的幌子罢了。如果一只股票市盈率为200倍,即便业绩预测大幅增长200%,股价市盈率还是很高,只看业绩预测就杀进去很可能会“断手断脚”。比如华昌化工(002274)这只股票,2011年10月10日发布业绩公告,2011年全年业绩增长幅度为630%至680%。光看公告,投资者必然会被680%这一增幅数据弄得热血沸腾,可是该股当时市盈率为268倍,即便是业绩增长了近7倍,股价市盈率也还有30倍之高,而当时大量股票市盈已降至10倍左右。此股一直很抗跌,投资者此时进去,原以为能吃个年报牛股,结果却被当头一棍,该股股价趁利好短暂冲高后一路走低。

img70

图3-15 TCL集团(000100)日K线图(2011.12—2012.1)

再如,业绩如果预减且大幅减少,一定要及时回避。有些股票看上去跌了不少,但由于本身估值高,再加上业绩预减,甚至有些上市公司还转盈为亏,那么投资者必然会对上市公司失望至极,继续抛售以寻求有业绩支撑的股票,从而造成股价继续下跌。比如2011年10月29日,长源电力(000966)公布业绩预减公告,预计2011年全年净利润为-6亿元至-5.4亿元,下降幅度为92.38%至73.14%,公司亏损继续加大,股价也从4.5元左右继续下跌至3元附近。

如果我们关注一只股票,可以通过跟踪这只股票的业绩预告与已公布的报告来测算年报情况,从而套用“有效”情况进行相应的操作。但有时候可能行情不太好,我们选择了持有现金观望等待机会,又或是上一只股票刚刚实现获利止盈或者浅套止损,此时我们手里没有可跟踪的股票,就可以通过业绩预告来寻找那些具有“年报行情”的潜力股。那么,该如何下手?有一个简单可行的办法,那就是通过专业的财经网站浏览业绩预告的汇总,那里每一天都会集中披露一批业绩预告,我们可以选取其中自己看好的行业个股进行分析,通过“已知数据”与“预告”进行密码重合,拼出自己所需要的藏宝图

业绩预告的时间为11月1日到次年的1月31日,而有些上市公司也会在第三季度季报中同时对全年业绩进行预计。同时证监会也有硬性规定,两类公司需要进行业绩预计公告:一是当全年业绩将出现亏损、实现扭亏为盈或者与上年相比业绩上升或下降超过50%的;二是在12月31日之后一个月内,上市公司核算或初步审计公司全年将出现亏损、实现扭亏为盈或者与上年同期相比业绩上升或下降超过50%的。如果我们在1月31日之前仍然没有看到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则表明公司不符合这两个硬性条件,全年业绩波动幅度不会超过50%。由此可以作出相应的投资参考,比如虽然我们预计公司业绩同比增长,但幅度已经限制在了50%以下,股价如果已经有所上升,便不再具备大的获利空间,不值得冒险。

第三,看修正公告。上市公司在第三季度季报进行的预告为时点最早的业绩预告,其次是11月份起发布的业绩预告,这两份预告间可能会存在差异,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宏观经济以及上市公司所处行业还有自身经营管理都存在着诸多变数,必然会使得实际情况与预计情况之间产生偏差。正是因为这种动态存在的偏差,使得上市公司还会发布业绩预计修正公告,即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当更为准确的预测情况与原预测出现明显的差异时,上市公司会发布公告进行修正。如果上市公司在第三季度季报时对全年业绩进行了预计,因时点较早,再发布业绩预计修正的概率相对大一些;而那些后来发布业绩预计的,即使再出修正公告,相差也不会太大。

业绩修正带来的增长一般不会太大,因而也不太会对股价产生过大的带动效应。但是当因负面因素出现业绩向下修正时,我们却要特别小心。因为根据原预计可能使得股价受到资金追捧炒作,试想即便股价不上涨而出现业绩达不到股价时都会承受抛压,更别说已经被炒高的股票,此时一旦出现业绩与预期相反的方向运行时,自然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因而,一旦有此类修正要第一时间离场,以免伤筋动骨。而如果是因正面因素产生业绩向上大幅修正,则会让多头士气大振再接再厉使得股价再上一程,此时可以积极跟进,但要及时做好落袋为安的准备,因为业绩增长已被部分先知先觉或理性的投资者预计,使得股价已经处于“半强势有效”与“强势有效”之间,虽然还有助涨但力度与空间都相对有限。这一点,大家要有清醒的认识。

上市公司不光对年报会进行业绩预告的修正,对中报及第三季度季报也会进行修正,分析参考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投资者对年报重视程度大于中报,因而中报及三季度季报修正带来的股价影响效应相对要小一些,比如2011年10月11日,新民科技(002127)对三季度预计公告进行了大幅修正,之后股价出现快速上涨,短期上涨幅度超过50%。

