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主要有

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主要有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由来已久。社会保障以国家财政为基本经济后盾,其资金来源于国家、企业和个人。社会保障作为国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系统,包括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三个层次。因此,社会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调节社会经济的功能。社会保障能有效保护劳动力正常再生产,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增加经济建设投资。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

社会保障由来已久。早在1601年,英国就颁布了《济贫法》。18世纪末,德国适应工业社会之需,率先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但“社会保障”一词却在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中才第一次出现,并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2],是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点:一是社会保障具有经济福利性。社会保障以国家财政为基本经济后盾,其资金来源于国家、企业和个人。从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看,受保障者的所得一定大于所费。二是社会保障是社会化行为,具有社会性。社会保障是由保障的最终责任主体政府或社会团体来组织实施的,而不是供给者和受益者之间的直接对应行为。三是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是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确保社会成员不会因为发生特定事件而出现生存困难,体现公平性;从社会学的角度说,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和社会公平制度,目的是稳定社会,促进社会经济顺利发展;从政治学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是公民的一种生活权利,是国家法律和社会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依法实施的社会保障具有强制性,但由于各种非强制性补充保障和非公有公益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的强制性特征有所弱化。

社会保障作为国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系统,包括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三个层次。经济保障是从物质上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它是通过现金给付或援助的形式来实现的。服务保障是同家庭结构变迁和自我保障功能弱化相适应的,是对公民养老、康复等生活服务需求的保障。精神保障是高层次的保障,属于文化、伦理、心理等方面的保障。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具有保障、稳定、调节、发展和公平五大功能。

(一)保障功能

保障功能是指作为社会保障最终责任主体的政府和社会,运用掌握的物质手段,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提供物质保障的能力和行为。它能使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和弱势群体,依据有关规定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具体说来,一是社会保障能使劳动者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使劳动者恢复体力和保持健康,使残疾人得到康复和工作,从而使劳动者的平均寿命和劳动年限延长,相对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二是使劳动者失业有保险,灾难有救济,基本生活有保障,从而使劳动力再生产能正常进行。三是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使劳动者患病率下降,患病时间缩短,节约了用于医疗的费用和资源。四是社会保障超越了劳动者自我保障、家庭保障和企业保障的局限,解除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和自由流动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稳定功能

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保障通过建立以社会化为标志的“社会安全网”,来消除或减弱市场竞争所产生或引起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或社会震荡。因为市场竞争必然形成优胜劣汰,造成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使失业者在一定时期得到收入,使老幼病残得到照顾,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在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实现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起到“社会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三)调节功能

社会保障的实质在于分配,它通过调节分配来调节经济。首先,在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运用过程中,客观上调节了投资,调整和优化了产业结构。其次,社会保障通过政府税收和支出起到调节社会总需求的作用。社会保障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有两大特点。一是调节具有直接性和广泛性。因为它能直接扩大个人消费需求和公共消费需求。二是调节具有自动性和稳定性。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失业保险金和公共救助金的发放,抑制了个人收入的减少,给失业者和困难户提供了相应的购买力,增加了社会有效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从不景气走向复苏。在经济繁荣阶段,社会保障支出相应减少,社会保障基金相应增大,抑制了总需求的膨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因此,社会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调节社会经济的功能。

(四)发展功能

劳动力和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社会保障能有效保护劳动力正常再生产,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增加经济建设投资。从劳动力再生产看,社会保障能使劳动者获得基本生活资料,保证劳动力正常再生产的基本需要。同时,社会保障有利于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市场配置。另外,社会保障基金通过储蓄和投资,起了积累基金的作用。通过社会保障分配,还可使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社会保障基金,增加经济建设所需资金的来源,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社会保障还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控制人口增长,这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

(五)公平分配功能

在市场经济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过大的收入差距,使分配具有公平合理性。社会保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一种是“垂直型再分配”,即收入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转移;另一种是“水平型再分配”,即收入在健康和伤病、劳动和非劳动的不同时间段之间进行转移。

三、社会保障的模式

(一)补救型、普救型、个人储蓄型和国家保障型模式

从社会保障的范围或主体看,可将社会保障划分为“补救型”、“普救型”、个人储蓄型和国家保障型四种模式。

“补救型”模式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其中又分为就业型保障模式和救助型保障模式。就业型保障模式从对工薪阶层进行社会保险进而扩大到对家庭成员进行社会保险。救助型保障模式是面向贫困线以下的居民的。“补救型”模式以国家干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互帮互助,社会保障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为原则;目的是使大多数人不陷入贫困,保证社会安全和经济稳定发展;保障基金主要由雇主和雇员个人缴纳,政府给予少量补助和政策性优惠。

“普救型”或福利国家型模式以瑞典和英国等国家为代表,理论根据是贝弗里奇报告;原则是“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保障范围“从摇篮到坟墓”无所不包;保障基金以课税方式筹措。

个人储蓄型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劳资双方储蓄,以个人名义存入专门的管理机构,政府不提供资助,但对其合理使用进行管理和指导。

