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升环境品质·建设国际水准的宜居城市

提升环境品质·建设国际水准的宜居城市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提升环境品质·建设国际水准的宜居城市_杭州市会展业发展报告——在2009杭州国际宜居城市论坛上的致辞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蔡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来宾:杭城十月,湖光山色,桂香满城,呈现出一派宜人图景。今天,国际宜居城市论坛在杭州举办,共同围绕世博会“城市,让人类生活更加美好”主题,探寻“宜居”这一亘古常新的城市发展路径。以上五点已成为建设宜居城市的基本要素。城市规划要以宜居为基点,着力防止摊

——在2009杭州国际宜居城市论坛上的致辞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蔡奇(2009年10月1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来宾:

杭城十月,湖光山色,桂香满城,呈现出一派宜人图景。今天,国际宜居城市论坛在杭州举办,共同围绕世博会“城市,让人类生活更加美好”主题,探寻“宜居”这一亘古常新的城市发展路径。相信本次论坛必将推进中国城市尤其是杭州的宜居城市建设。首先,我代表杭州市人民政府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宜居城市讲三点认识,希望各位不吝赐教。

一、宜居城市承载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美好诉求

中国古代的宜居理念是“天人合一”,其本质在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诗经》就有“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的诗句。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作出“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的精辟论断。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宜居问题也日益突显。1898年霍华德以自然、公正、和谐为核心提出了田园城市理念,被公认为宜居城市的起源;1933年雅典宪章提出“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196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居环境的基本理念是“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1985年国际建设宜居城市大会正式提出宜居概念,强调注重社区再造、城市公共空间、合乎道德的土地利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宜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1996年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将“宜居性”明确界定为“空间、社会和环境的特点和质量”。经过数千年的探索和诠释,宜居城市的内涵日渐清晰。一是具备良好自然环境与区位条件,拥有宜人的气候、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高品位的绿化、宽敞的城市公共空间、宁静的生活环境等;二是具备良好人文环境与城市文明,拥有发达的教育、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谐的社区文化等;三是具备良好健康安全与生活便利条件,拥有健全的法制秩序、完善的医疗系统、安全的生活设施、便利的交通出行条件等;四是经济发展与国际化程度较高,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充足的就业机会、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等;五是社会和谐与可持续性的城市,具备完善的公共安全预案、文化和宗教的包容性、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等。以上五点已成为建设宜居城市的基本要素。

二、宜居城市建设必须系统推进

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空间不足、环境质量下降、道路交通拥堵等现代“城市病”。为此,应系统认识和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并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宜居是城市的首要功能,只有宜居才能宜业、宜游、宜学。作为现代建筑大纲的《雅典宪章》,开宗明义地把“宜居”列为城市功能之首。同时指出,与工作、游憩与交通功能相比,“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在“全球化、新经济、互联网”时代,宜居已成为城市吸纳高端人才和承载先进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只有以人的需求为中心推进城市发展,才能激发社会潜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宜居城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宜居城市不是要人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适应人的需求,它所追求的是需求感性与建设理性的高度融合,从而构建安全、开放、健康、欢畅的人性化空间,使城市由经济舞台同时成为生活乐园。为此,宜居城市建设要注重市民、游客、国内外商务人士的感受,讲求感观细节,追求更高品质,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努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指数。

第三,宜居城市应当彰显城市特色,又要追求国际水准。历史与人文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客观而言,中国和西方的宜居理念也各具特色。欧洲文人自古有漫步城市的传统,他们将城市作为思考的载体,以城市为平台来演绎自然和人文精品;而依山傍水、负阴抱阳、环境幽雅、视野开阔,一直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理想人居环境。因此,建设宜居城市,需要从民族和地方特色出发,体现历史与现代的传承,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同时,宜居城市建设的根本动力来自生产力发展变化中的社会需求。因此,一流的城市必须有一流的宜居水准。对杭州而言,目前已进入户籍人均GDP1万美元时代,应当立足现有基础,借鉴国际经验,以开放思维、国际化视野想问题、办事情,各个领域、各项工作都要确立向世界宜居名城看齐的标杆,以更高水准实现宜居和发展。

第四,宜居城市建设既要系统推进,又要重点突破。宜居城市建设是一个地域性、广泛性、多元性、文化性和动态性的复杂系统,涉及城市环境、城市管理、城市环保、城市安全、旅游、国际商务等方方面面。对政府而言,关键在于强化公共决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杭州要加快完善需求导向、民主互动的公共决策机制,营造法治规范、公德约束的公共治理机制,创建人性化、网格化、规范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社区自我管理、企业项目化运作的四级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宜居城市的建设起点在于知难而进、接长短板。对杭州而言,要从客观评价和市民意见中不宜居的地方改起,抓住重点逐一突破,着力完善生态建设、人文共建、居住改善、公共空间、交通出行、社会服务和国际营销等体制机制,厘清城市肌理、历史文脉和未来的发展路径。

三、努力打造宜居城市建设的“杭州模式”