现在,让我们通过“快人一步”操作模型来进行一下总结,主要是提前布局年报行情,通过三季报后自行测算、业绩预告及修正公告几个方面来进行把握,如图3-16所示。

牛股摇篮——品质保证稳增长

价值投资者主要看重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投资这些上市公司即便不能带来短期股价的差价交易收益也无所谓,因为上市公司稳健的经营管理能力使得投资者对其高度信任,而上市公司同样能为投资者带来稳定、持续的投资回报,这样的上市公司值得长期投资。这类上市公司以其优异的经营水平带来股价的稳步上涨,而优厚的现金分红方案则无异使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更加坚定信心,从而推动股价在现有估值不高的情况下再上一程。

img71

图3-16 “快人一步”操作模型

那么,哪些公司容易产生这种稳定、安全的上涨机会呢?笔者认为这种稳牛股的摇篮就在于其品质的三个保证。

保证一:优厚的分红方案

价值投资者并不过分注重股票短期上下波动带来的差价交易机会,而更看重上市公司以持续稳健的经营能力换来股价的持续稳步走高以及可观的现金分红,因而能否带给投资者持续的现金分红,必然是我们考察一家上市公司是否优质的标准之一。

上市公司分红一般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本年度净利润在弥补了以前年度亏损后依然为正;第二个条件是上市公司本年度盈利。正是因为有这两个限定条件,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能够实行分红的上市公司必然是基本面没有问题至少是没有重大问题的公司。一是实现了“还债”,即虽然过去经营情况不理想有亏损,但经过上市公司努力,已经把过去造成的亏损窟窿给补上了;二是虽然往年留存有未分配利润,但本年度如果亏损,相抵后即使仍为正,但仍不满足本年盈利的条件,这样就绕过了那些“吃老本”的公司。因而上市公司能够进行分红且分红优厚,是好股票的保证之一,也是“稳牛”的摇篮。

在分配利润前,上市公司会从净利润中提取10%列入法定盈余公积(当法定盈余公积达到注册资本50%以上时不再计提),部分公司还会提取任意盈余公积然后将剩余的净利润与往年累计的未分配利润进行加总,形成可分配利润,然后上市公司提出利润分配预案,在股东大会获得通过后即可实施利润分配。

图3-17为贵州茅台(600519)2010年年报中提出的分配预案,该公司对全体股东每10股派送红股1股、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3元,共分配利润2,265,120,000元。2010年贵州茅台净利润为5,051,194,218元,分配利润占当年净利润的44.84%,分配方案很优厚,公司送股派现之后,股价依然上涨。纵观贵州茅台历史,自上市以来,公司经营一直很稳健,业绩不断增长,也能够提供给投资者满意的分红,股价不论牛熊市都表现强劲,持续上涨。

img72

图3-17 贵州茅台(600519)2010年年报中的分配预案

A股市场上市公司中能持续保持高分红的往往都是业绩稳定的优质蓝筹股,2005年至2011年年底上市公司累计分红金额约1.77万亿元,分红收益率为6.88%。共有288家公司的现金分红收益率高于5.25%,超过五年期的存款利率,占比为17%。这些股票大多集中在钢铁、银行、石化等成熟行业。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板块的股票由于其所处行业的性质使然,公司盈利模式比较单一,每年的业绩都很稳定,但成长性欠佳。这样的上市公司在分红上显得要“大方”一些,但长期以来,投资者对于这类公司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即便上市公司的分红方案比其他公司看起来更诱人,但多年来股价表现得都“四平八稳”而不太会有较大的超越大市的表现,这种“惯性走势”往往会对股价的快速上涨起抑制作用。作为价值分享者可以为持续分红进行长期投资,而对于更加看重通过股价波动赚取差额收益的纯波段投资者则不要对其寄予过高的期望。

例如,大部分钢铁股每年的分红方案都不错,但由于钢铁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经营模式稳定且成长性不足,因而分红方案并不足以刺激投资者的做多热情,股价往往跟随其业绩变动而变动,在每年年底时一般有短期的“年报行情”,但之后高分红分配方案的刺激效应会逐渐减弱,更多的则会受大盘及行业波动的影响。

如何判断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是否优厚呢?一个最简单的指标即:股息支付率=(现金股利/净利润)×100%。我们可以以市场平均水平为尺度来衡量,在均值以上为高派现分红,如2009年上市公司股息支付率为33%,2010年上市公司股息支付率为30%,而在此水平之上的就对投资者具有明显的吸引力。

通过这样的分析,笔者觉得我们有必要把更多目光放在那些以往分红并不高,但随着公司近年来的稳健经营、收益不断提升,因而分红率也相应提高的上市公司。这样的上市公司管理有方,优厚的分红方案也显示了管理层对投资者负责任的态度。只有让投资者真正分享到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才能形成唇齿相依的鱼水关系。