国家保障型模式以前苏联为代表,以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为理论基础,以国家统包统揽为原则,保障基金由国家和企业负担,个人不负担社会保障费用。我国过去实行国家保障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进行改革,建立集各家之长的保障模式。

(二)现收现付制、基金预筹积累制和混合制模式

从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方式看,社会保障模式可划分为现收现付制、基金预筹积累制和混合制三种。

现收现付制又叫“代际转移制”或“迭代模式”,指正在工作的一代人,为上一代人支付社会保障基金,也就是“儿子养老子”,国家作为中介人,这边把钱收进来,那边把钱付出去。欧美大多数国家实行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社会保障基金即收即付,没有长期积累过程;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往往随个人收入和市场物价波动而波动,因而没有通货膨胀的风险;具有很强的再分配功能。缺点是人口老龄化使现收现付制运行遇到经费入不敷出的麻烦,国家财政负担过大。

基金预筹积累制是指每个人从工作那天起,就不断地向社会为个人建立的个人账户上积累社会保障基金,等失业或退休后,再拿出来养自己,实际上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收支差异的调节,或是同代人之间不同时期收支差距的调节,以求平衡。拉美国家大都实行这种模式。它的优点表现在:一是随着老龄社会来临,它比现收现付制更能保证社会保障基金有稳定可靠的来源;二是有利于政府财政,因为在积累基金制中,政府只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中介,不需要拿钱出来,政府还可利用闲置期的社会保障基金发展经济。其缺点是:基金积累时间长,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有风险,再分配功能差。

混合制是现收现付制和基金预筹积累制的综合与折衷。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就是说,社会保障的基础账户实行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采用基金积累制。从理论上说,这种模式兼有前两种模式的优点,比较理想,但从实施和管理的操作过程看,它是一种结构更加复杂、操作更加困难的模式。

(三)收益标准制、缴款标准制和混合制模式

从社会保障给付标准看,社会保障可区分为受益标准制、缴款标准制和混合制三种模式。

受益标准制指受益人的受益标准不是根据受益人已有的缴费额来确定,而是由规定和实际情况决定。它是通过现收现付制来实现的,实质是收入再分配。优点是个人获得的社会保障金同个人缴款无关,因而使社会保障具有较强的再分配功能,直接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缺点是如果受益标准制下的社会保障水平高,容易使人产生依赖性,对竞争和效率会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

缴款标准制是指个人受益标准同个人的缴款数量相关。它实行的是基金积累制,即谁缴款谁受益,缴款多受益大。实质是通过法律强制人们储蓄,调剂个人收支在时间上的差别,建立起“一生的收入一生来花”的收支模型。优点是强化了竞争,促进了效率,调动了个人缴纳社会保障基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社会保障基金的供给充足。不足之处是这种模式的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差,不能有效矫正初次分配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难以化解初次分配差距过大产生的矛盾。

混合制是受益标准制和缴款标准制的有机混合,是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实行受益标准制,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实行缴款标准制。一般是基本社会保障项目实行受益标准制,额外社会保障项目和高水平社会保障项目实行缴款标准制。二者的结合或组合,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有利于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因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四)强制型、自愿性和多层次型模式

从社会保障的实施方式看,社会保障可分为强制型社会保障、自愿型社会保障和多层次型社会保障。

强制型社会保障是由国家为所有国民提供社会保障的制度,以法律形式用国家的强制力量保证实现。

自愿型社会保障指政府只通过发放济贫金等形式来保障人们的最低生活需要,超过的部分由商业保险解决。

多层次型社会保障指既有国家强制实施的基本社会保障,又有由商业保险或企业保障和个人储蓄保障为补充的保障。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第一,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要求。市场经济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劳动者需要通过劳动就业获取生活消费收入,一旦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就失去了生活收入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单靠亲友接济或慈善机构一类社会团体的救济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依靠国家的力量实现整个社会的互济,才能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第二,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产生优胜劣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必然导致一部分劳动者失业,经济的周期波动也会造成一些劳动者失业。竞争中的失败者和失业者需要社会保障。第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因为没有社会保障,失业者就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阻力。第四,是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需要。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而社会保障是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条件。第五,是生产现代化和社会化的产物。现代化生产使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劳动风险和工伤事故增加,要求社会给予劳动者医疗保险和工伤事故保险,以维持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生产的现代化和社会化还要求劳动力再生产现代化和社会化,为此,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实施必要的义务教育,提供高等教育,也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第六,是人口老龄化的结果。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使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技术进步等使人口老龄化,家庭保障逐步让位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的原始形式在古代社会就已产生,但现代社会保障是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9世纪80年代德国先后建立了疾病保险、工伤保险和老年保险,为德国后来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西方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和冲突,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推行“福利国家”的全面社会保障,使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福利具有刚性和不可逆性,福利越来越多,福利开支越来越大,财政负担越来越重;福利国家甚至造成了“动力真空”,导致了经济低效率;福利国家还导致官方管理机构和人员庞大,增大了社会福利管理成本,从而产生和形成了“福利病”。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3],社会保障水平不是越高越好。一般说来,“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的速度应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应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当然,从用好管好社会保障基金方面来说,社会保障水平也是有弹性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页。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