杭州有“山色湖光、难诗难画”的自然环境,“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禀赋,有“咽喉吴越、势雄江海”的区位优势,更有位居前列的人才资源、雄厚的民间资本和高效的政府服务。先后被联合国授予“最佳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被世界休闲组织命名为“东方休闲之都”, 2008年被评为“国内十佳宜居城市”之首和“最值得向世界推介的中国名城”。尤其令所有杭州人感到自豪的是,杭州还被公认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是对杭州“宜居”“安居”“乐居”的由衷赞誉。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坚定走“创一流环境、引一流人才、干一流事业、建一流城市”的路子,争取早日进入国际宜居城市行列。为此,我们参照国际标准,研究建立了杭州特色的宜居城市评价体系,着重从“宜居性”“宜居度”角度推进宜居城市建设。通过调查分析,明确了下列主攻方向。

1.宜居理念首先体现在城市规划上。城市规划要以宜居为基点,着力防止摊大饼和中心城区人口过于集中。杭州将加快形成“一主三副六组团”格局,走组团和网络化发展路子,推行“两疏散、三集中”(疏散老城区人口和建筑;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高校向高教园区集中,建设向新城集中),从而降低老城区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达到保老城、建新城目标。此外,我们还加强与慕尼黑、维也纳等国际宜居城市的交流合作,专门派出规划专业人才,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

2.切实解决交通拥堵的大城市病。交通是宜居城市的血脉。杭州将坚持发展地铁、公共汽车、出租汽车、“水上巴士”“免费单车”五位一体、功能互补的大公交体系。加快完善公交基础设施,形成地面地下相结合的市区快速路网;优化公共交通布局,推进公交设计理念由直达性转为通达性,避免过多的车辆涌入中心城区;推进市区智能交通建设,建立公交出行实时查询系统;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市中心繁华地段以人行和慢行交通为主,增加公交站点密度和公交频次,保证交通顺畅便捷;新的居住区和业态围绕公交枢纽布局,建设“大公交、商业、居住”综合体;加强交通精细化管理,开展路面交通整治,确保安全畅通。

3.城市建设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总的思路是,城市建设要留白,不能突破生态极限。一是以铁的手腕推进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打造低碳城市。继续推进大气污染环境整治,联合周边城市共同开展灰霾天气治理,经过5年努力,争取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0%以上。二是采取最严格措施保护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严禁新建、扩建各类污染水体的项目,确保饮用水源达到国家标准。三是按照5A级景区水环境要求,坚持截污纳管、河道清淤、引水配水、生态治理“四管齐下”,推进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四是强化产业导向,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技术和高成长性新兴产业;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太阳能、地源热泵等节能技术和节能设施,形成清洁能源为主的多元化能源结构。五是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加快建设六条生态带。保护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形成大面积、高容量的绿色开敞空间。

4.努力控制居住成本。宜居的应有之义是安居,确保居民享有与收入水平相当的住房条件。对此,杭州着力构建廉租房、经济租赁房、经济适用住房、拆迁安置房、危改房与人才公寓、外来务工人员公寓“五房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保障中低收入群众及创业人才的住房需要,实现全体居民“住有所居”“居者有其屋”。同时,引导住宅建设向着生态化、人性化、舒适化方向发展;推进街区公共空间的建设和改造,丰富街区休闲、交流、娱乐功能,努力提升居住品质。

5.切实提高城市国际化程度。对杭州来说,就是要拉高标杆,向国际水准看齐,建设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一是优化商务环境。充分发挥40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作用,以开发区(园区)为主平台,加快建设特色楼宇,大力拓展新兴产业发展空间。落实招商、稳商、安商、扶商各项措施。改善融资环境,推进金融创新,聚合银行、担保、投资、政府等力量,进一步构建包括天使基金、创投引导基金和风投机构、债权基金、担保基金、产投基金、企业上市和债券发行、产权交易所等层面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从而做到“人才围绕产业转”“资本围绕人才转”。二是完善国际化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国际信用卡POS机刷卡网点布放和外币兑换服务体系;增设公共服务双语标志和外语服务项目;办好国际学校,解决在杭外籍人士子女“上学难”问题;创办国际医院,解决在杭外籍人士的“就医难”问题。三是大力推广杭州国际形象。实施新一轮旅游国际化行动方案,加快与上海同城化步伐,加强与国际友城以及国际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全面展现杭州宜居之城风采。

6.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文明是长远之策。一是构建市民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文明素质。以交通行为、公共场所举止、国际礼仪和人际互助等为重点,形成遵纪守法的法制文化和宽容、友善、开放的市民文化。二是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提高文体设施人均拥有量;发挥杭州“互联网经济强市”和“电子商务之都”优势,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数字杭州”。三是开展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创建工作,扩大志愿者服务的规模和领域,建立宜居创建社会化运行模式。

7.构建充分就业的宜居城市。宜居城市应该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为此,杭州出台了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和稳定就业的一揽子政策,老社区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全面推进“九计划、一平台”,积极打造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杭州模式”。面向10万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发放每人500元教育培训券,对参加创业实训的,政府资助一半培训费用。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给予工商注册“零首付”和免规费、房租补贴、项目资助、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

8.构建具有公众安全感的“平安杭州”。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构建覆盖街面、社区、单位和公共场所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广流动人口公寓化管理、集中居住管理、自治管理模式。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健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公共安全预测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增强城市防灾能力。

总之,宜居城市建设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杭州将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城市的先进经验,致力于打造国际水准的宜居城市,不断满足市民、旅游者和创业投资人士日益增长的需求,增强他们在杭生活创业的幸福感,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

谢谢各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