有一种认识认为上市公司低分红或不分红是对股东最佳利益的考量。提出这一主张的理论基础是:上市公司将这些留存利润作为再投资资本,必然带来上市公司的进一步成长。这种低股息政策使得既定股息率的延续得到了更好的保证,上市公司及专业人士也往往对这种政策推崇备至,但本人对此完全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这完全是在为上市公司故意留存利润寻找借口。长期来看,那些低分红的上市公司并未实现真正的“几何级”增长,恰恰相反,很可能把前9年留存的利润用于再投资,结果在第10年全部亏光。投资者苦等10年,分红没有收到,股价没有上涨,还跟着上市公司赔了身家。

根据W IND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17日,A股共有261家上市公司从未进行现金分红,这些公司被投资者称为“铁公鸡”。有些“铁公鸡”甚至长达15年不分红,在261家“铁公鸡”当中,上市3年以上且累计净利润过亿元,但仍未有过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有11家。在这11家公司中,上市至今超过15年的有3家,超过10年的有9家,“最吝啬”的是南方航空(600029),从2000年至2010年,公司累计净利润接近32亿元,上市8年多,却没给股东分过一分钱。A股盛产“铁公鸡”,这与股市最初的错误定位有关。股市成为国企“脱困”助手,只为融资服务,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回报意识淡漠,即使有净利润,哪怕不差钱,也不进行分红。其次是制度性问题,上市公司分不分红对其自身经营并不重要,不影响其再融资。最后是受投机性影响,久而久之,投资者已经不再关心分红,而只关注二级市场差价,只想在股价涨跌中投机获利,都不再注重价值投资。于是,上市公司浑水摸鱼,该留的和不该留的全都留存。

任何一个股东都有权获得来自其资本的收益,除非投资者心甘情愿接受上市公司将应当分配的收益作为公司再投资资本的做法。而管理层也只有在获利股东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保留收益并用于再投资,那些所谓的“留存收益”并非真正的收益,而只不过是公司为维护企业运行而保留的准备金。遗憾的是,更多投资者并不看重自己理应得到的分红,因而会赞成公司将自己应得的收益扣留下来。所以,未来的股市或许需要管理层作出硬性规定,对上市公司提出分红的强制要求,改变很多上市公司极端保守的分红方式,以免中小股民成为上市公司“战略发展”的牺牲品。而在这一天还未到来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从现在起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被忽悠,独立思考,寻找那些管理有方、前途光明且能够让我们一同分享收益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

保证二:高净资产收益率

上市公司的利润只是毛利润。那么,毛利润对分析股票重要吗?笔者认为重要。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毛利润体现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二是显示企业的发展前景,三是衡量营业成本高低。这三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企业经营能力。

但比毛利润更重要的,则是净利润,因为只有税后利润才是实实在在的利润。净利润的多少与上市公司基本面情况的好坏,并不是等价的。上市公司A净利润3000万元,上市公司B净利润5000万元,谁的业绩更好?从数字上看当然是B公司,但你只要考察他们另一组指标得出的结果就是截然相反的:A公司净资产为1亿元,B公司净资产为2亿元。很显然,A公司的净资产只有B公司的一半,但创造的收益却达到了B公司的60%,因此A公司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

如果我们单纯看一只股票每股收益的增减,很容易忽略掉送红股、转增股本带来的每股收益拆细,而净资产收益率反映的是净利润与净资产间的比率,净资产并不受股本转增影响。

用净资产收益进行估值,在前一章里已经讲得很详细了。在这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公开信息来了解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从而找到那些有品质保证的股票。

平时我们要看一家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可以通过股票软件进行调阅。比如,我们看一下上港集团(600018)近几年来的净资产收益情况,再查阅其财务分析,就可以在软件中得到如图3-18所示的图表,其中“摊薄净资产收益率”项就是我们想要得到的指标,从此图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上港集团2007—2010年间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2.91%、15.46%、11.72%、15.31%。投资者可能会说,这只股票几年来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2%左右,应该不算低,但股价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怎么能说高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就是股票品质的保证呢?

没错,净资产收益率的确是股价品质的保证。这一指标越高,上市公司创造利润的能力越强,但要想买到能上涨的股票,我们需要寻找“物美价廉”的品种。指标保证了高品质,只能达到前面“物美”的条件,而是否价廉则要看股价与其创造的收益对比情况。通过这只股票,可以发现到2011年11月初其静态市盈率为14倍,作为港口类股票,其成长性不高,经营稳定,因而投资者不会给予过高的“溢价”。再考虑到此时大盘整体弱市,银行、地产等板块的市盈率水平已经降至7~8倍,而国际上港口类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也仅为10倍左右,而上港集团动态市盈率高达16倍,考虑到宏观经济有增长放缓的预期,这只股票虽然物美但不价廉,因而并未得到投资者的青睐。

通过上市公司公布的最新年报,我们可以知道其最新的净资产收益率情况,从年报的主要财务指标中,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收益率,以五粮液(000858)为例,看其2010年度的年报,就知道其最新的净资产收益率为24.28%,我们将其2007—201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绘制成曲线图,得到图3-19。

