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香岛为什么那么“香”

香岛为什么那么“香”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香岛为什么那么“香”出示我的名片,印有几个头衔。这里面有许多是被誉为“镇馆之宝”、“存世孤品”的银行遗珍,甚至是第一次公开展出的文物。1959年12月,有利银行被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收购,其名称中也消去了“印度”一词。私意以为,有了这样的和谐氛围,说什么话都是齿颊生香、做什么事都是鸟语花香的。

香岛为什么那么“香”

出示我的名片,印有几个头衔。社交访友,名片递过去,对于“总经理”、“部长”之类的头衔,看者往往忽略不计,而眼睛落到“银行博物馆馆长”这一行,对方通常眉头一展,刮目相看,话题很快从博物馆延伸开来,距离就能一下子凑近。

有利银行海报

掐指一算,我兼任银行博物馆馆长,已有八个年头,要说最难忘的,还数2007年银行博物馆与香港历史博物馆携手举办沪港银行历史展览的经历。那年深秋,我成了“空中飞人”,几乎每个礼拜都要飞一次香港。在筹办展览过程中,通过对沪港两地金融业渊源的探寻和比较,我愈发深切地感受到,上海和香港,无论在经济金融还是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相融相通之处,同样享有“东方之珠”美誉的两座大都市,对于缅怀历史和现代化建设的态度也极其相似。

追本溯源,1845年香港出现了第一家外资银行——东藩汇理银行,事隔二年后的1847年,上海也招来了第一家外资银行——丽如银行,两者名称虽不同,实际上却是同一家机构。至于全国最早的华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在上海开业后,次年亦在香岛设立了分行。历经栉风沐雨的发展,上世纪30年代,上海和香港双双成为全球十大金融中心城市之一。

沪港合作办展,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别的不说,单是要把大半个银行博物馆“搬迁”去香港,就是个浩大的工程啊。展览筹备工作紧张而有序,沪港两地的博物馆同仁往返穿梭,拟定了展览大纲,并从银行博物馆近三万件藏品中,挑选了近千件最具代表性的精品,整整摆满了一个集装箱,浩浩荡荡开赴香岛。这里面有许多是被誉为“镇馆之宝”、“存世孤品”的银行遗珍,甚至是第一次公开展出的文物。香港历史博物馆也不含糊,时任馆长明基全先生搬出许多馆藏的“金融家当”,其中一组早期香港银行宣传画,朝花夕拾,画影留痕,颇具观赏性与说服力。

号称“开业百余年、信用昭著”的有利银行宣传画,貌似设计简单,但应有的信息一个都不缺。画面人物身着长衫马褂拱手对揖的模样,让人一眼读出这家银行“历史悠久”、“以礼待客”的经营潜台词。作为继东藩汇理银行之后、香港本土开办的第二家银行,有利银行全称为印度伦敦中国商业汇理银行,1857年挂牌香港分行,1862年获准发行港元钞票,是香港银行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家英资银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一直是香港三大发钞银行之一。1959年12月,有利银行被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收购,其名称中也消去了“印度”一词。这幅风格古拙质朴的有利银行宣传广告,印制于被收购后的上世纪60年代,广而告之的关键词是该行“增设活期储蓄存款”,“十元开户,周息三厘,办法简便,杂费全免”,另有“大小防火保险箱,欢迎租用价廉宜”、“中西签名或印鉴可随尊便”等服务举措,不一而足,贴心备至。广告里的一首打油诗,编得蛮有意思:“人人能储蓄,黄金积满屋,子女有书读,家庭享百福”,朗朗上口,道出了储蓄让生活更美好的幸福愿景。

一纸储蓄宣传画,既是金融沧桑变迁的缩影,也是时代风物背景的记载。香港嘉华储蓄银行上世纪30年代的一组宣传画,就反映了当年港岛银行储蓄柜面的真实场景,以及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市井风情。我注意到,曾有不少上了年纪的香港市民在画面跟前驻足良久,热眼静观,宛若在重拾一段过往的金融情结。嘉华储蓄银行的诞生,可追溯至1922年香港企业家、教育家林子丰博士在广州创办的嘉华银号。“嘉华”二字,源自两位股东“嘉南堂”的“嘉”和“南华公司”的“华”。1924年12月,以“嘉华储蓄银行”之名在香港注册成立有限公司,全数缴付资本为50万港元,业务以吸纳储蓄为主,兼营人寿保险;这家银行还于1931年抢滩沪上开设分行,将金融业务的触角延伸至黄浦江畔,股本增至100万港元。嘉华储蓄银行的海报构思机巧而不失寓意,色调明快而充满温馨,连同“子母相生丁财同理,储蓄积聚利上生利”、“储蓄卜丰财,厚生臻顺境,天地寄蚍蜉,保险能寿永”等理财箴言,鼓励客户从小培养储蓄习惯,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其艺术性更胜于商业性,耐读耐品,相当出彩。

风情无限的画卷里,女人涂抹过雪花膏的脸蛋,闪着美丽的光,然后,她们各自走进自己的故事,用那些生动的表情去体验财富冷暖、世态炎凉。

从画稿一隅的画家签名来打量,这组系列(包括展厅里另一幅“香港东方商业银行”宣传画)均出自关蕙农的手笔。中国美术史每每提及月份牌画家,上海言必称郑曼陀、周慕桥、杭稚英,广东惟有关蕙农独占鳌头,圈内称之为“南粤月份牌画大王”。关蕙农师从居廉,深得居派画法之神髓,熔中西画法于一炉,后致力于实用美术研究,热心于美术印刷事业。他曾受聘香港文裕堂书坊,自行创办亚洲石印局,研制五彩石版技术,承接各大银行、保险等机构月份牌海报,凭其精湛画工和印刷工艺,一度生意兴隆。

正是由于数百上千件裹挟着珍贵记忆的金融文物的聚合,沪港银行历史展览才会萌生恒久的魅力,以致展期一延再延,令香岛观众欲罢不能。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生活总是百感交集的沉淀之物,或许一块蛋挞也能散发一个城市的温情气息,当铅华洗尽,光芒褪去,让人心生温暖的却是一些最普通的岁月细节——比如几幅储蓄宣传画,几张银行老照片。

香港嘉华银行1932年月份牌

早期香港银行海报一组

歌手艾敬在一首期盼香港回归的唱词里发出这样的感叹:香港啊香港,怎么那么香?我对香港的最初认知,缘于小时候邻居做的港式点心,美味不失精致,让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甜蜜的好感。由斑驳陆离的宣传画藏品,回想起数年前与香港文博界合作办展,两地有观念的碰撞,有心灵的融通,但更多的是相互的学习与借鉴。香港同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迄今叫我念念不忘。办理展品交接时,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送去的每件展品细节都认真记录,连老票据上的折痕也备注在案,可谓明察秋毫,细心之至。对于展览的谋篇布局,也是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知识性与互动性相得益彰,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亲民特点,让人无限感慨。私意以为,有了这样的和谐氛围,说什么话都是齿颊生香、做什么事都是鸟语花香的。

从钱庄到现代银行展览海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