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倡导移风易俗

倡导移风易俗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移风易俗就是改变落后于时代要求的旧的风俗习惯,树立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风尚。近代上海的移风易俗社团改良封建陋习、提倡文明新风,为推动近代上海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移风易俗就是改变落后于时代要求的旧的风俗习惯,树立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风尚。在经济政治大变动的过程中,倡导社会的移风易俗,能够促进社会心理、社会秩序与经济政治的发展进步相协调,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和谐,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近代上海的移风易俗社团改良封建陋习、提倡文明新风,为推动近代上海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改良封建陋习

上海开埠以后,租界的社会建设和西人的行为方式对华人的传统习俗冲击很大。租界地区的文明进步与华界的愚昧守旧对比鲜明,逐步启蒙的中国人深感自己的落后。于是,革除恶俗陋习,追逐时代风尚,成为近代上海重要的城市面貌。移风易俗社团是应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服务社会建立新的秩序和结构的功能。

西方社会文明在租界的多方展示,就是一些传统的士人也瞠目结舌,进而不得不承认:面对着西方文明的社会环境,实有大开眼界之感。如康有为早年游历香港时曾大发感慨:“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使知西人治国有度法,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40]后来他游历上海,见“上海之繁盛,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舟车行路,大购西书以归讲求焉”[41]

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近代上海人目睹了西方近代文明之后,坚定了学习西方和变法图强的决心。当时很多人以西方文明为参照,检讨中国的风俗习尚,把改良社会风俗视为改良政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把改良社会风俗的重点放在劝诫缠足、戒除鸦片、妇女解放等几个方面。

1897年上海建立了不缠足会总会,并在很多省份设立了分会,各州县市集设小分会。梁启超起草了章程:“此会之设,原为缠足之风,本非人情所乐,徒以习俗既久,苟不如此,即难以择婚。故特创此会,使会中同志,可以互通婚姻,无所顾忌,庶几流风渐广,革此浇风。”[42]《章程》还规定:入会人所生子女,不得缠足,所生男子不得娶缠足之女子,已缠足之女子,八岁以下者须一律放足。不缠足会还办理了女校倡导社会新风,设妇孺报馆、妇婴医院等妇婴福利事业。当时旅居上海的宋耀如先生就是不对女儿缠足的著名人物,并且不许儿子娶缠足的女子。

近代上海戒烟团体的出现,是针对鸦片烟毒这一晚清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的。上海开埠后是西方恶劣资本家输入鸦片的重要港口,是消费鸦片的重灾区、交易鸦片的集散地。买卖、吸食鸦片对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危害极大,引起社会公愤。1898年上海戒烟会成立,以广劝戒烟为宗旨。该会《章程》指出:“吸烟之害人所共知,但习俗既久,无友朋规劝之助,故积弊难除,今设此会使互相戒勉,以清此害。”又规定“凡入会者,不得吸烟,如入会后。倘有犯例者,同人查处确有实据,即函告本会,将该名字扣除,永远不齿,且刊登报刊以示鸣鼓而攻之意”;凡入会者,不仅家内不得置备吸烟器具,而且“其子弟及其家人等,亦必严束,不得吸烟”[43]。会员不但要洁身自好,还要广劝亲朋好友,勿跷以恶习,以强壮身心。该会一方面采用编写戒烟歌、戒烟语等生动活泼的宣传方式,一面还广求戒烟良方,谋求速戒烟瘾,起到了革新社会风气的良好作用。

妇女是封建旧伦理道德最深重的受害者,女性社会的沉寂和无所作为,也是社会近代化的阻力。近代上海的西风濡染和近代化实践,激发了妇女人群的进步要求,妇女社团也逐步建立起来,代表妇女的声音参与社会改良,争取妇女权益,倡言男女平等的近代社会观念。很多妇女社团从事实业、教育、慈善、联谊方面的活动。如191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的中华女子实业进行会,“主张振兴女子工艺、提倡女子经商、结合女工团体、发达中国实业”[44]。1911年成立的上海女界协赞会,积极关心革命运动的发展,开展协助军饷的募捐活动,曾派人到常熟、嘉兴、海盐、杭州等地募饷,创办女子法政学校,发刊《女子共和日报》。辛亥革命后,上海还有女子参政同志会组织的建立,要求女子参政,实现男女平等。妇女团体的活动使社会更有活力,社会的和谐层次上升到新程度。