再通过分析其近几年来的净资产收益率情况,可以发现其年度净资产收益率呈上升趋势,反映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不断提高,盈利的提升必然带来投资回报的提高,也能提振投资者的信心,股价在这几年的表现明显强于大市。虽然大盘经历了2008年以来的大跌,但这只股票最后还是因其优异的业绩而重新走强,2010年净资产收益率达到24.28%,持续上升的净资产收益率显示公司盈利能力不断提升,此为“品质保证”;而当大盘结束了单边下跌并释放了系统性风险后就可以重点关注这只股票的走势,白酒板块的“标杆公司”贵州茅(600519)台此时市盈率为40倍左右,而此时五粮液市盈率才20倍出头,达到了“物美价廉”的标准,当2011年3月份其公布年报后,投资者发现其超强盈利能力,若能趁股价低迷时布局,波段可获利约30%,如图3-20所示。

img73

图3-18 上港集团(600018)财务指标

img74

图3-19 五粮液(000858)净资产收益率曲线图(2007—2010年)

img75

图3-20 五粮液(000858)日K线图(2011.3—2011.9)

保证三:充足的现金流

“股神”巴菲特非常偏爱高现金流的公司,而投资界也有一种说法:“一切都是假的,只有现金流表是真的。”

确实,现金流表相对于其他的财务报表来说,造假难度最大。我们看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仅从财务报表上来看,实现净利润总量连年增长,净资产收益率也逐步提高,投资者就容易认定这样的公司是“倍儿棒”的好公司,但有一点大家千万不要忽视,账面的利润并非真正的盈利,假如上市公司账面上实现了一个亿的利润,很可能只是其根据收入与支出计算所得,但手里面究竟有没有这么多钱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警惕的问题。只有上市公司手里面真的有“钱”,这样的收益才是到手的收益,才是实打实的收益,而现金流量就是一个较好的考量指标。

对于没有学习过相关知识的朋友来说,可能不容易真正搞懂上市公司所说的损益、折旧之类的项目,而且上市公司如果在应收应付、暂收暂付项目上做文章,足以影响资产负债表上的相关数据,我们也无法查证。现金流量相对来说造假难度更高,且这一现金流量数值为银行账户中实际存在的数据,需由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因此能较真实地表明上市公司真的有那么多钱。表3-1即为三一重工(600031)2008—2010年的现金流量表。

表3-1 三一重工(600031)现金流量表(2008—2010)

img76

从此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上市公司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与筹资活动现金流:经营活动现金流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营业活动,比如销售、购买、薪酬等;投资活动现金流反映了公司资产处理变化,如建厂房或出售设备等;筹资活动现金流则反映了公司借款、还款、支付红利、发行新股等资金行为。

其中,对我们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经营活动现金流,因为其反映了营业收入与支出活动,所以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现金流入-现金支出)实际上反映了“现金利润”,现金有支出无流入,很可能是因为购买了原材料却没有卖出产品造成积压,或者是销售之后没有收到回款,这都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因为现金流一旦减少,上市公司很可能就会造成资金短缺,未收到的回款有成为坏账的风险,同时上市公司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开展经营活动,必然会造成经营运转困难,要么停止经营活动,要么通过银行贷款寻找新的现金以维持经营活动。前者造成企业瘫痪,后者加重了企业的利息负担。

而通过现金流量表,我们就可以发现那些具有优势的企业。经营现金流量净额较高的公司,有三个方面的预示作用:一是公司有较多的预收账款,显示公司产品紧俏;二是应付账款增加,显示公司资金利用率高,能用别人的钱为自己创造收益;三是公司可能将部分净利润滞后体现,日后将成为支撑股价继续上涨的有利因素。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作为实际投资者,就应该去寻找现金流量净额高的公司,因为这些公司更有竞争力、更有主动权、更有业绩保证。

假设,你是从安全性角度出发来捕捉牛股机会,前文所谈的优厚分红、高净资产收益率、高现金流净值三个保证就如同你到超市购买食品的三个“安全标签”,你大可以到购物架中去寻找贴有这些标签的产品。贴上一个标签,代表一个级别的安全,贴上两个标签,则是两星安全……试问,那些没有经过严格检验又没有通过相关标准的食品你敢买吗?你敢吃吗?同理,那些没有分红、收益率低又没有现金流的公司,虽然有看似诱人的前景或是扑朔迷离的故事,却如同空中楼阁一样虚无缥缈且无根基支柱,重金投入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黑马集中营——股本结构找牛股

我们投资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为我们带来投资回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无奈很多上市公司并不能为我们提供让人满意的分红,有些是因为业绩不佳根本没有分红的能力,有些则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将可分配利润作为留存收益。既然不能得到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那么能否通过股票差价实现更可观的收益呢?这应该是大多数投资者更为关心的问题。除了现金分红外,上市公司还会采取“送红股”或“转增送配”的方式进行股票分红,而大比例的股票分红则往往会带来股票的炒作。

