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向阳院的故事

向阳院的故事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向阳院的故事勤俭节约,积极储蓄想当初,储蓄外勤吸收存款,全靠两条腿,下里弄,跑机关,走田间,去工地,宣传储蓄政策,传扬节俭之道,一路风尘仆仆,忙得不亦乐乎。余兴归余兴,学习宣传仍是“向阳院”亘古不变的主题。可见“向阳院”也成了推动储蓄存款增长的前沿阵地,其作用不容小觑噢。

向阳院的故事

勤俭节约,积极储蓄

想当初,储蓄外勤吸收存款,全靠两条腿,下里弄,跑机关,走田间,去工地,宣传储蓄政策,传扬节俭之道,一路风尘仆仆,忙得不亦乐乎。《银行老照片》呈现的珍贵影像里,甚至还有储蓄员深入演出剧院的后台,一张嘴,两层皮,翻来覆去讲道理,那些还未来得及卸妆的演员们很受教益,纷纷把刚刚拿到手的一元、两元夜宵费,交给银行来的同志存起来,数目虽小,聚少成多,也是可以为社会主义大厦增添一砖一瓦的。

图中的女储蓄员,朝气蓬勃,手执教棒,身后的几案上,一张纸,一杯水,一本红宝书,搞得像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一样,将人们的视线带到了看着眼熟的“向阳院”,一场“勤俭节约,积极储蓄”的脱口秀正在上演。从背景观之,“向阳院”的位置,或许在上海第一代工人新村——砖木结构的“两万户”内,树木葱茏,气象万千,展现了工人阶级曾经拥有的幸福空间。吴语研究专家钱乃荣就此分析,那时的“向阳院”集体活动在“下只角”开展得有声有色,而在市中心的弄堂里不太容易持续,可能“上只角”更多具有独立意识,自由结合,三五成群。

“革命人干革命朝气蓬勃,向阳院向太阳春意盎然”——文革后期“向阳院”门口张贴的对联,勾勒出她的时代特点和教育属性。比起当下“花苑”、“小镇”、“雅居”、“新城”几近泛滥的小区称谓,私意以为,“向阳院”的叫法非常亲切,非常阳光,充满了正能量。

向阳院里气象新

有过一段时间,城市居民的私人生活空间被逐步瓦解,取而代之以“组织化”的社群形态,“向阳院”作为群众性政治文化教育的平台,由此应运而生了。有歌唱曰:“向阳院”里学习忙,炼意志,炼思想,广阔天地作课堂,迎着风浪向前闯。记得我的孩提时代,所在里弄“向阳院”的学习氛围颇为浓厚,尤其到了夏夜,数十户人家板床挨着竹榻,歪歪斜斜地横在弄堂里乘凉,每天轮流由一家读报,讲国家大事,讲革命历史,偶尔穿插几段惊悚的破案故事,越听越害怕,越害怕越想听,常听得胆战心惊,欲罢不能。每当居委会干部将黑白电视机搬到弄堂口,预示着夜晚的高潮即将来临……30年后在电视传媒领域掀起风暴的“少帅”黎瑞刚回忆,“向阳院”最让我们欢欣鼓舞的是有一台电视机,大家搬个小板凳聚集在那里看电视,就像农村看露天电影一样,这是中国人对电视早期的集体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狂欢和视觉的享受。

余兴归余兴,学习宣传仍是“向阳院”亘古不变的主题。从工业学大庆,到农业学大寨,从批判“封资修”,到打击“帝修反”,从卫星上天、秦俑出土,到批林批孔、计划生育,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到“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林林总总,学而不厌,当然也少不了勤俭节约闹革命的储蓄宣传。关于“向阳院”对储蓄工作的摇旗呐喊,《岳阳方志》第二章“储蓄”这样记述:1966至1972年,储蓄增长缓慢,境内城乡储蓄余额仅有953万元。1973年1月,各县银行组织成立互助储金会。1976年,银行协助厂矿成立人民储蓄委员会、街道“向阳院”、机关互助储金会,全区共发展协储员3 835人。1978年,境内信用社社员储蓄余额达1 125万元,比上年增加321万元。可见“向阳院”也成了推动储蓄存款增长的前沿阵地,其作用不容小觑噢。

那时还有一部著名的电影,片名就叫《向阳院的故事》,描述南方某镇“向阳院”里的红领巾,在退休老工人的带领下,走进社会大课堂,开展学习雷锋、参加集体劳动的活动,并粉碎了阶级敌人腐蚀孩子思想、制造山洞塌方事件等阴谋,使孩子们在斗争中经了风雨,见了世面,健康茁壮地成长起来。有趣的是,《向阳院的故事》作者徐瑛,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上世纪60年代初务农时,因在《阜阳日报》发表了两篇小说,声誉鹊起,被当时的安徽亳县人民银行招致麾下,还有过一段在银行打算盘的经历呢。照这个意义来说,徐瑛说什么也应该在电影里添加一个“向阳院”里积极宣传储蓄的桥段吧?

电影里的许多情节我都忘了,只记起里面有个小姑娘,娇滴滴的,爱睡懒觉,不肯参加集体活动,妈妈为了让她及时起床,每天早上对她吆喝着:快起床啊,荷包蛋已经做好了……那个年月,鸡蛋是凭票供应的,家里不富裕,肚皮没油水,银幕上的荷包蛋,把我馋得直流口水。于是怀着对无产阶级事业的虔诚和期盼,心想:共产主义,你快点到来吧,等共产主义实现的那一天,我不贪图别的,每天清早能吃上一只油汪汪的荷包蛋,就心满意足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