以移风易俗、改良社会风尚为主旨的社团组织还有诸如剪辫社、易服会、进德会、俭德会等,提倡卫生习惯,健康职业和个人操守,崇简朴,免浪费,戒追求奢靡排场等。这些社团组织使社会风气与时代同进步,逐步改良,社会心态积极向上。

二、倡导社会新风

适应近代上海发展的需要,社团组织力促民众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近代化,通过社团的组织行动,倡导群体合作、追求新知、调查求实等社会新风。

随着近代社会思潮的演进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合群以进化”、“合群以立国”的观念逐步在近代社团的组织活动中付诸实践,并在市民社会中逐步传播,“合群”逐渐成为近代上海社会各界、各阶层的普遍共识。世人认为;“联群体,和群力,莫大于会。有会则必有聚集之地,用能坚约束,齐心志,贮公积,以举行种种公益之事。”[45]

基于这样的认识,近代上海社会各界、各阶层、各种利益群体以广集同志、联络情谊、图谋共同进化相号召,组织起各种新式社团。所有的社团无不强调“合群”的重要性,所谓“人不可以不学,学又不可无会。不学则孤陋寡闻,五会则团体涣散”。[46]上海博爱馆的发起人王君宜、吴步云等在社团成立时指出:“中国人以散沙贻讥非一日矣,吾辈虽日言团体,日言合群,然卒议论多而成功少,况同志既多,方隅不一,机关未立,生气罔通,欲求合群为团体不其难哉?”所以组团体以“交相砥砺”。[47]张竹君在发起成立女子兴学保险会时说,女界之所以衰而不振,“半由于男子之压制,半由于女子之放弃”,究其根源,在于女子“不知学”“不能群”,“不知学,故智虑浅薄,无以周知天下之故;不能群,则生气隔绝,无以为求助将伯之呼。芸芸众生,有同孤立,腐败若此,涣散若此,不能自振,其何足怪?”[48]所以她强调“联合海内女子为一大群,以提倡女学,激发患难相救之情、和力实行为宗旨”,“痛洗以前腐败涣散之习,以免前途之危险。”[49]

在“合群”思想的影响下,一些社团逐步打破狭隘的职业利益和阶层利益的局限,建立超越性的、社会性更广泛的聚合。希望通过合“大群”的方式,动员民众,振发民气,实现抵御外侮、变革振兴、救亡图存的目标。如,中国教育会、预备立宪公会、中国国民总会等。这些合“大群”社团的出现,促进了全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的联系,从思想意识和组织联结上为地方社会的整合、秩序重组奠定了基础。

倡导追求新知的新风,是很多近代上海社团致力的工作。通过编印书报,传播新知,弘扬理念。20世纪初年,人们对于书报的功能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新式社团都把编印书报杂志列为团体的基本活动方式之一。办学兴教,集群演讲,推广新式教育,传播西方文明,培育近代新式人才,也是很多社团倡导追求新知的重要举措。维新运动时期,上海的一些学会组织就主张通过兴学来扩张本会事业,如医学会附设有医学堂,中国女学会建有女学堂等。20世纪以后,新式社团层出不穷,各种教育团体尽管政治立场有别,教育观念也不尽相同,但无不以劝学、兴教、改良教育等相号召,致力于办学兴教,推广新式教育。除了教育社团之外,近代上海的非教育社团也积极办学助教,这类事例不胜枚举。近代上海社团追求新知的办学兴教之风,成为时代推崇的进步风尚,在近代上海喧嚣的社会环境中,成为营造社会良性秩序的精神内涵。

近代上海社团服务本业和社会的务实之风,也是近代上海社会秩序的重要整合因素。这种务实之风在近代上海特殊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与其他力量一起合力营造了近代上海务实稳健的精神特质。很多社团设有“调查部”“调查课”或“调查员”等部门和专员,摈弃空谈清议作风,注重社会调查,躬身社会实践,了解民情和市场,以促进实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