综观这几年的A股市场,基本上每年都有高送配的股票得到猛炒:2007年天威保变(600550)大涨,2008年紫鑫药业(002118)大涨,2009年中兵光电(600435,现更名为北方导航)大涨,2010年东方园林(002310)大涨,2011年安纳达(002316)大涨,2012年川润股份(002272)大涨……当然,这似乎只是一个简单的统计,其中也有一些进行了送配的股票走势不是很好,但从长期的大量实例统计来看,说高送配题材股票是黑马集中营一点也不为过。

那么,究竟什么是高送配?上市公司为什么要进行高送配呢?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高送配。前文说到了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问题,但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会选择现金分红,更多的上市公司选择了另一种分配方式,那就是股票分红。现金分红很容易理解,上市公司将创造的可分配利润按照董事会提出的分配议案经股东大会通过之后,直接以现金形式分配给投资者。而股票分红则不拿出现金,而是通过送红股或者将资本公积进行转增股本,增加投资者所持股份数量来分红。但实际上股票分红只是将留存收益转换到投资者账户中,并不增加上市公司的资产,因而也不改变投资者持股比例,而只是进行会计科目的调整。

例如,上市公司A的股价为20元,分配方案为“10送5转5”,如果你在股权登记日时持有上市公司1000股,通过分配之后,你的持股数量会变成2000股即(“10送5”,1000股可送500股,“转增5”,1000股可转增500股,共新获得1000股),但送股之后上市公司净资产不变,因而股票市场价格将调整为10元,原来你持有的1000股市值为20000元,通过送配后你的股票市值依然是20000元。这种通过将未分配利润用来送红股及将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的分配方案就被称为送配,而送股或转增股比例在“10送(转)5”以上的就被称为高送配。

清楚了什么是上市公司的高送配,我们接着来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上市公司要进行高送配。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将部分收益转为再投资,以期给投资者创造更多的留存收益。只要你没有卖出,你就拥有留存收益的权利。虽然笔者更看重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能力,但适度的留存对于上市公司及投资者来说也是相对较好的选择,因而在确实存在实际需求及投资者认可的情况下,很多上市公司都选择了不进行现金分红或者保守实施现金分红而进行股票分红。

二是送配可以避免20%的所得税。上市公司在选择现金派现分红时,需要为投资者上缴20%的所得税,而通过转增股的方式则可以避免税金支出。

三是价格除权,降低高价股形成的心理压力。很多股票由于长期上涨,股价涨得有些高。一方面,过高的股价使得投资者有“畏高”情绪而不敢买入;另一方面,由于投资者最低需购买1手即100股,高股价实际上提高了投资门槛,把部分中小投资者排除在外,通过送配可以实现除权降价。

四是进行股本扩张。上市公司通过不断的送配使其股本不断扩大,随着公司经营能力的不断提升,股价不断提高,必然带来市值的持续增长。苏宁就是很好的实例。

那么,哪些股票具有高送配潜质呢?一家上市公司有没有送股的潜力,主要看每股未分配利润与每股资本公积金情况。每股未分配利润可用来送红股,而每股资本公积金则用来转增股本。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每股未分配利润或每股资本公积金大于1元的,都具有高送配的潜力,而从历史数据来看,高送配往往集中于成长性好的中小盘股票,因而我们在寻找高送配潜力股时就可以从以下4个指标来把握:

(1)当年每股收益在0.5元以上;

(2)每股未分配利润在1元以上;

(3)每股资本公积金在2元以上;

(4)股本在3亿股以下。

接着,笔者想提醒大家认清高送配的几个实质:一是高送配本身并不必然带来投资者的收益增长,只是间接刺激二级市场股价上涨,带来潜在收益可能;二是高送配后的股价并非真正变便宜,而仅仅只是“除权”,玩的是文字游戏;三是高送配往往是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的征兆。

如果看好上市公司的未来,那么通过送配,上市公司股本扩大,企业规模随之扩大,企业进入高速扩张期,可以期望上市公司业绩同步增长带来二级市场价格的上涨。很多股票除权后在业绩不断提升的支撑下会走出“填权”行情,即股价从20元送配除权为10元后,再次涨回20元。在此情况下,投资者于二级市场可以获得100%的差价收益。

再者,假设上市公司能够保持稳定的收益,在送配之前为每10股派现0.25元的现金分红方式,那么在送配之后上市公司可能还会继续保持同样水平的现金分红率,投资者在股份数量大幅提高的情况下,用相同的现金分红将会获得较之以前更为丰厚的投资回报。如伊利股份(600887)2001年12月每10股派现3.6元,2002年12月“10转10”后仍然进行了每10股派现2元的分红,2003年12月每10股派现3.3元。当你持有的股份翻番了,若现金分红方案依然丰厚,你的分红收益将会大幅增长。

那么,如何进行高送配股票的炒作?

