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杜月笙和中汇银行

杜月笙和中汇银行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杜月笙和中汇银行驾车从延安路高架进入往浦东的隧道之前,总能瞥见中汇银行宣传海报里的这幢建筑。1934年9月,已经开业5年整的中汇银行耗资200万元,迁入这幢新落成的大楼办公。

杜月笙和中汇银行

驾车从延安路高架进入往浦东的隧道之前,总能瞥见中汇银行宣传海报里的这幢建筑。记得童年时代,这里曾是上海博物馆的所在地,陈毅市长手书的馆名金光锃亮,不同凡响,走进法国装饰艺术派Art Deco风格的大厅,处处游荡着我的好奇、探知与梦想。

中汇银行大厦

80年前,这栋由中国建筑师黄日鲲及法国建筑师赖安吉合作设计的大厦,层数虽然仅有15层,不算太高,但其正面塔楼直耸云霄,主体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立面清水红砖,绝对是外滩至江西路沿线的一道风景。而近观大楼内部,营业厅的立柱、地板和柜台均采用大理石,墙面为漂亮的琉璃砖贴面,大厅天顶以钢条框架,方形小玻璃镶嵌,精致而华美;二层设有保管库房,库门使用圆形保险铁门;最高层为平台,可供职员远眺、散步,对于曾经在这里捧过金饭碗的“天台党”来说,无疑是个休闲的福利。1934年9月,已经开业5年整的中汇银行耗资200万元,迁入这幢新落成的大楼办公。上海解放后,中汇银行停业清理,1959年经陈毅市长指令,整个大楼归上海博物馆所有。如今物是人非,房屋主人换作了一家来自外码头的商业银行

旧时上海滩的银行钱庄大大小小,就规模而言,中汇银行开业时注册资本仅50万元,实收25万元,只能算是小阿弟,但这家银行却远近闻名,原因并非宣传画文字所标榜的“经营一切银行业务”,而在于它的老板讲出来吓人一跳,正是“海上闻人”杜镛杜月笙。据说中汇银行迁入新址办公时,申城金融巨头纷至沓来,竞相表示庆贺。其中,上海银行总经理、上海银行公会主席陈光甫将50万两白银存入,让杜月笙白用一年,利息分文不取。侬讲,这是一般的面子伐?

说到杜月笙,不由得满腹疑惑。这个从小在十六铺水果店当学徒,绰号“水果月生”的小混混,后来由于闯得猛、玩得火、斗得凶,发迹成为叱咤黑白两道的流氓白相人,长期来吆五喝六,蛮横霸道,污点斑斑,罄竹难书,怎么就“脱胎换骨”摇身变作现代实业家、社会名流与金融领袖,进而呼风唤雨、威震一方的政治风云人物呢?

中汇银行海报

按照台湾作家章君榖在《杜月笙传》里的描述,开办中汇银行,出自杜月笙在银行工作的门生和亲信的提议:“杜先生,侬用铜钿都是大来大往,侬为啥不开一家银行,一来进出有账,二来临时需要轧头寸,也可以在自家的银行里调拨一下,来个自摸不求人!”章君榖的文字里,夹杂着好些上海方言。老上海闲话中,确实有很多词汇来自商业、经济及金融领域的渗透,比如“大班”这个词,最早是大BANKER(银行家)的意思。还有,老上海人管议论叫“讲账”,管挣钱叫“摇账”,挖苦人听力不好,就说是“耳朵打八折了”。

杜月笙办银行,确有一举两得之利:一则为其鸦片贸易及黑色灰色收益开辟合法渠道,将钱洗白;再则利用广泛的人脉关系,稳固的政治背景,甚或刀切豆腐两面光的手段,进军银行业乃至工商业,跻身上流社会,将人洗净。

呵呵,洗刷刷,洗刷刷,洗钱和洗人,都是洗,套用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难言之隐,一洗了之!毕竟,黑道生意摆不上台面,要获取上流社会的承认与接纳,跻身金融圈,与社会地位甚高的银行家称兄道弟,选择银行业闯出一片天,杜月笙终于完成了做人的“转型”。当1936年中汇银行合并江浙银行,实力与日俱增之际,连得他自己也洋洋得意地说:“我原来是强盗扮书生,所以人家都怕我,现在是曲蟮(蚯蚓)修成了龙,在社会上有些地位了。”

上海滩三大亨,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杜月笙“会做人”,可从他长袖善舞、上下通吃的交友原则中找到答案。从前清遗老、军阀政客、党国高层,到社会名流、金融巨子、工商大佬,甚至失意文人,他无不执礼甚恭,倾力结交。杜月笙不像“土豪”黄金荣那般目光短浅,见钱眼开,而是出手大方,凡是认为日后用得着的人,一旦有求于他,当即解囊相助,从不推托。他帮陈光甫解除上海银行挤兑风潮之忧,助唐寿民的国华银行免遭政府取缔之祸,替浙兴银行总经理徐新六、中国国货银行总经理宋子良“两肋插刀”解决私家难题,从而赢得众多银行家的信任和感激。至于政界高层如孔祥熙、宋子文、戴笠之流,更是结为杜府豪门密友。有了这样一张足以操纵政界、工商金融界的关系网,加之有法租界做靠山,帮会黑势力垫底,杜月笙在上海滩可谓左右逢源、纵横捭阖,无往而不胜。“人面、情面、场面”三碗面,吃得有滋有味。

为经营银行和扩大社交圈,杜月笙还改变了生活习惯,“每天总在上午九时前起身,鸦片也不多抽了”。同时,他一改过去口叼烟卷、赤膊短衫的粗俗形象,衣着打扮、举手投足都变得温文尔雅,甚至大热天在家会客,也都穿着长衫马褂。他让门生弟子称他为“先生”,而不像黄金荣那样叫“老板”,档次立马显得不一样哦。

1935年,中国金融界风云突变:早春,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孔祥熙突然宣布接管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春夏之交,政府相继兼并有发钞权的中国实业银行、四明银行和中国通商银行;岁末,政府发布金融改革令,放弃银本位制,实施纸币政策……这一年,受白银风潮冲击,银行、钱庄前赴后继纷纷倒闭,银行家备受煎熬,度日如年。然而,杜月笙却步步胜算:新任中行、交行董事,中国通商银行董事长,上海银行公会理事,钱业监理委员会理事,法币发行准备委员会委员,再算上原有的中汇银行董事长等职务,使他不仅在银行圈根深蒂固,并且成为蒋介石政权在金融界的代言人。

沪人口头禅“闲话一句”,表达了一种拍着胸脯果敢自信的承诺。当年坊间流传有“杜先生闲话一句”之说,显示了杜月笙游刃于商界、军界与政界能搞定、善摆平的威势,一言九鼎,一刮两响!至抗战胜利后,杜月笙的触角已伸向工商、新闻、教育等诸多领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若问他身上究竟挂了多少个“董事长”、“理事长”的头衔,恐怕连他自己也数不清啦。

过往的报章闲书中,人们常看到有关旧上海青帮头目杜月笙的文字,大多述及他的种种劣迹,间或提到,杜月笙讲义气,有骨气,在抗战中作过一些贡献。这或许是“中国黑帮老大”人生的另一面了。如同这幅老宣传画里的中汇银行大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样的扑朔迷离、风云嬗变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