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技术创新理论的历史演化及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理论的历史演化及创新模式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创新动力理论的历史演化这里的“创新动力”主要是指技术创新的动力。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以强调创新中企业与企业的合作为主要特征。第三代技术创新理论以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出现为标志。

一、创新动力理论的历史演化

这里的“创新动力”主要是指技术创新的动力。既然创新能够给经济、社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那么是什么力量促成了创新的产生呢?为了寻找答案,学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根据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认识的演化,学界将创新动力理论的历史演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对技术创新单一因素的解释,以技术推动说与需求拉动说为代表;对技术创新的双因素的解释,以演进理论为代表;对技术创新的多因素解释,以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为代表(张宗庆,2000)。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被公认是“技术推动论”的代表,其学术体系大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施莫克勒(Schmookler)提出了需求拉动说,被认为是需求拉动的代表。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与温特(Nelson and Winter)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后来成为《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一书的基础,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的双因素解释理论——演进理论的代表。20世纪80年代末,创新动力理论进入了技术创新的多因素解释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阶段。关于其理论代表人物,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1995年的说法,第一个使用“国家创新体系”表述的人是伦德瓦尔(Lundvall)。他认为是在意大利学者多西(Dosi)等编著的《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1988)一书中,伦德瓦尔首次用该理论作他写作的第十五章的标题。但是根据出版物的形式,这个表述恰恰是由弗里曼1987年首次使用在他的《关于日本的技术政策与经济实绩》一书中(张宗庆,2000)。

目前世界各国都从不同侧面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接受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认为创新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对于改进技术实绩至关重要,这种联系就是知识流动。

二、两种典型的创新模式

创新模式发展至今,可谓学派林立,较典型的有“三代论”和“五代论”。“五代论”以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罗艾·劳斯韦尔(Roy.Rothwell)为代表。“五代论”的思想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思想来源是劳斯韦尔此间对美日创新过程的时间/成本曲线的比较分析。该理论于1992年被提出,1994年编入由马克·道格森和罗艾·劳斯韦尔合编的著作《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五代论”认为,在过去的20年中,主要的创新模型和大多数的创新行为均发生了较大改变,这种改变集中反映在五代创新过程中(Roy.Rothwell,1994)。第一代是技术推动模型,第二代是需求拉动模型,第三代是联结模型,第四代是综合模型,第五代是系统综合和网络(SIN)模型。由于五代论主要是从组织内部研究企业创新,所以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下面主要介绍“三代论”。

“三代论”认为创新模式的历史演化迄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研究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亦称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模型;研究创新中企业与企业合作关系的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创新中企业与国家关系的第三代技术创新理论(陈劲,2000)。技术创新理论三个阶段的演化如表3 -1所示。

表3 -1技术创新理论三个阶段的演化

资料来源:陈劲.国家技术发展系统初探.2000,第18页

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由于受新古典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影响,以前国际上对技术创新的研究较多地停留在对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上,如Schumpeter在1934—1944年的工作,他强调的是企业家的作用。

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以强调创新中企业与企业的合作为主要特征。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创新在较大程度上必须在企业与企业之间或企业与用户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包括供应者与装配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竞争者之间的技术信息交流等(Fusfeld和Kahlisch,1985年;Von Hippel,1987年)。其中以Hippel的观点较为典型。在他看来,技术创新的过程,由于存在各种“粘着信息”(sticky information),亦是一个充满试错的过程。为了加快创新的过程,需要加强创新者与用户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及时地提取必要的“粘着信息”(Eric von Hippel,1988年)。

第三代技术创新理论以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出现为标志。20世纪70年代后期,Gille通过技术系统的概念强调了创新的系统本质之后(Jorge Niosi et al,1993),科学与技术基础的作用也为Mowery、Rosenberg所强调(Jorge Niosi等,1993;D.Mowery &N.Rosenberg,1979);80年代初期,创新与国家的关系被进一步揭示,如Rothwell,Zegvald,Nelson对技术创新政策所做的工作等;到80年代后期,有研究者声明创新是被企业之外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结构性地决定着”。这表明,在当今技术经济的格局下,企业的创新更受制于一个国家的政策环境和支撑结构,技术创新的过程也更趋动态化、集成化和综合化(Jorge Niosi等,1993)。1988年B.Lundvall基于Fredrich、Liszt有关“国家生产系统”的概念,以及Von Hippel对企业之间非正式信息交流研究的启发,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国家创新系统”这一概念,呼吁对技术创新的支撑环境的重视与研究(B.Lundvall,1988),由此标志着第三代技术创新理论的出现。

可以这么认为,在过去的50年里,创新理论对企业家和企业作为创新部门的简单描述已难以说明创新的产生与发展,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必须采用“包容企业的环境要素”的体系与框架(Jorge Niosi等,1993)。可以这么认为,国家创新系统就是目前有关技术创新的复杂、包容性强的概念体系,是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进行综合分析的理论,是新一代的技术创新理论(陈劲,2000)。

“三代论”的另一个代表是Sundbo提出的三种模型,他认为自20世纪初至今,创新理论发展为三种模型,即企业家模型、技术-经济模型、战略模型。

(1)企业家模型。企业家模型是由19世纪末的经济增长潮演变,于1900年正式提出的,早期的创新理论可解释这个增长现象。它被誉为“伟大发现者”阶段,这些理论中的主要元素就是企业家——出于某些目的发起商业活动的人。因此,这些人的行为就是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原因。

(2)技术-经济模型。从20世纪30年代末起,40年代再到50年代,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又出现了,企业向大公司方向发展并有了良好的组织。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大规模增加,技术进步成为此番创新的关键因素。

(3)战略模型。战略模型的基础是公司的市场职能。1960年,Levitt在他的论文中反对Schumpeter的假设:企业家是创新中经济增长的积极创造者。单单从影响力和营销的角度来强调创新的作用。他提倡创新应结合两方面:一是发现新的市场可行性;二是通过以新途径或新纽带营销新老产品开拓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