一是提前介入,及时做好止损。首先圈定具有潜力的上市公司,建立股池,进行重点跟踪。很多媒体在年报之前也会纷纷对潜力公司进行猜测,可以在其中寻找业绩优良且估值不高的品种提前介入,如果真的实现了预期,自然有一段强劲的上涨行情。而即便没有高送配,这类股票业绩好、估值低,本身也不会有较大的风险,可以逢高离场或止损离场。例如,2008年12月底,投资者预期黔源电力(002039)有高送配,提前布局后股价在此预期下一路推高,从11元左右涨到近18元,之后年报公告无高送配,股价下跌,此时依然可以止损离场。

二是在公布方案时及时介入,做好波段操作。上市公司刚刚公布高送配方案时往往会得到投资者的追捧,此时可以积极参与。很多投资者往往先是观望,股价连续大涨后才坚定信心追进去,结果一追一个套。炒作高送配,宜早不宜迟,公布之时可参与,上涨过后莫冲动。比如2007年大唐发电公布高送配预案之后,股价一路上涨了三倍,在第一时间介入显然能获利不少。

三是注意登记日的负收益。从历史走势来看,高送配股票在股权登记日时大多会出现下跌走势,这一共识也使得投资者选择在此时点抛出,从而加重了这一效应。因而建议大家如果纯粹是奔着送配的概念杀进去的,不妨在股权登记日前几天离场,落袋为安,以免夜长梦多。如东方园林(002310)在2010年8月26日“10转10”除权后跌幅达45.05%,追进去的股民之后长期被套。

四是除权短暂上涨后不追高。在大盘行情好的时候,特别是碰上大牛市,高送配的股票除权后会出现填权的走势,即再次涨回送股之前的价格。但在大行情不好或者上市公司本身业绩并不是很过硬的情况下,高送配往往是主力或者高管套现的时机。部分股票除权后出现短期大涨,此时不要追高,有些股票拉上去后会用一两年的时间慢慢阴跌出货。

五是过度爆炒后要小心。很多高送配的股票在除权之前被过度爆炒,甚至股价直接涨至翻倍,这些股票已经过度透支了未来的业绩以及高送配的题材,除权之后主力只有出货一条路可走,股价可能会迎来较大的下跌,千万不可贪婪。例如,2010年4月19日神州泰岳(300002)“10送15”除权后连续走低。

六是业绩不佳还送股时要注意。有些股票,股价不高,但由于往年累计的未分配利润及每股公积金较高,上市公司此时依然选择送股。这类股票只能短炒,因为公司很可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高送配只不过是最后的疯狂而已。例如2008年“10送10”的保定天鹅(000687,现已更名为恒天天鹅)。

说完高送配的股本变动,我们再来看看控制人变更带来的股权变动。上市公司往往隶属于集团公司,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有相当一部分由各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控股,部分为大型国企控股,几大银行则由充当“主权基金”的汇金公司控股,其他的有些是交叉持股,有些为个人控股。股权的变化,有时候能够带来很多黑马股的机会,主要集中在资产重组、资产注入之中。

我们顺着“控制权”这一主线去寻找,就会发现很多上市公司其实同属一个控制人。这样的上市公司往往具备资产整合的潜力,投资者不妨重点关注。例如属于一汽系的一汽夏利(000927)、一汽富维(600742)、一汽轿车(000800)等股票,具备整合的可能;再比如,中航系中航精机(002013)、中航光电(002179)、中航重机(600765)、贵航股份(600523)等股票,也具备资产注入的可能。这就叫作“背靠大树好乘凉”。正是因为有实力强劲的控制人,这些股票在二级市场上容易给投资者带来想象空间,当上市公司遇到困难时不但不会引起投资者的担心,反而还会引发投资者对控制人“出手相救”的预期。当市场传闻四起,股价就会波动频繁,而波动就是波段操作的前提。通过上市公司年报,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公司实际控制人是谁,例如从图3-21我们就能知晓中国国贸(600007)的实际控制人是香格里拉(亚洲)有限公司。

img77

图3-21 中国国贸实际控制人关系

接着来看关于管理层持股的问题。管理层持股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有很大关系,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层大量持股,一方面通过自身持股给投资者传达了管理层自身对上市公司的信心,而通过良好的管理和经营,上市公司业绩与股价的上升本身也能给管理层带来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管理层持股便将其利益与公司发展捆绑在一起,也有利于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因而,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层大幅增持的公司,如果股价正处于低迷期,我们不妨跟着管理层的脚步入场。同时,对于管理层集中大幅减持的股票也要警惕。连上市公司自己人都不看好,那么投资者如何看好?通过东方财富网的“高管持股”栏目,我们可以看到上市公司高管增持及减持排行及最新的增减持股票情况,如图3-22所示。

然后,再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股权激励的内容。股权激励即上市公司将股票股份作为对经营管理层人员的激励形式所给予的一种经济权利。股权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有9种模式:业绩股票、股票期权、虚拟股票、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延期支付、经营者持股、管理层收购、账面价值增值权。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股票期权方式,这种方式是赋予公司管理层及员工的一项权利,当既定的业绩目标实现后,管理层人员能够以股权激励实施时协定好的价格买入一定数量的股票。总的来说,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将股票作为标的,对管理层及员工进行的一种激励。

img78

图3-22 截至2013年3月12日上市公司高管净增持排行榜(前10名)

那么,股权激励对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有什么意义呢?

要将这一措施应用到投资操作中,我们就要明白,股权激励实际上是将公司未来的发展与管理层的潜在收益进行挂钩的一种方式,即上市公司努力经营,锐意创新,实现了既定的业绩目标,这必然会带来股价的上涨,而按之前确定的价格买入股票肯定会给自身带来财富的增长。因而,股权激励有利于提高管理层的积极性、进取心。比如某家公司给管理层定下了接下来两年的净利润目标分别为5亿元和7亿元,并约定一旦目标达成,管理层可以按10元每股的价格买入1000万股。那么上市公司必定会朝着该目标前进,两年后若净利润达到了7亿元且股价上涨到了20元,那么上市公司管理层就能获得1个亿的收入。

那些进行股权激励的公司值得我们重点跟踪、关注,但需要注意一点,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赋予管理层的一项权利而非义务。也就是说,如果股价上涨了,管理层能够以低价买入,他们自然会行使权利;而若股价跌至行权价之下,显然只有傻子才会以高于市价的价格买进,因而管理层会放弃这项权利。因此,并非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股价就必然会上涨,如果遇上外部大环境不好或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股权激励所定的目标不能完成,那么投资这类股票也可能会带来亏损。股权激励最大的作用是让管理层跟你一样希望公司良性增长,它是股价上涨的一个有利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例如,经过2006—2007年的大牛市,很多股票的股价都已涨至高位,估值非常高,泡沫非常大。此时,很多公司都推出了股权激励方案,但由于熊市的来临,股市步入了价值回归的道路,大多数股票都出现了暴跌,即使上市公司业绩保持增长也无法再维持2007年时的高估值水平,因而很多股票都跌破了行权价,部分上市公司取消了股权激励方案。所以说,股权激励也要结合市场情况与股票自身的估值水平有区别地对待。

在具体选择哪些股权激励的股票进行投资时,需要关注方案对应的业绩目标值。如果定的目标较高,管理层要想获得股权激励需要更卖力,这类公司相对来说股价上涨的机会要大一些。即便最后目标没有实现,但因为目标定得高,最终公司的业绩会更好,有利于支撑股价。另外,看激励额。激励越大,管理层的付出就会越大,这类股票对投资者也就更具有吸引力。但需要注意一点,谨防公司管理层为获得巨额股权激励而进行财务造假。这就需要我们多关注其财务状况,特别是前面给大家说过的现金流。

最后,还是围绕着股本的话题说一下“再融资”的玄机。

A股市场,投资者几乎是谈融资而色变。2011年,上证指数回到了10年前的位置,唯有市值倒是增长了不少。那些增长的市值到底是什么?就是原先不能流通的职工股、法人股经过股改后流通了,还有就是退市的公司没有,新上市的队伍倒是排起了长龙,A股市场连年IPO都是全球之首。除此之外,那些已经上市了的公司,经常都在伸手向投资者要钱,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再融资。再融资的方式一般有配股、增发、发行可转换债券方式等,股民们最常接触的是前两种。

配股是针对股票持有人优先进行新股认购的一种方式,只要股权登记日当天收盘时投资者仍持有该股票就拥有优先认购权。由于配股间隔时间、盈利水平、配股比例等方面都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尤其对盈利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而进行配股的公司不多。而增发则是目前再融资使用最多的方法,其中又分为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前者是对市场中所有的投资者进行增发,后者则只对指定的投资者进行增发。

对于进行融资的股票,我们在操作上需要注意几点:一是如果看好公司的未来,可以积极参与新股认购并继续持股,相反则要在股权登记日之前及时离场,此时应尽量抛开技术面的影响,因为股份的变化必然使得股票的供给增加;二是看公司募集资金的用途,如果上市公司资金面有问题,急需通过融资解决资金困难,而股价又处于非常凄惨的境地,那么不妨以部分仓位谨慎参与,跟上市公司同舟共济,而要是上市公司融资用于新产品或新项目开发,则可积极跟进;三是看再融资的时点,如果市场处于牛市行情中,增发的股票往往被投资者当成“题材”来炒作,越增发越上涨,而一旦股市处于单边下跌市中,增发就是拦路虎,一个消息出来就能把散户的小命给吞掉。2007年,很多股票进行增发再融资时股价都出现了大幅上涨;而在2008年,市场一片萧条,谁增发谁就完蛋,当时的中国平安还仅仅只是抛出了再融资计划,即出现股价崩跌,带动大盘连续杀跌。

同时,对于公开增发与定向增发我们也需要区别来看待。公开增发的对象是对市场所有的参与者,往往有大量的散户跟着认购新发的股票,散户思维使得这部分投资者容易受到短期因素的影响或者说容易放大利好或利空效应,一旦市场转头向下,散户就会纷纷跑路,股价承受较大压力,且由于股份的增加,在市场资金面紧张时也会面临较大沽压。定向增发则不同,其对象一般都是机构,并且有股票限售期。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如果股价在解禁前跌得过多,它们会进行自救。因而,当定向增发股票出现大幅跌破增发价时,这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是波段交易的机会,而公开增发则不然。这一点请大家注意。

研报资讯——客观理性看待

证券研究机构会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对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然后出具调研报告。那么这些调研报告真的客观实际吗?

研究机构出具的调研报告,是研究人员通过收集行业数据进行模型分析计算后,对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走访最终得出的。笔者认为这是专业的,但不一定是客观的。通过研读大量的调研报告,可以发现研究人员对自己研究的行业普遍持“看多”态度,即很多数据分析都是用来支撑其“看多”观点的。那些媒体评出的“最佳行业研究员”并非是对行业的景气度作出了准确的预测,而是对行业的数据做到了充分的搜集。然而,这样的研究报告容易对投资者造成误导。

另外,作为券商的研究员,所作的调研报告会不会涉及券商的利益?如果其服务的机构持有一只股票,研究员便有可能发布“看多”的调研报告来推高股价;而如果该机构准备建仓一只股票,则可以通过研究员发布“看空”报告以打压股价。这样的事在A股市场屡见不鲜,已落马的北京首放汪建忠[2]即是通过建仓后以看多的方式推高股价,然后完成出货。因而,调研报告很多时候反映的仅仅是研究人员的个人看法,其论证的数据可能正确,但方法却是隐晦的,结果自然可能具有欺骗性。

那么,如何看待调研报告呢?笔者认为,需要谨防三类调研报告。

第一类是火上浇油型。这类调研报告顺应投资者的需求,在股价上涨时持续看多,而在股价下跌时持续看空。这样的调研报告很容易得到投资者认同,因为其所说与市场目前的现状相吻合,但我们往往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盲信之下使自己逐渐脱离了客观的轨道。2007年,中国神华H股(HK1088)经历了一波大涨,从7港元附近涨至54港元。10月10日瑞银亚洲矿业主管白仲义与欧阳薇共同发布中国神华研究报告,将中国神华12个月的目标价大幅提升到101港元。而中国神华A股(601088)刚刚上市便连续涨停到83元,在报告的带动下继续攀升至94.88元,被A股市场的投资者称为“中国神话”。但既然是神话,就只能是镜花水月的故事而已,之后其股价一路崩跌,从94元跌到16元,而其H股也从57港元跌至8港元。如果轻信这种“火上浇油式”的报告,难免会输个精光。同样,那些股价已经连续跌到市盈只有几倍的股票,研究报告也会找出诸多理由来支持“看空”的观点,这时我们就需要保持独立和客观的判断来进行投资。

第二类是反复变卦型。调研报告应该是经由研究人员实地走访,通过已掌握的数据,用合理的方法进行价值评估并与同行业股票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当前股价是否具备投资价值的判断。促成这一判断的外在条件在短期内并不会经常发生变化,比如实体经济、公司所处行业等都是相对稳定的要素。在此情况下,研究人员如果对同一只上市公司股票的判断经常出现变化,这样的调研报告绝对不可信。而在实际市场中,你会发现这种报告屡见不鲜。

第三类是透支未来型。在前面价值评估章节里,笔者给大家讲解了市盈率、市净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很多对股票进行估值的方法。在很多专业的调研报告中我们同样会看到这些指标,但有的上市公司为了让你看好并买入股票,会把计算的时间大幅向未来推移。例如,当前公司每股收益只有0.1元,调研报告会预计3年后公司每股收益达到1元,这样从估值来看股价起码有10倍的上涨空间,这还不够,报告还会说10年后每股收益会达到10元,相当于有100倍的上涨空间,有多少人能禁得住这种诱惑呢?但是,未来的事又岂是一个研究员能掌控得了的?如果3年后公司亏损呢?股价必然只有下跌,投进去的钱只会打水漂。

关于“评级”,我们也应当理性地看待,利用评级可以在弱市时发现优质上市公司。虽然第三方只是从纯分析角度判断股票价值,并未考虑到大势拖累及具体可能遇到的不确定性因素,但我们可以把这些专业机构公开判断出的好公司作为考察标的。以基金为主的大机构会对这些公司悄然布局,跟着走便能少做很多无用功,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帮助投资者少走弯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